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蔣介石日記 郝柏村:果然鬥不過毛澤東
2018-04-01 10:00聯合報 記者
程嘉文/台北報導
郝柏村與蔣中正伉儷合影。 圖/郝柏村提供
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去蔣化」成為要務。在獨派人士闖入慈湖陵寢潑漆後,陵寢就停止開放至今。先前在立法院,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質詢時表示,對蔣中正總統應該功過並陳,文化部長鄭麗君則反駁:「歐洲會對希特勒歌功頌德嗎?」
待衛長眼中的老蔣
對此,從軍半世紀,曾擔任蔣中正總統侍衛長的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特別接受記者訪問,談他眼中的「蔣公」。他強調,討論歷史如果不顧真相,不管從台灣人或中國人角度,都是一種恥辱,「把蔣公說成是二二八元凶,有天理嗎?」
郝柏村近年也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抗戰與內戰期間的蔣中正日記,完成了兩部《解讀蔣公日記》,但因蔣家家屬不同意日記出版,因此這兩套書只能以「有註釋無本文」的奇特方式發行。
宋美齡曾勸蔣 流亡加拿大
蔣中正民國38年12月飛往台灣之前,是以國民黨總裁身分,前往重慶、成都方面指揮戰事。當時郝柏村擔任參謀總長顧祝同的參謀,因而伴隨蔣中正度過這段大陸時期的最後歲月。他根據當時的回憶,以及日後閱讀日記所見,認為蔣中正畢生的態度都很一貫,就是即使局面看來再不利、再絕望,他也絕不放棄。例如徐蚌會戰失敗,中央軍精銳盡失,桂系趁機逼其下野,身邊幕僚擔心他會尋短;夫人宋美齡勸他流亡加拿大,他也拒絕,表示絕不放棄,要與台灣共存亡。
南京中山陵。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第一次見蔣…風雪中的中山陵
郝柏村第一次見到蔣中正時,還是陸軍官校12期的入伍新生。民國25年元旦,官校學生前往南京中山陵謁陵,並由兼任校長的蔣委員長主持團拜。參加謁陵團拜者除了軍校生之外,還有中央政校學生,以及首都黨政機關的人員。中山陵坐北朝南,當天氣溫很低,中山陵的石階上還堆著積雪,北風迎面颳在每個人臉上。等到蔣委員長蒞臨,全體官兵敬禮,一位軍官一舉手,就露出紅色的毛衣袖,立刻被他指正。但他看到眾人苦於寒風刺面,也立刻宣布隊伍向後轉,等到行禮時再轉回來。
民國54年11月,郝柏村由軍長轉任總統府侍衛長,是第一位不是浙江籍的侍衛長,一直到59年1月轉任軍團司令,總計擔任侍衛長50個月。他回憶接任新職初期,還常在夢中因為「怎麼不知道總統今日行程」而驚醒,才想起已經睡在軍團部了。
蔣用浙江話罵人 「我也聽得懂一些」
蔣中正總統的一口寧波腔國語,前幾年還常被藝人模仿。早年官邸侍從人員多為同鄉,也是為了避免語言隔閡。侍從副官的翁元曾回憶,有回總統要一位非浙江籍的侍從去拿「絹頭」(手帕),結果對方拿來了磚頭,成為官邸的笑話。
不是浙江人的郝柏村,在官邸服務有沒有這個問題?他表示,基本上總統都講國語,沒有聽不懂的問題,「蔣公只有在罵人時,才講寧波方言」,不過「我也聽得懂一些」。
蔣中正早年個性激烈,動輒大發雷霆罵人。到了郝柏村擔任侍衛長時,蔣總統已經八旬高齡,修養比當年好得多。郝柏村回憶,自己侍衛長任期內,沒有被蔣總統罵過,不過有兩次見到總統大發脾氣。
1991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劍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罵完人見外賓 蔣的10分鐘變臉術
民國56年,傅啟學、張劍寒、胡佛等幾位台大政治系教授,應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之邀,撰寫了一本『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但書成之後激怒許多監委,向總統告狀。蔣總統因而把領銜的傅啟學召來大罵一頓。當時郝柏村與秦孝儀(蔣總統的文膽)在一旁,看到八十歲的總統大動肝火,都為之緊張。沒想到蔣罵完就算,十分鐘後接見美軍駐台協防司令,照樣笑容可掬。
而傅啟學雖被痛刮一頓,結果也沒有再追究,『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未被查禁,眾人的教職也未受影響。反而到了民國65年,張劍寒被嚴家淦提名為大法官,當時大法官同意權是由監院行使,監委投票通過之後,張劍寒卻宣布因為無法兼顧教職而請辭。據說是因為監委們餘怒未消,最後達成「選你上任,但自動請辭」的協議。
1961訪台的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另外民國55年,蔣中正連任總統就職,日本與韓國當時與我仍有邦交,分別派遣前首相岸信介、總理丁一權來華擔任賀使。在就職大典籌備會議中,蔣發現外交部將丁一權排在岸信介的上首,很不滿意,認為岸信介是日本政壇大老,又是我國政府的好友,不可以在丁一權之後。外長沈昌煥解釋,丁一權是現任,岸信介已經卸任,依據外交禮儀,就只能這樣排。蔣聽了很不高興,會議不歡而散。
只在日記自責 從不向人道歉
結果第二天,總統的批示下來,還是同意外交部所報,將丁一權排在岸信介的前面。不過為表對老友的補償,蔣特別單獨約見岸信介茶敘。
郝柏村熟讀蔣中正日記後的觀察是:蔣公作為領導人,強調威嚴剛直,如果幹部表現令他不滿,往往痛責不假辭色。但蔣尊崇王陽明、曾國藩等人,重視修身,每次大發脾氣,當天日記上往往自責罵人過甚,「記過一次」。儘管如此,卻很少事後向人表示歉意。
蔣的缺點不能捨 常導致全軍覆沒
他認為,蔣並不是完人,生平作為政治與軍事領袖,決策與舉措確實有很多瑕疵。例如在戰略上經常犯錯,對於不利戰場不能當機立斷割捨,最後全軍覆沒;對文告字斟句酌,但往往不能貫徹政策,命令往往淪為虛應故事;個性過於陽剛,經常鬥不過陰狠的毛澤東;在權力鬥爭中經常妥協,不像毛澤東徹底把反側剷除。然而他認為,整體從歷史長河的角度觀之,蔣還是在「是」的那一面,有其不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