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2 中國時報 【王健壯】
圖為苗栗大埔自救會成員舉標語,訴求立即停工、公開協商。(陳慶居攝)
檢驗政府的施政品質,通常有兩項標準,一是施政效率,二是施政態度;以大埔農地事件為例,「以地易地」決策雖然早已決定,但廿多天來卻不見任何後續執行作為,這是施政缺乏效率;置廿多戶農民徬徨無助心情於不顧,更顯示官僚施政在態度上也缺乏同理心。
大埔徵地原本祇是地方事件,但當農民夜宿凱道,並獲得各界熱烈聲援後,卻變成全國性事件,行政院最後甚至取苗栗縣政府權責而代之,不但由閣揆親自主持協商,並拍板定案「以地易地」的決策。
在這個階段的行政院,決策之快確實急如星火,農民夜宿凱道後連續三天,吳敦義親自邀請苗栗縣長與農民代表面對面溝通,馬英九也數度表達關切,三天後吳敦義帶著劉政鴻召開記者會,宣布「以地易地」的決定,劉政鴻也在粗暴輾平大埔農田四十多天後,首度向苗栗鄉親致歉。
但七月廿二日召開記者會後,大埔農民雖然每天在家癡癡等待,卻沒有任何一位中央或地方官員與他們接觸,跟他們商討「以地易地」的具體內容,但怪手卻仍然每天進出他們的農地施工,證明他們最初感受到的政府善意,其實祇是虛幻泡影。
但諷刺的卻是,在農民焦急等待的那幾天,吳敦義卻舉大埔事件為例,要求施政者要能體會少數反對者的心情,不能自我陶醉在多數人的認同,「百分之二的人,認為徵地是百分之百無法彌補的」,「施政者要體會百分之二者的心情,而不是陶醉在百分之九十八之人的喜悅裡」。
這番話說得漂亮至極,但卻是典型的口惠而實不至。久等不耐的大埔農民祇得再度北上抗議,原本還對「以地易地」抱著稍許樂觀態度的人,這次也堅持非要政府原地原屋還給他們不可。
但讓農民更感委屈不平的是,政府對他們廿多天不聞不問,但中科工程被法院裁決停工後,政府官員卻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唯恐損害到大老闆的投資權益,最後甚至冒著知法犯法的嫌疑,決定中科停工不停產,讓進駐中科的大老闆感激涕零。
拿大埔與中科兩相對比,政府的施政效率與施政態度大不相同,大老闆的問題,數日即決,小農民的生計,近一個月猶在未定之天,這種差別待遇看在大埔農民眼裡,怎能不讓他們會有政府重商輕農的無奈感慨?
但那些當官的人能體會農民的無奈於萬一嗎?顯然很難,就像他們無法體會台灣民意早已發生質變一樣。
民意質變的最顯著癥狀,就是民怨的放大效應與民怨的擴散效應。少數弱勢者的民怨,例如廿四戶大埔農民對徵地的不滿,過去很少變成全國性話題,但現在即使祇是相思寮一間四合院的問題,都可能被放大到舉國皆知的程度,何況是政府粗暴鏟平農民正待收割農地的惡行?
而且,過去一地一事的民怨,也很難形成燎原之勢,但現在任何一地一事的民怨,卻可能引發擴散效應,最近大埔、相思寮、田寮洋與國光石化等一地一事的民怨,在很短時間內就擴散並且串聯成多地多事的風波,讓政府疲於奔命,即可見民怨的放大與擴散效應,早已非昔日所能比擬。當然,廿多年前尚未出現的網路傳播力量,更加速也加大了這兩種效應的效果。
馬政府執政至今,之所以常被人批評不知民意為何物,就是因為他們忘了兩項施政基本守則:其一,政府必須始終走在民意前面,其二,所謂民意其實就是大眾情感。大埔等地居民的反徵地民怨,在爆發前,政府未能察覺事情的嚴重性,爆發後,又未能設身處地與居民同理感受,才讓民怨放而大之也擴而散之。
吳敦義標榜庶民政治,但如果他處理大埔農地事件是個樣板的話,這樣的政治其實是反庶民政治,徒增更多民怨;他如果不能要求苗栗縣長,限期完成「以地易地」的政策,他這個院長已形同信用破產,屆時大埔風暴再起,他將吃不了兜著走。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