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0 旺報 【邵宗海】
馬英九總統2011年2月7日在府院新春茶會中,希望部會首長今後談到兩岸關係或政策時,依《中華民國憲法》架構,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則,應稱對岸為「大陸」,不應獨稱「中國」。
這段政策性的宣示,據稱是受到文建會主委盛治仁的提醒,對兩岸目前定位希望不要造成「兩國關係」錯覺的建議而引發。由於這涉及到多年來對「中華民國」定位不明的重新界定,也波及到中華民國目前治權所及的「台澎金馬」的政治定位,更是再一次對中共統轄下中國大陸地區的明確定位,當然引爆台灣內部的「統獨爭議」是可理解的。
特別是對民進黨一向認為台灣與對岸中國是一邊一國的論述,馬英九的指示,除了有較重的挑戰與衝擊外,也有「正本清源」的意味。
選戰布局與有感而發
馬總統何以會在這個時刻,就如此斬釘截鐵的還原中國大陸地區的定位,外界有不少論調是認為他有意在選舉中的「戰略布局」。當然,台灣由於選舉相當頻繁,作為國民黨主席,馬的一舉一動,可能都會被外界賦予一種定格的解讀;另方面,馬也是2012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最有可能的出線人選,他的這段話與他尋求連任的考量放在一起來審視,也有其推論合理化的邏輯。
不過,馬英九這次就這個定位議題發表談話,應該不是他刻意借這個場合來主動釋放政策。因為首先他是被動的就盛治仁的建議表示看法,而且有相當程度是「有感而發」,表示這種看法已埋藏他心中有一段時日。
其次則是在此之前,馬英九有更多正式場合可表達這種政策觀點,根本不需在新春茶會上藉助透露方式來讓外界了解政府嚴正的立場。
所以,嚴格來說,這項政策宣示有滿大成分本就是馬英九心裡頭大陸政策的定見。為什麼有如此定論,從下列三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難窺其原由:
第一、將對岸正式稱呼定為「大陸」,是有法可據。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而言,對岸就是「大陸地區」;也是目前中共統轄下的「大陸地區」,但主權仍屬中華民國。馬英九是位「法律人」,堅守「尚未經過變動的法律條文」精神,一向是他的原則,也是他的個性。加上他尚身為中華民國的總統,要他說出與憲法規範背道而馳的說法,可能不在他可容忍的範疇裡。
政策定見與回歸原貌
第二、對對岸的定位界定在非國家層次,一向是馬英九堅定的認知。可能從他早期擔任行政院大陸工作小組執行祕書開始,經過陸委會副主委、研考會主委,參與過《國統綱領》的制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諮詢,甚至「一個中國意涵」文件的草擬,有極大的關聯。
即使在1991年至96年的修憲階段,條文化中華民國在統一之前暫分「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文字,也曾有當時擔任不分區國大代表馬英九參與的痕跡。
所以2008年他就職之後,在接受墨西哥《太陽報》訪問時提出兩岸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係」,不是他要刻意跳脫陳水扁曾經高調唱出「一邊一國」的境界,而是他多年來的認知:認為將兩岸的定位回歸到它原來的面貌而己。
第三、也是作者比較有揣測性的判斷,是馬英九這樣的說法,既符合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精神,也配合華府多年來一直要求「不允許兩岸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底線。
再對北京而言,它不會公開去迎合台北如此具「地位貶低」的說法,但比較起民進黨對它推崇為「中國」的稱呼,中共肯定還是會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默認馬英九的說法,畢竟那總是符合「一個中國的原則」。
(作者是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澳門理工學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