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5 中國時報 【高有智/專題報導】
家暴事件層出不窮,根據婦援會推估,民國九十八年度婚姻暴力事件通報量為五二一二一件,至少約有七萬名的目睹兒需要社會的關懷,這些數字都還是低估。目前在社會角落還有許多未被察覺的目睹兒,夜半啜泣哭喊,勵馨基金會、婦援會和善牧基金會等團體近來都不斷呼籲社會正視並伸出援手,用愛撫平目睹兒的內心創傷。
國內從民國八十年代逐漸關心「目睹兒」議題,勵馨、婦援會和善牧等團體因為長期服務家暴婦女,也連帶發現目睹兒容易被忽略,紛紛成立目睹兒專案工作,從個案輔導、心理諮商,直到深入校園宣導,善牧基金會在民國九十年也成立全國第一家目睹兒服務中心「小羊之家」,不過,民間團體普遍認為,政府投注資源仍不足,難以提供目睹兒全面與及時協助。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目睹兒常有情緒障礙困擾,嚴重影響身心發展,有時候連心中的痛都說不出來,只能透過畫作述說內心世界。她曾經看過目睹兒畫爸爸拿著刀,丟電風扇,自己只能瑟縮躲在桌底下,眼睜睜看母親被打,還有小朋友畫打人的父親在亂尿尿,因為在孩子的世界中,亂尿尿是很丟臉的事情,就如同父親施暴一樣。
勵馨研究員杜瑛秋從事目睹兒服務工作長達十年,她發現許多施暴者往往來自童年受虐或目睹暴力的經驗,在個案服務過程中,許多婦女反映,施暴的老公往往也是生長在暴力家庭,甚至私下向婆婆求援時,婆婆反而勸她要多忍耐,因為當初自己也是這樣熬過來。
杜瑛秋強調,根據研究統計,男性目睹兒大約有四成會成為施暴者,很多人以為目睹兒長大就會忘記了,心中陰影自然會不見,事實上只是壓抑在心中,男的往往會懷恨在心,甚至想找同伴尋仇揍父親,女的則不敢接觸異性,嚴重影響兩性關係。社會必須給予關懷與協助,才能避免暴力複製與循環。
作家Falco曾有目睹家暴經驗,因為父母不合,他從小就常見父母激烈爭吵,甚至流血衝突,六歲時父母離異,後來母親與人同居,但母親的同居人對她們母子拳打腳踢長達近二十年。因為長期處在暴力環境,他罹患憂鬱症,曾想自殺、想報復、沒安全感、無法相信人,最後打了一一三婦幼保護專線求助,在勵馨基金會協助下,透過信仰與寫作,逐漸走出陰影。
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表示,目睹兒會面臨四大發展危機,包括身心發展危機、家庭照顧功能不足、學校適應問題與兒童出庭問題,當父母對簿公堂時,孩子常常夾在其中,不知所措,加上兒童對法院情境的陌生,擔心父母親或自己受罰,常常會出現焦慮情緒,這些都是需要不同的支持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