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10.12.19 03:01 am
肩負收拾去年十二月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爛攤子的聯合國再次正式會議,上月底在墨西哥坎昆市登場,經兩周會議於上周六閉幕,兩萬人的「大」會,勉強達成一紙不具實質內容的「坎昆協議」,全未解決二○一二京都議定書效期屆滿後怎麼約束全球碳排放問題,一切等明年底的南非峰會再說。台灣應在全球碳約束暫時失序的環境中站穩自己的定位,以減碳決心來因應變局。
坎昆會議一如去年哥本哈根會議,僅為延續聯合國氣候論壇形式,一無所成並不意外。這次峰會所呈現的國際政治現實之最大的警訊,是預告聯合國機制可能會受到相當大的斲傷。聯合國體系無法讓近兩百個會員國達成危及地球存續的減碳共識,將讓許多國家醞釀退出聯合國主導的相關減碳計畫,影響所及,尚不只是氣候變遷而已,未來恐怕連人道救援、反恐、反飢餓等其他聯合國關鍵行動都將受影響。
這絕非臆測,事實上美國在坎昆會議前的德國波昂、中國天津之幾次預備會上,已數度明白表示氣候談判不應該由聯合國主導,而應改由像是G20的先進國家集團來推進。小而靈活、國情接近的集團較易作出約束。美國研究氣候變遷國際約束力形成的智庫學者更預言,許多國家退出聯合國計畫即將發生。
儘管剛上任的聯合國主管氣候官員菲格雷斯高調宣稱,坎昆會議仍對完成氣候談判有實質推進,但從美國歐巴馬、中國溫家寶等多個國家領袖不參加坎昆會議,只有二十五國元首零零落落與會;坎昆協議雖宣示成立「綠色基金」,但誰出錢卻留白,就可看出聯合國機制在氣候變遷這一關鍵要務的影響力已見式微。
日前應本報系之邀來訪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斯壯教授主張,國際間的約束力量之產生應該是由下而上,而不宜是由上而下的議訂約束規則方式。當地球人不能體悟我們是一個共生的「社區」,還在爾虞我詐的相互覬覦資源,想靠減碳賺一筆,利欲薰心當然不可能讓由上而下的聯合國系統發揮約束、導正的作用。
坎昆會議現場也呈現了主要國家減碳影響力,以及聯合國體系做成「後京都協定」的影響有限。美國雖然想爭取氣候談判主導權,但在國內並不支持。先是歐巴馬力推的氣候安全法案在參院遭到封殺,相關十餘個氣候法案沒有一個過關,國會更揚言沒有中國參與的國際條約不必送來,讓歐巴馬在聯合國減碳會議沒有籌碼,不參加坎昆會議並不意外。
排名碳排放第一的中國,這回意外的提出十一五的減碳已達目標,顯現中國近年嚴打高碳排、高汙染產業的努力;但是中國迄今仍不斷升高以燃煤為主要動力來源的事實,讓減碳成績幾乎完全不敵燃煤動力造成碳排放持續增加的事實,則是一個警訊。
歐盟是氣候談判的主要催生者,但兩年前的金融危機讓歐盟招致重創,如今體質大虛,必須要集中精神去恢復自身經濟體質;所以雖目睹一手推動的氣候談判可能遭到美、中等國家取代主導地位,但自身體質虛弱,原先承諾二○一二至二○二○每年提供一千億美金給開發中國家減碳的大話面臨跳票,真是有心無力。
日本是氣候談判的新變數,聲明絕不同意沒有美中參與、只能約束全球百分之二十七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延續。以日本身為京都議定書的誕生地,如今卻祭出不惜終結京都議定書的狠招,對照日本近年碳排放減量相當不錯的成績,其向中、美宣示態度的用心,造成「坎昆協議」迴避不談減碳約束的空泛收場。「後京都協定」難產,將使減碳亂局可能要延續一陣子。
台灣是國際社會的特殊角色,經濟表現亮麗,但糟糕的是碳排放的成績太差。新的國際約束排碳趨勢雖還未成形,但台灣為了因應新局,仍當力求綠色製程升級,住商及運輸的排碳也應檢討;無論國際約束力有何發展,台灣都該走在國際減碳趨勢之前,這才有籌碼因應國際減碳協議的任何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