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1 中國時報 【簡啟洵/北市(服務業)】
昨天到大賣場買了一串香蕉,四根竟然才七元!一支棒棒糖恐怕也不只這個價錢,香蕉價格慘跌,蕉農苦不堪言。每年台灣都會有幾樣蔬果因為價格太低而賤賣,或是整台卡車的水果丟棄任其腐爛,雖然總有企業家出面認購、縣長官員義賣,在鏡頭前大啖「賤價產品」,但是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
日本沿海曾經出現一種巨型「越前水母」破壞生態,除了藉由漁民獵捕的傳統方法外,日本漁業界更積極研發水母料理,同時成立「水母料理推廣會」,研發出水母壽司、冰淇淋、果凍等食品。台灣近年來風行的竹炭商品也是一則成功案例。起源於九二一地震時因災區南投盛產竹子,政府發展各種以竹為基礎的高附加價值產品,以幫助災民解決生計,如今市面上各種竹炭衣、毛巾、洗面乳、香皂、飲料等等,便是當時以竹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產業。
台灣素有水果王國之稱,一向吃慣了水果的我不曾有特別感受,直到去了美國,發現超市賣場的水果永遠就是寥寥幾種,選擇比台灣少的太多,才發現原來住在台灣這麼幸福。台灣多樣化的蔬果食材造就了美食文化,遇上當今氣候異常、動輒影響農作物收成的時代,更應該從需求面發展,讓產品用途更廣泛,並維持供需平衡,如竹子不單單是植物,還可以用在吃穿。
政府相關部門若能仿照竹炭商品模式研發出「香蕉商品」,不但可刺激消費,還能形塑出另一種飲食生活文化,這不也正是一種文創產業的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