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43年! 越戰後美航艦首次造訪越南
2018-03-04 11:18聯合報 記者
林宸誼╱即時報導
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5日抵越南峴港。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
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預定3月5日至9日訪問越南峴港市5天,這將是自1975年越戰結束以來,美國航艦首次訪越,也是美國在越南最大的軍事展現,凸顯美越軍事關係的變化。
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報導,卡爾文森號的動向毫無意外引發關注,一些對南海周邊尤其越南比較瞭解的人馬上提出疑問:卡爾文森號為什麼停靠在峴港,而不是金蘭灣?
越南南部的金蘭灣號稱亞洲第一軍港,1975年越南統一前曾先後被法俄日美等佔據和使用,險要位置、天然優越條件加上各國打造,使它成為南海上的戰略要衝。最近這些年,到訪的外國軍艦也都主要停在金蘭灣國際港。
比起金蘭灣,越南中部的峴港名氣要小很多,許多人知道它一是因為旅遊,二是去年APEC會議在那召開,至於峴港還是一個海軍基地,它的仙沙港具有優良停靠條件,要不是這次卡爾文森號去,很多人恐怕都不瞭解。
幾名南海和東南亞問題專家,依據地緣政治的解讀:峴港深嵌在美軍的越戰記憶中,可能已變成美國人的一種「峴港情結」。
越南戰爭持續20年,從1955年打到1975年。1965年前,美國一直作為幕後角色支持南越滅共,頂多就是出錢出槍派點顧問,發動所謂“特種戰爭”。
1964年,美國一艘參與支援任務的驅逐艦在北部灣海域遭襲,改變了美國人的態度。1965年起,美軍直接參戰,把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
那年3月,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登陸峴港,正式入越作戰。這裡需要劃一下關鍵字:3月,美軍登陸峴港。
隨後,參加越戰的美軍人數迅速增加,達到50萬人之多。但派更多人去,只是讓更多人陷入泥潭。即便尼克森總統派出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狂轟濫炸,依然無法根本性的轉變戰局。
無奈之下,1968年美國又轉變策略,結束局部戰爭,重新「用越南人打越南人」。但美越會談持續進行,最終在1973年1月達成停戰協議。
那年3月,美軍作戰部隊收拾行囊,在峴港機場舉行降旗儀式,隨後全部撤離越南。
越南在1975年實現統一了,那年3月,越南統一前夕,美駐西貢總領館最後的領事官員乘船撤離峴港。
回顧越戰歷史,3月的峴港,變成歷史巧合下的時間線和地點線。如今,美國航母在越戰結束43年後首次訪越,竟又選擇了3月,而且還停靠在峴港。
這難道還是歷史巧合的延續嗎?答案恐怕只有美國人自己知道,但峴港確實更能讓人想起美國當年在越軍事存在,美軍在峴港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這樣的歷史交錯,總有種「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的感覺。
越南峴港位置圖。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