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 2011.01.11 02:16 am
民國百年,不只回顧,更要有前瞻下一個百年的氣魄。馬政府已提出「黃金十年」的擘劃,但民間的感受是各部會還是忙於革除舊有弊端,忘了更重要的是應著手興利,唯有興利,才能帶給國家更長治久安的發展。本報特別推出「興利100」系列,反映民間殷切的期待,為政府各部門提供更清楚的指引。
經濟日報/提供
新政府97年5月20日上台後,因金融海嘯造成嚴重經濟衰退,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支出政策,二年半內新增舉債6,574億元、減稅近2,000億元。外界對於擴張性財政政策迭有批評,擔心擴大舉債及減稅雖能走過金融海嘯,卻將帶來下一波新財政危機。
包括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及財政學者均指出,國內經濟景氣在99年度已明顯好轉,資金狂潮帶來股市與房市過熱的警訊,財政部尤須在民國100年採取穩健的財政政策,減少舉債並適度調整稅制,應是建國百年最重要的財政興利措施。
立法委員賴士葆、羅淑蕾與孫大千都指出,國民租稅負擔率降至12.2%的史上新低水準,顯示政府稅收這項「最穩定的財源已經鬆動」。大筆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炒房、炒地及炒股,政府完全無法藉由課稅機制,讓經濟成長的利益由全民共享,反而坐視資本利得免稅,讓土地及股票獲利全數進入私人口袋,拉大貧富差距。
立委孫大千建議,政府應該擴大最低稅負制的課徵範圍,將一年內炒作房地產無法課到的土地增值利益,改以最低稅負的形式,對高所得者或賺取暴利的人加課一道20%的最低稅負所得稅。
財政部正在研擬另立新稅,民國100年內,將就改善所得分配,提出針對高額財產、高消費與高所得者,加課一道帶有奢侈課稅的「特種消費稅」,其範圍涵蓋房屋、土地及飛機、遊艇、汽車、珠寶等。
外界對於奢侈課稅會對改善貧富差距產生多大效果,多數存疑;更對奢侈課稅可以帶來多少稅收紅利,進而彌補每年超過數千億元的財政缺口存疑。立法委員羅淑蕾認為,政府還是要全面檢討稅制,特別是應將資本利得納入課稅。
過去兩年半,財政部採取的興利與除弊措施多達150餘項,期間並完成28個法律修正案,就速度與成果是歷年之冠。
財政部先後減稅,總額多達2,000億元,雖促成民間可用資金增加、帶動消費,以及稅負下降刺激投資等興利成效。但因興利措施偏向減稅,相對也帶來擴大國庫稅收減損的缺憾,進一步危及財政穩健。
擴張性財政政策必須隨金融海嘯而去,民國100年開始,政府應當省思重整稅制的必要性。包括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近期均提出要對富人加稅,改善所得稅制與房產稅制的計畫,除了要改善所得分配,也希望藉由調整稅制達到挹注財政、減少舉債的目的。
根據財政部的國債資訊,中央政府一年以上長債的未償債務餘額占GDP比重,在民國100年已達35.36%,距40%舉債上限僅剩4.64個百分點。如以一年14兆元GDP規模估算,可舉債額度只剩6,496億元,按近三年4,000億元舉債金額推估,舉債空間僅夠支應不到二年。
舉債上升、國民租稅負擔率下降,加上貧富差距擴大與因應老年化國家時代來臨等,種種對政府施政能力的挑戰,均有賴健全的財政體質做為後盾。只有改革稅制,建立起公平課稅的環境,會較「只減不增」更具積極興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