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0 旺報 【本報訊】
政論節目主持人鄭弘儀在選舉造勢場合以粗話痛罵馬英九政府,引起軒然大波。事後,鄭先生針對粗話道歉,但整件事情真正的核心問題根本不在「國罵」,而是鄭弘儀到底在反對什麼?鄭弘儀所反對、所主張的究竟有沒有道理?
一段時間以來,鄭弘儀和其他若干綠營人士與親綠媒體一直炒作馬政府獨厚大陸學生的議題。他們攻擊陸委會設置的「中華發展基金」補助中國大陸研究生每個月3萬元,卻無視台灣80萬名申請助學貸款的年輕人。鄭弘儀為其助選的蘇嘉全更表示,政府補助陸生3萬元,台灣學生一塊錢都沒有,「難怪有人會罵」。
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中華發展基金」是陸委會為推動兩岸民間交流而設置的非營業特種基金,早在李登輝時期就已設立,基金的政策目標是「增進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促進大陸專業人士了解台灣」、「加強兩岸資訊流通」。該基金規畫實施了多項獎助、補助計畫,其中補助大陸專業人士來台講學及研究、獎助大陸研究生來台研究,以及鄭弘儀等人攻擊的補助大陸研究生來台撰寫學位論文等,是針對大陸專業人士及研究者;而補助台灣學者專家赴大陸講學、獎助台灣研究生赴大陸研究,以及補助台灣出版之「有關台灣人文、社會、史地及生活之專業或綜合性刊物」在大陸進行贈閱的郵資等計畫則是針對台灣的研究者與雜誌。既是同時補助兩岸研究者,又何來「台灣學生一塊錢都沒有」的說法?
鄭弘儀提到許多台灣年輕人被迫申請助學貸款、打工,這的確是一大問題,如果綠營人士真的關心高學費或是青年貧窮化的問題,應該檢討教育部或青輔會的工作,檢討整個教育市場化、自由化的政策,而不是歪曲真相,轉移目標,以每年一兩百萬的獎助金為攻擊對象。
鄭弘儀說「不是認為政府不應該幫助中國研究生」,而是「應該先顧自己人」,這種言論貌似本土立場堅定,但他們所反對、推翻的其實是:「讓大陸學生更了解台灣」和「讓未來大陸對台政策更趨彈性」的契機。
中華發展基金所補助的大陸研究生來台研究課題,範圍包括NGO、法律、政治和媒體等領域的「台灣研究」、台灣的國際空間和兩岸政治定位以及其他兩岸關係的焦點課題,如智慧財產權、衛生防疫、食品安全、文創產業等等。這不但和開放陸生來台留學一樣,是讓大陸學生深入了解台灣政治社會發展和價值觀念,同時加強兩岸青年交流的大好機會,同時,由於獎助對象是以台灣研究和兩岸關係為專業的研究生,將更具有針對性。
這些研究生取得學位之後,未來極可能成為大陸研究台灣、兩岸關係和對台政策的學者,在相關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也不排除其中有人能進入大陸黨政部門,成為參與對台政策規畫制定的一員。試想,有更多和台灣有淵源,更能掌握台灣社會民情的大陸學者與官員,究竟對台灣是有利還是不利?
有位《大話新聞》的來賓在節目上說,這個計畫是台灣花錢補助「研究如何打壓台灣」的學生,這無疑是過度簡化,也根本不了解兩岸發展的實際情況。多年來大陸和台灣研究兩岸關係學者間的交流,不但讓彼此更為了解,也逐漸讓一些大陸對台部門的學者更趨務實靈活,出現若干更具彈性、更具想像力的兩岸關係主張。相反,那些假愛台灣之名、行黨派惡鬥之實的褊狹主張,只會最終讓台灣陷入險地。
面對部分綠營人士「逢馬必反」的口水戰、泥巴戰,政府和執政黨當局竟然採取退縮的立場,非但不把政策的重要意涵講清楚、說明白,陸委會更說要「檢討廢止」相關獎助計畫,理由是即將開放陸生來台。
其實,陸生來台留學和獎助陸生來台從事台灣與兩岸研究,政策意涵並不相同。如果馬政府「逢綠必退」,不堅持該做的事,不但無助於選票,更不利於台灣。我們認為該檢討的是獎助計畫的成效,朝野該討論的是如何讓計畫更為完善更有效果,進而規畫包括獎學金在內的各種爭取陸生措施,持續擴大兩岸青年交流,既爭取優秀人才,也促進兩岸民間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