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揭制度面紗 人民真正作主
 瀏覽803|回應2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 2010.08.22 03:01 am
  
在現實政治中,政客常把「人民頭家」、「讓人民作主」掛在嘴邊,動輒要求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政策。但這些政客何曾相信過人民?

民意至上不過是政治煙幕,背後充斥的還是權力貪婪與私利競逐。「人民作主」無論在學理與運作上,並未獲得多數學者認同。百年前馬克斯韋伯便斷言,民主行政只是個虛幻理想。

但去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依莉諾‧歐斯壯,卻以實際研究數據與嚴謹邏輯推論,獨排眾議的堅信,人民具有解決問題的理性與潛能,未能發揮乃因制度的扭曲,與傳統對政府功能過度依賴的思維。

在其四十年的學術生涯,歐斯壯透過社區調查與草根研究,選擇水資源、警政治安、流域管理、森林保育、氣候變遷等議題,足跡遍及美國、挪威、瑞典、菲律賓、尼泊爾等地,反覆驗證她對人類自治能力的高度信心。

她獲得諾貝爾經濟獎,非因為學理上的發現,而是因為她能揭開制度的面紗,讓世人重新檢視人民自治的潛能。

歐斯壯認為,政治與社會現象的研究,必須以「個人」為主體,只有個人才是真正決策者;只有化約為個人得失計算,事件的癥結與解決良方,才可能被發現。制度使某些人享有高於他人的決策權,但同樣的得失計算,必讓這些人為私利視蒼生為芻狗。

故而,歐斯壯對任何形式的權力集中都充滿不信任。許多政客以公民投票或審議民主,為民主實踐的最高境界,但在她眼中,權力集中架構如果不變,兩者的本質與獨裁統治並無差別。

透過分權的組織結構,人民參與才具意義;分權,或許會造成疊床架屋,但人民反因此扮演權力仲裁者,成為真正「頭家」。故而,歐斯壯在著作中,反覆宣揚多中心的分權化架構,才可能擺脫大官僚文化的宿命。

傳統思維以層級管理、外部監督(議會或定期選舉)、及內部管考(政風或廉政署)緩解,但監督者也有盤算,最終仍將官僚化。透過對若干鄉鎮與都會警政的實地研究,她提出了「合作生產」的概念,認為要提升政府服務效率,便是讓公民參與提供服務。

試問,人民如果冷漠不提供線索,警察的治安績效又如何提升?要鼓勵公民參與,只有進一步分權與公共事務的社區化。對於台灣將警政業務上綱到國家層級,歐斯壯必深以為憂。

但政府提供的服務,並非樣樣都可社區化,除了強調政府的改造,歐斯壯也是少數注意到政府「服務內容」問題的學者。

在大有為政府的迷思下,政府常把許多與公眾有關的事務全攬為職責,但公眾事務本質不盡相同,並非全適合政府的介入。

故歐斯壯依服務的「可分割性」與「可排他性」,將大眾事務分類:若可分割也具排他性的便由市場分配、政府不介入,如日用品;不可分割卻可排他性,如收費公路,則可考慮BOT或發放消費券;可分割卻不具排他性,如公共資源分享、環保、與生態保育等,則應納入公民治理;無法分割也不具排他性,如國防、治安等,才由政府透過公權分配。依她的構想,政府應專注第四類服務;政府編制縮小,將增加公民的參與,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一如經濟學家對市場效率的信心,歐斯壯也對人民的「自我治理能力」,有超乎其他政治學者的堅強信心。她與一批政經學者,在六十年代末期,成立了「公意選擇學派」或稱「政治經濟學派」,或「新制度主義」。該派學者在過去共有五位獲得諾貝爾經濟獎,歐斯壯亦於一九九六到九七年間被推舉為美國政治學會會長,象徵該學派在政治研究領域獲得的認同。

從她的博士論文,到晚近氣候變遷的研究,歐斯壯對人民的信心與信任,或許才是我們學生輩最為感佩之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30104
 回應文章
民本思維 因應氣候變遷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8.24 01:51 am 
 
——諾貝爾大師帶來的啟示

由本報籌辦的第四屆大師論壇─氣候變遷國際高峰會,今、明兩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次論壇特別邀請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斯壯(Elinor Ostrom)以「氣候變遷之全球化及國際治理」為題發表演講,並邀請國際專家及國內產官學界菁英共同參與,希望藉由這次高峰會,能為氣候變遷下的經濟治理問題集思廣益,裨益於相關政策的推動與理念的實踐。

歐斯壯以共有財(common property)及經濟治理(economic governance)領域的傑出學術貢獻與威廉森(Oliver E. Williamson)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歐斯壯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性得主,也是具代表性的政治經濟學者,她特別重視社會底層及草根經濟行為,從事的研究涵蓋農、林、漁、牧運作,地下水管理、牧場與森林保育及氣候變遷等和共有財管理有關的領域。歐斯壯認為,因為人類私利動機導致共有資源的濫用及竭澤而漁的悲劇,可以透過學習合作及多元管理加以避免,進而達到資源共享及永續發展的目標。

歐斯壯在接受本報系專訪時表示,她支持以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的做法,做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對策之一;但在國際間尚無法達成協議時,氣候暖化可能導致的危機卻是明顯而立即的,因而她呼籲不要再只是空談,而要起而行,從個體做起,從每一個人到每一個家庭都要有節能減碳的認識與體驗,才能讓政策有效落實。上周六歐斯壯抵台時更直言,我們不能空等全球政府層級的協議來因應氣候變遷,而須在地方層級、從自己就開始做起。

台灣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其影響的迫切性,更高過其他國家。2006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發布報告,將台灣列為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過去100年間,台灣平均溫度上升1.3度,更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此外,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總排放量居世界第22位、人均排放量為第18位;過去20年排放量的成長率,更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到四倍,因應二氧化碳排放量劇增所帶來的各種危害,已是台灣刻不容緩之務。

為此,馬政府已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宣布將今年訂為「節能減碳年」,並擬定具體措施,據以推動。台灣在綠能發展過程中,則已建立深厚基礎及創新技術的能力;政府也將綠色能源產業,列為六大新興產業之一。歐斯壯對台灣在節能創新方面的努力有良好印象,也期許台灣應該繼續發展原有道路,讓世界認識台灣的成就,進一步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這種肯定,證明這段時間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已發揮了一定的功效。

但不可諱言,在環境保護及節能減碳的實踐上,台灣仍面臨很多艱巨挑戰。馬政府雖然訂有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到2000年排放水準的減碳總目標,但迄今欠缺一套可以具體保證達成減量目標的可行方案。政府對於能源,包括油價、電價、天然氣價格及水價仍存在高度補貼,讓節能減碳、節水等觀念無法真正落實在企業生產及人民生活上。最近發生的連串環保爭議事件,更反映出在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上,政府與社會各界仍存在極大的認知差距。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台灣沒有猶豫及退卻的本錢,政府應建立更明確可行的政策原則,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以貫徹各項政策目標。同時,政府也應該擷取歐斯壯重視社會底層及草根行為的民本思維,透過全民的學習與參與,讓永續發展觀念能夠深植民心,化為全民運動,則推動環保與節能必能事半功倍,政府經濟治理能力也會獲得更多肯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33878
歐斯壯開講:以人心美化來治療地球暖化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0.08.24 01:51 am 
 
本報系經濟日報「2010大師論壇」今天登場,邀請到的大師是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歐斯壯(Elinor Ostrom)教授,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首位女性得主針對氣候變遷這一當前最棘手的問題,開出的藥方是:現代人貪婪自私已達於極點,應找回失落的誠信、利他等倫理道德,從自身做起參與解決嚴重的暖化問題,珍惜共有的環境、資源,才有永續可言。

誠如歐斯壯接受本報系專訪時致讀者的話:「為我們所有的社區,不管中或小、乃至全球社區的永續發展,一起共同努力。」她特別提出社區的概念,是認為不管是部落、國家乃至地球,雖然規模有別,但成員間須能找出相互依存的關係,才能設計出一套「我們的」制度,拋棄爭鬥算計,共享資源,永續發展。

歐斯壯致力「共有財的治理」研究,要證明人類前景並不若1968年哈丁教授發表「共有資源的悲劇」那麼悲觀。兩位教授結論殊異的關鍵是:哈丁認為人類貪婪、自私,造成竭澤而漁的局面是必然的;解決這個問題,傳統的思維是靠外來干預,例如交給政府強力管理,或私有化兩條路,才能阻止悲劇發生。歐斯壯則一直對人民「自我治理能力」有很強的信心,也認為公共事務本質不全然相同,並非都適合交給政府管理,因此設計出「人民參與」的制度,公共事務要人民參與、關心,一起學習、合作,才會創造出管理效率,這尤其適用在自然資源之類的共有財管理。全球格局的共有財亦然,必須要地球人都參與,靠政治人物密室交易是談不出結果的。

歐斯壯強調「社區」概念,認為管理共有財絕不能忽略其中文化制約的力量,源於社會互信形成的社會共識,是凝聚出成功公共政策的前提。共有財不必然走向災難或悲劇,不論規模、範圍大小,只要成員體認大家相互依存的關係,就會從自己做起,避免共有財災難發生。

今年大師論壇主題「氣候變遷與全球治理」,歐斯壯將針對地球自然資源枯竭、暖化造成非旱即澇氣候災難提出解決的新思維,不必等各國領袖談出具約束力的行動方案,而是現下從每個人動起,把各個人的經驗當成「社區」更多成員的學習素材,以誠信、利他的倫理取代自私自利,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歐斯壯的論述正指出此刻共有財管理的困境。就國際約束力的形成而言,先是遏止暖化、控制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1997年通過,開放各國批准到跨過生效門檻已是2005年二月,各國的利益糾葛,嚴重蹉跎全球的減碳行動;去年底哥本哈根峰會情況更糟,原本該訂出2012後京都時代具法律約束力的新減碳文件,未料一萬三千人的大會一事無成。

今年四月初,德國總理梅克爾邀集一個小規模的氣候峰會,想把哥城峰會後的紊亂局面先做修補,未料這個會毫不發生作用,甚至預告年底墨西哥坎昆舉行的氣候公約第十六次締約國大會已經破局。紊亂局面還不止此,美國歐巴馬總統向國際減碳宣示及推動國內減碳依據的氣候變遷法案,國會竟然不通過,讓1992年地球高峰會以來推動全球減碳的努力跌回原點。

這一切都證實歐斯壯的信念,共有財的管理不能再以傳統由上而下的思維面對,與其空等世界領袖談出對策,不如自身先做。歐斯壯的信念源自她四十餘年學術生涯太多的田野調查證據,不論漁場、草場、森林、地下水,乃至警察制度設計等的管理研究,在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都確認人民有很強的「自我治理能力」,這個能力參與公共事務運作,是避免共有財災難的關鍵力量。

歐斯壯這趟台灣行,正值台灣社會共有財管理爭議最劇烈的一刻,濁水溪口泥質灘地該留給中華白海豚,或是石化工業?農地在興辦工業或農用間該怎麼權衡?碳排放台灣不管總量或人均,都是世界大戶,但牽涉到申報、盤查的制度面建設,溫室氣體減量法至今還在立法院待審;而環境保護的主導權過去在政府,現在也有越來越強人民參與的聲音。

爭議代表求變,不管是參與全球氣候變遷行動,或是調整台灣公共事務的治理制度,我們期待歐斯壯教授的新思維帶來關鍵的衝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33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