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社論】 2010.10.14 02:35 pm
有政務官上電視政論節目談花博,被立委質疑是替國民黨候選人助選,違反行政中立。閣揆吳敦義辯稱那是「個人行為」,當事人自己則說並未利用上班時間錄影。這件事不必又用藍綠對立來解釋,輿論譏諷「主委變名嘴」,確實值得檢討一下是非。
政務官免不了推銷政黨立場,過去參與輔選的情形亦有,但民主時代不好意思堂皇為之,總是用「利用下班時間」、「個人身分」為理由。但這種說法還是有問題。如果只是沒有用上班時間去錄影,那就應該被視為「個人活動」,理所當然可以有「個人意見」嗎?當事人受邀為來賓,怎麼可能沒有因應他的政務官身分而來的考量?一個「下班」的政務官,就單純變成「個人」,他的意見就沒有了政治立場嗎?一個政務官,什麼時候應該遵守政務官的行政風紀,什麼時候又可變身為「個人」出場的名嘴?誰能畫得出這樣的界線呢?
正是在如此的混淆上,讓「政務官名嘴」不可取。「政務官名嘴化」必定傷害政務官的專業形象,尤其當發生在選舉情境中,容易再次造成「黨政不分」、「政媒不分」的後果。台灣民主化的過程裡,好不容易才稍稍建立起黨政分際和政媒分際。過去國民黨一黨獨大時代,政務官往往理所當然在上班時間赴國民黨開中常會,結果被當時的「黨外人士」在廣播節目裡公開打電話「查勤」,引起輿論批評,那些「從政同志」們此後只好乖乖請了假才敢去開會,結束「黨務就是政務」的混淆氣氛。事到如今,台灣已經歷兩次政黨輪替,任何黨政不分的情事絕不會得到選民諒解。
同理,民主時代若還見「政媒不分」,也不是件好事。媒體不是不能表達立場,但政治人和媒體人的角色之間應有嚴肅界限。過去有立委身分者主持政論節目,被新聞學者批判得很厲害。今天卻不僅「立委名嘴」毫無避諱,如果連「政務官名嘴」也無所謂,絕非可喜的發展。政務官和名嘴的角色,合則兩傷,道理很清楚,執政黨最好還是照道理來拿捏清楚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