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林中斌:中間崛起 社會亮麗
2011/01/13 11:10 瀏覽1,478|回應4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林中斌】 2011.01.13 03:03 am 
 
某大報上月五日社論談藍綠對峙:「那些不願受單一顏色綑綁的…『中間選民』…人數比不上藍綠基本盤群眾…。」其實,這看法已過時。

根據「遠見民調」:○三年十二月,「中立」選民佔百分之廿四,泛綠卅,泛藍卅七。○五年三月,「中立」選民達百分之卅二首度超越泛綠的廿九,○五年十二月更上達百分之卅七超越泛藍的卅五。之後,「中立」選民一直在泛綠之上。「中立」選民回到泛藍之下至○九年八月(八八水災),再度超越泛藍,勢為百分之卅九比卅六。之後「中立」選民與泛藍在百分之卅五上下纏鬥。

這是台灣深層政治板塊大轉移。它不只主宰近年來和未來的政治變局,還呈現在令人驚豔的台灣社會活力。它的成因為何?表現為何?影響為何?

一、成因:政治惡鬥、媒體浮濫、人民厭倦。

政治的爭論,各持一詞,隔空叫罵,甚少交集,許多議題陷入無解困境。

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有七個廿四小時新聞台。而美國三個,英國三個,日本為零!台灣是全球衛星轉播車密度最高的國家,擁有八十二輛。激烈的媒體競爭助長了政治矛盾,節目羶腥暴力,內容膚淺幼稚,大驚小怪。因此,愈來愈多的人民從政治的兩端移向中間。他們樂見兩岸戰雲消散,期望ECFA有助低靡經濟,不滿治理效率,憂心主權未來。他們告別黨派立場,走向議題立場。

二、表現:自我發展、生活細膩、創意豐富。

愈來愈多的台灣人民不讀報也不看電視。他們各自闖出一片天。許多已各獲世界水準的成就。實例太多,只舉其犖犖大者:

○八年十二月,當時法國代表Poimboeuf日裔夫人滿里子出書《台灣,一個驚喜》。她以日本出生、法國成長、國際駐點的眼光見識台灣的文物、藝術、品茶、養生。兩年之內,她有不可遏抑的感動,必須出書以發抒之。○九年一月,將卸職的英國代表Michael Reilly接受訪問說:台灣美食文化已登峰造極。一○年一月,蘇格蘭盲飲比賽中,台灣金車威士忌擊敗英國貨得冠軍。一○年六月,吳寶春世界麵包賽奪冠。

其他國際奪冠的包括:時尚、高球、中學樂隊、科學競賽、發明、設計、動畫、電影等等。這還不提台灣心血管治療、顱顏重建等優勢,而於兩千年已被倫敦「經濟學人」列為世界醫療技術排行榜第二名,僅次於瑞典,高於美、日等國。忙於救人的醫生們早已沒空看媒體鬥政治了。

三、影響:良性催化、質變大陸、利人利己。

台灣的強項不是軍事能力、經濟規模、國際政治,而是社會的優勢。兩岸互動裡,台灣最愚蠢的就是以卵擊石:恃己之弱項挑彼之強項。廿一世紀裡大國間已由「零和遊戲」轉成「多贏互動」。我為正派小國,如何能落伍?北京面臨地方貪腐人民抗爭的定時炸彈,○九年初至一○年四月已採取十九項前所未見的開明措施,溫家寶又於去年三月至十月五日提十次政改論,但為十月八日挪威劉曉波和平獎破功,必須暫停。

台灣應扮演善意催化劑的角色,把長年政治、經濟、社會改革的實驗成果與彼岸分享。好的參考,壞的避免。台灣社會的心得猶可幫助大陸人民改善生活。政府是暫時的,人民是永久的。台灣幫助他們人民,獲得他們肯定,最後是幫助自己。

(作者從未參加任何政黨,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09589
 回應文章
觀念平台-荒謬的百分之五門檻
2012/01/17 12:17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2-01-17 01:20 中國時報 【黃瑞明】

     這次選舉讓許多人跌破了眼鏡,意外之一就是台聯與親民黨連袂突破百分之五的門檻,各自爭到三席與兩席不分區立委。不過,國人很少想到的是,這其實是一個荒謬無比的制度。

     德國人是兩票制的始祖。二次大戰之後,他們首先創出選民第一票選人,第二票選黨的做法。有鑒於歷史的教訓,立法者又做出獲得百分之五的票數者才能分配政黨席位的規定。威瑪時代的政黨林立,內閣政府受制於小黨的要挾,政局動盪不安,最後導致強人希特勒的崛起,德國與歐洲也幾乎陷入毀滅的邊緣。就戰後發展來說,德國之所以能夠保有穩定的政府,這一門檻的確發揮了重要角色。

     這個模式深深影響了我國的制憲者,國民大會在民國九十三年的第七次修憲時增訂了「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由獲得百分之五以上政黨選舉票之政黨依得票比率選出之。」跨不過這個門檻的,得到的選票就形同廢紙,新黨在上一次的情形就是如此。如果沒有這道門檻,它其實可以憑著三.九五%得票率拿到一席。

     對於小黨來說,百分之五的難度相當高。德國人這麼做,原因是他們實施內閣制,政府必須由掌握過半數席位的政黨聯合組成,小黨太多就會發生前述的後果。我們採取的是總統制,情況完全不同。阿扁當年選上總統,儘管朝小野大,他還是穩坐八年,政府內閣完全不受影響。這點清楚地證明了:我們盲目抄襲人家制度無異東施效顰。

     事實上,即使在德國國內,百分之五條款也不是毫無爭議。聯邦憲法法院在去年十一月甫做出一項判決,宣告將此一門檻放到歐洲議會選舉之上的做法違憲。德國人每隔五年就投票選舉歐洲議會議員,得票不足百分之五的政黨拿不到席位。憲法法院還給了它們公道,理由是:歐盟不同於國家,歐洲執委會的運作不是取決於歐洲議會的組成。貿然實施百分之五門檻,只會侵害選舉權的平等性與政黨的機會均等原則。

     不客氣地說,我們的百分之五條款就是國民兩黨分贓之下的產物。它們可以輕易地跨越這道門檻,卻為了阻斷小黨的生機,不惜使出這個詭異的撒手鐧。我們從來就沒有小黨亂政的背景,真正的問題反而是兩大黨的親財團本質異曲同工!

     台聯與親民黨都不是無名小黨,這次的突破卻多少要拜時機之賜,下次選舉是否仍能贏得百分之五的選票,誰也不敢說。為了自身的利益,它們的黨團應該認真考慮推動修憲。為了臺灣民主的多元化發展,這也是一條必走之路。

     臺灣的選舉制度充斥不公不義,百分之五條款只是其中一端而已。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蔡煌瑯日前表示,他們將在立法院開議後針對單一選區制造成壓縮民意,以及票票不等值現象提出修憲案。這是可以討論的議題,但是,民進黨也應該正視百分之五條款!

     (作者為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776002
南方朔觀點-傷害台灣的兩種政治文化
2012/01/17 11:47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南方朔觀點-傷害台灣的兩種政治文化
2012-01-17 01:20 中國時報 【南方朔】

     台灣有兩種文化最讓人無法忍受,它傷害到社會的團結,也給了政客們操弄的空間。這兩種文化一種是「煽動文化」(Demagoguery),一種是「恐懼販子文化」(Fear Monger)。

     「煽動文化」可以陳水扁為代表,他以愛台灣為名,亟力鼓動人們的台獨情緒,並不惜衝撞兩岸和平,來製造自己是被迫害英雄的形象。阿扁將煽動文化搞到了極致,這也使他自己招來「麻煩製造者」的惡名。

     「恐懼販子文化」是「煽動文化」的反面,國民黨乃是老吃老做的行家。從早期炒作《小市民的心聲》,炒作《南海血書》開始,都在散布恐懼改變的訊息,只有它是主張安定的,別的政治人物和政黨都會帶來危險。國民黨散布恐懼的結果是嚇到別人之前就先嚇到自己,目前的亞洲,每個國家都在快速轉型改變,只有台灣不動如山,這不能說不是「恐懼販子文化」內化後造成的最大後遺症。

     人們都承認,這次大選最後致勝的關鍵是「九二共識」,媒體和大老闆們一面倒的力挺「九二共識」,好像沒有了「九二共識」台灣就會完蛋,有了「九二共識」一切就沒問題。

     但值得玩味的是選舉時媒體把「九二共識」神話化及偉大化,但選舉之後所有媒體幾乎毫無例外的都表示「兩岸的荊棘之路才正要展開」,我們不是有個偉大的「九二共識」嗎?現在怎麼又有了荊棘呢?今天說荊棘,不正表示前一陣子把「九二共識」偉大化的那種說法是某種不誠實的政治操作嗎!

     因此,台灣政治上長期存在著「煽動文化」和「恐懼販子文化」這兩個致命的缺點,這乃是政治無法正常化的關鍵,政客們因此有了操縱人們情緒,左右人們政治判斷的空間。要打破這個缺陷,唯一方法就是把統獨,台灣的處境與未來這種相關的問題納入大學教程,任何社會與國家的公民主幹階層一定要對國家的現狀及未來的種種選擇的可能性有基本的認知。

     當他們有了認知,政客們根據他們壟斷的信息而操弄民意的可怕情況就會被杜絕。民主政治最終極前提乃是有知的公民,當公民對國家的歷史和社會的命運有知,他們才能去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前陣子「時報文教基金會」舉辦了一場公與義的實用學術討論會,在那個會上,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先生和我都主張把統獨國家命運等嚴肅的問題列入大學的公民教程。

     黃榮村以曾任教育部長的經驗,認為教育體系以價值中立這種似是而非的理由不碰國家命運及選擇大問題,乃是一種虛無的逃避心態。

     我則主張只有這類問題列入大學教程,肯思考,不會被蒙蔽、被操弄的公民始有可能產生,而且當進入大學教程,以大學師生的素質,各類極端或不切實際的主張一定會被他們看穿。當時我講完我的觀點,中研院翁院長還趨前替我打氣。使我深受鼓勵。

     台灣的政治及社會發展一路走來並不平順。相當長的過去裡,政府不相信人民,認為人民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政府少數人透過信息的壟斷,搞他們的愚民政策,他們那種「恐懼販子」的操作遂成了常態,於是另一種人反彈式的「煽動文化」和「煽動政治」遂告產生。

     到了現在我們必須認知到這兩種現象都不是好東西。把統獨,國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兩岸的情勢及選舉等帶進大學教程,才是培養深刻公民的唯一道路。我不主張把這類問題帶進高中教程,因為對高中生而言,這是不可承受之重,大學的知識力及教授們的歷練,才可擔起這個責任。

     過去一、二十年裡,台灣飽受「煽動文化」和「恐懼販子文化」這兩種壞東西的折磨。我們社會被折磨到政黨間難有互信,甚至人群也各分畛域,相互猜忌,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應有的樣貌。

     因此經過這次大選,我更殷切的盼望教育體系不要再逃避,要把國家命運的教育主導權從政黨政客手中拿回來。台灣的前途應在公民手上,而不是在政黨政客手上!(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775993
檢討台灣民主體制缺失
2012/01/17 11:02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名家-檢討台灣民主體制缺失
2012-01-17 01:20 旺報 【林建甫】

     這一次的台灣大選競爭激烈,過程平順,足為表率。然而台灣民主政治體制,有潛藏的缺陷,未來能否每次都有美好的結局,值得探討。

     此次選舉能夠達到這樣好的結局,與兩位候選人的性格有關。兩人都學者性格,都是謙謙君子,不願意用負面的手段抹黑或莫須有的攻訐,更不用說賄選;選風乾淨,是一場「揖讓而升,下而飲」,尊重選舉結果的君子之爭。

     然而檢討台灣的民主政治體制及運行,兩黨五五波,勢均力敵的選舉實力,是否未來都能夠如此順利運作?遇到不是馬、蔡的政黨領導者,會不會為求勝利,不擇手段,造成令人難以接受的選舉結果,甚至引來社會更大的動盪?2004年的兩顆子彈歷史是否會重演,就是這次大家最擔心的。

     這次立委選舉,很多選區競爭也非常激烈,勝負都是幾百票。因此開票過程高潮迭起,互有領先或是一直期待翻盤而未果,造成候選人及其支持民眾不能釋懷。這是單一選區制度造成的,贏者全拿,輸者什麼都沒有。但每區都輸個一點點,整體結果,政黨更難接受。檢討選區的劃分、恢復中選區制度都是必要的考量。

     在台灣,選舉競爭激烈的原因還有藍綠板塊相近且制衡的觀念深入民心。從這次政黨票來看,民進黨加台聯的44%與國民黨加新黨加親民黨的51%相比,藍綠板塊現在是7%的差距。因此這幾年雖然藍綠略有消長,但板塊僵固情形還是沒有改變。

     制衡觀念的解讀也是重要的問題。台灣選民的制衡觀深受美國的影響。而美國的兩黨制及總統制下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完全獨立,互不隸屬,互相制衡。在台灣發展的結果就形成僵局。

     制衡的潛移默化下,選民一方面是同情弱者,一方面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反對黨,才能夠抗衡監督執政黨。也是這個想法,選民很快忘掉 2004年的貪腐,不但願意給民進黨再一個機會,更急切地希望民進黨強大起來。甚至很多人也認為再一次的政黨輪替,才能使台灣更加民主。然而在這殷切的推動平衡力量之外,選民對蔡英文的任何具體政策並不熱衷。這也造成蔡英文被藍營批評為空心菜,但對綠營及偏綠的中間選民,他們不以為意,以為制衡就能讓國家進步。

     台灣的憲政體制的另一個困境是,在經幾次修憲後成了半總統制或雙首長制後,當兩黨勢均力敵,總統跟國會多數不為同黨時就產生大問題。

     其實民主制度在先進國家大部分採用議會內閣制。議會內閣制是以議會(國會)為權力核心,行政系統受議會的節制,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內閣政府則對議會負責。而且內閣制一定是多數黨組閣,不同於總統制的制衡理念,議會內閣制的基本原則是責任政府,不但個別之閣員需對議會負責,內閣整體亦需對議會負責。選賢與能背後需要更好的憲政體制及選舉辦法,台灣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組召集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775976
我見我思-誰叫你沒熱情!
2011/01/14 19:22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1-14 中國時報 【吳典蓉】

     去年五都選舉時,在民進黨一聲聲呼喚中間選民的時刻,許多人期待會出現一個台版的、壯年布萊爾;誰知道選後,出現的卻是老年布萊爾。

     謝長廷正式舉行記者會、拋出「憲法各表」主張,希望可以對內促成重疊共識,對外可作兩岸互動協商的基礎。但是,他這個承認中華民國憲法現狀的溫和主張,不只獨派大加撻伐;令人意外的是,連一向有志培養布萊爾的新潮流系,也對謝長廷口誅筆伐。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潮流中常委段宜康。他現在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似乎忘記當年九七修憲,許信良與新潮流是最熱中與李登輝合作修憲的。更讓人訝異的是,去年五都選舉時消失無蹤的台獨黨綱,段宜康現在卻重申,民進黨堅決捍衛台獨黨綱。

     過去的溫和派向極端派靠攏,這種現象只能靠第一位民進黨版的布萊爾才能解釋。陳水扁最近向訪客形容,他二千年選舉時提出的「新中間路線」根本就是幻想,因為拉攏中間選民,他不見得支持你;相反的,只要得到深綠支持,深綠很自然的就會去幫忙拉中間選票。這一番話的某種意涵是,一邊一國連線總有一天會吞噬民進黨。

     很悲哀的,我必須承認陳水扁說的是事實。許多人以為單一選制後,兩大政黨會積極爭取中間選票,民意應該可以趨中;但結果卻更兩極。也許,我們原來理想政治的圖像中,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畢竟,政治背後的動力其實是激情,而不是理性計算。

     政治哲學家中,Michael Walzer是少數願意正面看待政治激情的。他在《Politics and Passion》一書中指出,現實政治從來不只是深思熟慮的理性討論過程;無論是政治教育、宣傳、組織等等,常常都不是思考後的行為。事實上,選舉時常使用的隱喻「動員」根本就是軍事用語;但是,如果政治少了這些激情的場面,Michael說,那就有如想要「以光取代熱」一樣的不可能。

     也許,就如Michael Walzer所說,政治激情未必不好。事實上,歷史上很多改革,從民主化運動到爭取人權,如果沒有熱情支撐,沒有人會願意當傻子犧牲的。因此,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區分出好的激情、或是不好的激情。

     回到台灣政治,極端勢力為何總是占優勢?因為他們比中間選民有熱情,也因此更願意盡力去幫忙宣傳、動員;他們比較努力,因此有比較大的影響力。相對的,我們這些自居中間的人,如果從來不努力,連票都不投,有資格抱怨嗎?

     當然,中間選民也是可以有熱情的,但他們需要一個圖像或完整論述,來作為信念的基礎;因此,即使我知道肯定政治人物是有風險的(他們隨時可能轉向),但我還是要對謝長廷表達一點肯定。他至少為這個圖像作出一點貢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