2011-02-05 中國時報 【趙哲聖】
一名美國婦人走在購物賣場,目光只注視著手機並傳簡訊,因為太過專心,整個人直接走入了購物商場中庭的噴水池裡,狼狽的樣子被賣場的保全人員傳到Youtube網站,加上電視媒體轉載。可想而知,這樣自然又爆笑的畫面,超越地理空間,成為全球數十萬網友的最愛!
當網路的搜尋文化從文字走向影像,我們樂於「人肉搜索」別人,卻又害怕成為「被影像化」的受害者。
過多的影像,讓我們耗在無數的影像世界中。每個人,把影像當武器一般,學生用手機拍老師上課體罰、食客用相機偷拍餐廳的黑暗骯髒,開車的人漫無目的的蒐集街頭上的怪事,這些都會上傳在網路世界中。其中更包括一些不該看的,如情侶裸體自拍、同學霸凌、以及警察用來蒐證酒駕、賭場、風化場所中被逮捕人的拷問窘態蒐證。
社會學家傅柯認為,「視覺性」的運作,能讓權力機構有效「監視」,產生社會秩序,但也會產生許多陷阱。這樣的視覺性途徑,一為「建制性技術」,透過攝影機這隻眼,讓我們看到很難看到、不想看到,以及不應該看到的事物。因為鏡頭的輕量化,光學品質的改革,儲存的容量增加,更因為3C產業與網路的結合,這些無數小攝影機的「眼」,隱藏在手機、汽車的行車記錄器、捷運公車中、以及無數街頭號誌下的監視器,成為所謂「捍衛安全」的必要設施。
另一種監視為「建制性裝置」,建制權力與知識,透過如建築(監獄)、規則(社會氛圍),以及法律道德(人肉搜索的理直)。在這種無形的建構框架下,影像的公平正義無限上綱,透過網路的分享張貼,與主流大眾媒體無窮盡的複製這些所謂公義、有趣、好笑的影像,漫無目的播送與傳遞。
無數上傳瑣碎的偷窺畫面,透過主流媒體再傳播,變成一種奇怪的封閉循環。當鏡頭偷窺成為「商品」或「正義」後,就發生外勞的生活被雇主以攝影機監視,警察利用偷窺的資源破案,並樂於合理化拍照建檔的重要,而晚餐中看著電視新聞的我們,電視畫面早成為偷窺與嘻笑無數監視畫面的窗口。
更糟糕的是,當大量新聞來源只靠這些隨處監視與偷拍為重心,我們也成為耗盡資訊與傳遞過多喧鬧影像的幫傭份子,過分曲解影像自由的結果,迷失在無所遁逃的影像禁錮中。(作者為倫敦城市大學社會學媒體與傳播研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