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0.12.09 02:52 am
偏鄉地區的學童教育資源不足,連幸福感也跟著弱勢。根據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委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進行「二○一○年台灣兒童福祉城鄉差距調查」,台灣平均每二位偏鄉學童就有一人覺得別人的生活過得比自己好。
兒盟以「覺得別人的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為出發,參考聯合國家庭財富量表,調查發現,偏鄉孩童幸福感特別低,比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一點六,高出都市學童百分之三十六點八許多,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人不滿現況生活。
從家庭結構分析來看,這些偏鄉學童家庭背景多經濟弱勢,有二成學童無法準時繳交營養午餐錢、學雜費以及註冊費;隔代教養的比率是都市孩子的五點七倍;父母失業率更是都市孩童的三點五倍,平均每三位偏鄉孩子就有一人屬於經濟弱勢。
調查也發現,「宅童化」是城鄉地區同樣出現的特殊趨勢。超過五成的偏鄉學童周末留在家中幫忙家事、做生意或是家庭代工。都市孩童則超過六成,周末是待在家上網。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指出,同樣是「宅」,但偏鄉學童幼年就必須負擔家中經濟,不僅易過度早熟,也減少了文化刺激機會。而都市孩童幾乎家家都有電腦,可藉上網獲取各種資訊。
家庭結構的貧困,使偏鄉學童對現況無法掌握,也就容易對未來失去希望。調查中一項「我的未來志向」,偏鄉學童未來工作第一名為「演藝人員」,而都市學童則是「自己當老闆」。
中信陳玉澤主任表示,志向差異顯現出,都市學童對自己未來較有掌握與規劃,偏鄉學童則期待機會改變命運,因為「演藝工作靠的是機會與突出的天賦」。
王育敏表示,偏鄉孩童在經濟弱勢以及缺乏各種生活體驗的機會下,因而產生「覺得自己幸福不如人」的感覺,對未來也較容易迷惘,若長期處於自卑的情緒,容易影響未來教育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