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調查統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社論-政府統計問題也應提升至國安層級
 瀏覽1,471|回應1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2-01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馬英九總統日前表示少子化問題必須提升至國安層級妥為因應,然而長期觀察內閣對政府統計的輕忽與輕慢,其對經濟的衝擊更甚於少子化,我們認為馬總統也必須把當前政府統計的問題,提升至國安層級加以檢視。

     不論藍綠執政,都喜歡用統計來宣示施政績效,於是昔日有所得倍增計畫,今日有六三三願景,未來還有黃金十年目標。就以大家熟悉的六三三來說,所指的正是經濟成長、人均所得及失業率三項統計,政府若不給予統計部門足夠的奧援,如何能獲得可信賴的數據;沒有可信賴的數據供內閣檢視,這些願景目標縱使再恢宏,又有何用?

     過去這一年內閣高層們如何對待政府統計?說來令人難過。去年四月行政院高層會議決定隨著政府組織再造,擬把二十多個中央部會的統計部門併入會計部門;這個決議最後雖然在輿論大聲疾呼下作罷,但決策思維的背後,說明了內閣對統計部門的輕忽與無知,已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去年八月行政院主計處發布台灣原始所得差距創下8.22倍新高,長久以來政府對富人減稅的作為,隨著這份調查的發布引來舖天蓋地的批判。行政院隨後居然指示主計處日後發布重要統計數據之前,應與經建會保持橫向聯繫。這真是聞所未聞、中外罕見的指示,行政院完全無視政府統計的獨立性,其荒謬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今天在野黨每每質疑政府所發布的失業率、通膨率等數據,政府決策高層豈不更應明白統計獨立性的重要?發布前就算是總統、院長也絕不能先一步取得數據。唯其尊重政府統計的獨立性,才能免於瓜田李下之議。主計處若果真在發布前先與經建會橫向聯繫,豈非授人以柄,日後遭人訾議,也是咎由自取。

     今年一月內政部已發布十二年的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忽然決定停辦。這項決議毫無配套,負責辦理調查的內政部建研所只宣稱自己非住宅主政單位,預算有困難即決定加以停辦。政府相關調查停辦並非不可,但基於對統計的尊重及日後相關數據的銜接,至少得於半年前預告,並有完整的配套方案才行。遺憾的是,這項關乎國內房地產景氣的調查非但建研所沒有預告、沒有配套,連內政部高層被詢及此事時也只能以要建立一個周全的新平台支吾其詞。內政部如此荒腔走板的決策過程,其無知與輕慢,為歷來所僅見。

     或謂這份房地產景氣調查樣本數太少、其代表性不足,或謂這項燈號不夠精緻,因此才予喊停。但內政部高層在面對這個統計上的問題時,難道不會事前尋求改善之道?難道不能事前預告?如此輕率喊停,只說明了一件事:就是內政部高層對政府統計的輕慢與無知。政府長期以來所努力建立的統計公信力,勢將為之重創。

     我們僅以這一年發生的幾件有關政府統計的事件為例,讓馬總統知道內閣是如何輕慢政府統計。當組織再造時,「併掉它」;當數據難看時,「聯繫它」;當缺經費時,「廢掉它」。這就是今天我們內閣高層對待政府統計的態度。說來可悲,但這卻是事實。以這種態度對待政府統計,統計品質如何提高;沒有正確的數據,還談什麼六三三?還規畫什麼黃金十年?

     歷史上對於明朝覆亡有諸多不同的論述,但閱讀明史可以發現,政府統計的失真,實為根本原因。據明史記載,關乎賦役征調的人口、房屋及田產調查,至明代後期官員們對調查日漸輕慢,自明初每十年調查一次所攢造的黃冊幾乎難以為繼,正所謂「黃冊攢造,違誤期限,處處有之」。缺了這些國勢統計,在上位者非但不了解各省土地兼併的情況,更讓有錢人得以規避重徭,而貧者反須代巨富之役,如此民怨豈能不鼎沸?明朝看似亡於闖賊,實則亡於官員們對政府統計的漠視。

     唐朝杜佑也在所撰的《通典》一書,強調政府統計的重要。他認為如果政府無法掌握正確的統計,則「家之以乏,國之以貧,奸冗漸興,傾覆不悟」。

     政府統計的重要,連古人也知之甚詳,但看近一年來內閣對政府統計的輕忽與輕慢,實令人憂心。莫看這小小的統計數字,其重要性更甚於一切有形的政府建設。如果讓這種對政府統計的輕慢態度在各部會相衍成風,則奸冗漸興,災難豈能不來?我們籲請馬總統應加關注,並儘速以國安層級的高度,審慎檢視當前政府統計的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80383
 回應文章
朱雲鵬:治國要靠正確資訊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朱雲鵬】 2011.02.09 02:28 am 
 
不久之前,英國首相卡麥隆決定要自今年起編製「綜合福祉指標」,來補充國內生產毛額(GDP)之不足。兩年前,法國總統沙克吉也有類似想法,聘了幾位知名學者寫了一分政策建議,而目前該國相關部門正在研擬中。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最常作為衡量國民生活水準的國內生產毛額,已與一般人民的生活日益脫節。

脫節之原因一,在於國內生產毛額經常被誤用,久而久之,偏誤的作法成為常態,正確的用法無人提及。其實現有的資料有些比國內生產毛額貼近民生,像「以要素計算的國民所得」,也就是薪資加利潤,這才是民眾實際可以「分到」的餅。但以我國為例,從八九到九八年的十年間,GDP平均成長百分之三點四,以要素計算的國民所得成長不到百分之二。

為什麼?以最近幾年來說,企業設備投資的額度愈來愈大,提列的折舊愈來愈多;這些折舊會變成企業的「儲蓄」,但是一般人民分不到。另外,去年平均出口價格比九五年低了百分之三,但平均進口價格漲了百分之十五,一來一往,國民的購買能力變低了。所以,治國的注意力如果改放在「國民所得」,就會比單用GDP貼近人民。

英法兩國想要做的事,其目標更高,將大幅超過現有統計的範圍。第一,除了客觀指標外,民眾的主觀感受也將列入。國內目前有一主觀指標,就是中大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這個指數上月創十年來的歷史新高,當然是好事。但我們必須了解,上月實際數字是八十六點八,而滿分是兩百。當全體受訪者對所有題目,都剛好看好看壞各半時,指數就會是一百。八十六點八還不到一百,表示受訪的兩千多位民眾,對於未來的信心,從谷底上升到十年來的新高,但這個新高還是不夠高。過去十年的信心低落程度,超乎想像。這也表示,有許多企業和民眾,其經濟狀況還沒有回到過去的水準。

還有一個要改的,就是對於環境成本的計算。GDP沒有納入公有優良環境的效益,像國家公園帶來的喜悅,也沒有扣除公有環境品質的下降,像水汙染導致河川無法作為休閒使用。其實,主計處早從八九年開始就應立法院的要求,編製「綠色國民所得」,做的就是這件事。到如今已經多年了,但未受重視。

最後,施政常會碰到特殊問題,也就需要特殊資料,或是過去沒有收集的資料。例如北部都市房價偏高,和所得愈來愈不成比例,就是近年來的特殊問題。但房價到底多高,各地方政府主管機關卻不知道。如果連實際房價都不知,怎麼可能有好的對策?

無論是國家治理,還是企業治理,數字管理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管理不能只靠數字,但如果連最基礎、最關鍵的數字都沒有,管理者等於是在黑暗中摸索,在沒有地圖的指引下前進,成功將只是偶然,事倍功半則指日可待。誠如已故的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言,明朝稅制之所以失敗,缺乏數字管理是重要原因。我們希望所有具決策權力的機構,要重視數字的收集,並且使用正確的數字,作為國家治理的導引。

(作者為中央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9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