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軍購暗潮:外銷迷航,失落的日本潛艇
2016/08/22 17:38:22 王俊評
儘管澳洲已經透過柯林斯級先練過一次功,但柯林斯級的慘痛經驗讓許多澳洲人士對本國的潛艦產業不抱幻想...。圖為澳洲國造的柯林斯級潛艇(Collins-Class)「迪千諾號」。 圖/澳洲國防部
分享
澳洲在2009年的國防白皮書爭議性地決定要讓潛艦艦隊的規模由6艘倍增至12艘,並且同樣以性能頂尖的大型遠洋柴電潛艦為目標。儘管澳洲已經透過柯林斯級先練過一次功,但柯林斯級的慘痛經驗讓許多澳洲人士對本國的潛艦產業不抱幻想,不敢信任國內廠商能夠以柯林斯級為藍本,研發符合需求的高性能本土衍生型潛艦,何況柯林斯級的許多智慧財產權還掌握在瑞典母廠手中。
但是如果要延續柯林斯級的開發經驗,從歐洲國家尋求外購結合技術轉移,也深怕重蹈覆轍。不過這一次有日本放寬武器出口限制的幫助,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讓原本就對海上自衛隊現役的蒼龍級潛艦頗感興趣的澳洲皇家海軍喜出望外,日本安倍晉三政權更是希望透過外銷澳洲,來拿下日系武器外銷的第一場勝仗與口碑。
然而,本來這樁由兩邊高層全力推動,看似十拿九穩的軍售案,卻因為兩國內部各自均有強烈反彈力量,最終出人意表地以日本落敗、法國奪標為結局。許多日本媒體把這起失敗歸諸於中國因素,說實話並不公允。
澳洲丟出的12艘潛艦的罕見大訂單,引來世界各大潛艦出口國的競爭。但相較於前來投標柴電潛艇SEA 1000的其他歐洲廠商,如德國蒂森克魯伯海洋集團(ThyssenKrupp AG)註1的216級潛艦(Type-216)、法國造艦局(DCNS)以研發中的梭魚級核子動力潛艦為基礎,提出的柴電動力版本「短鰭梭魚級」(Shortfin Barracuda),以及瑞典紳寶集團(SAAB)註2的A-26級(瑞典研發中的下一代柴電潛艦)等方案,清一色都還處於紙上設計的階段,日本海上自衛隊從九零年代就開始操作3000噸以上的遠洋柴電潛艦,已經歷過春潮、親潮、蒼龍三個級別超過二十年的經驗,蒼龍級更與SEA 1000同樣屬於4,000噸級以上的設計。
圖/作者提供資料;轉角編輯台製圖
分享
此外,日本與澳洲都位於亞太地區,潛艦的作業範圍類似,在設計上原本就以太平洋的水文條件與特性為主,比起歐洲各國以大西洋、地中海、波羅的海等完全不同的海域環境為設計基礎,日本的潛鑑,較不容易「水土不服」。
換言之,日本的蒼龍級潛艦是各國現役柴電潛艦中,規格上最接近澳洲柴電潛艇SEA 1000的候選者。儘管從上面的圖表可發現,蒼龍級仍有著續航力(6000海里)遠未達SEA 1000的要求(10000海里)、缺乏特戰支援設施與垂直發射系統,以及內部空間較狹小、官兵居住條件不佳等缺點,但整體而言是成熟且服役多年的設計,而澳洲皇家海軍亦認為上述的問題,都能改善。
再者,日本與澳洲都是美國的長期盟友,在整合美系武裝的技術困難與壓力上,也都比歐系潛艦要小得多。美國向來嚴防潛艦技術外流給歐洲廠商,避免後者將技術洩漏給中國等與美國不友好的國家。澳洲在2001年為了讓美國改善柯林斯級的問題,也必須先將柯林斯級的瑞典母廠考庫姆公司(Kockuns)、與澳洲廠商合資的澳洲潛艦集團(ASC),收歸國有,換取與美國簽署潛艦技術開發夥伴關係協議,讓柯林斯級重新安裝當時美國最新式的維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的AN/BYG-1戰鬥系統,並與美國聯合開發Mk-48 Mod.7魚雷。
這次的柴電潛艇SEA 1000也將沿用這兩項技術,因此澳洲非常重視美國在SEA 1000的表態。
澳洲的瑞金斯號潛艇(近),後面是美軍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艇(Los Angeles-Class)阿布奎基號。 圖/澳洲國防部
分享
日澳兩國在政治面的接近也給日本帶來很大的幫助。相較於澳洲工黨政府對日本保持距離,自由黨政府總理艾伯特(Tony Abbott)可說完全不在意觸怒澳洲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強烈推動美日澳三方的戰略合作。艾伯特甚至在2013年10月公開表示:
日本是澳洲在亞洲最親密的朋友(Japan as Australia's closest friend in Asia)。
他的態度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拍即合。原本日本防衛省在2013年澳洲工黨還執政時,僅表示「考慮」和澳洲分享潛艦技術,自由黨上任後,艾伯特大力推動與日本的戰略合作,安倍為了搶下日本軍工產業的第一筆國際大訂單,也全力以赴地回應,積極推動潛艦外銷澳洲。
兩國順利地於2014年7月簽署了國防裝備與科技轉移協定,不僅允許澳洲獲得日本在潛艦靜音、推進系統,以及艦體設計等方面的技術,也決定探詢雙方在未來進一步合作開發潛艦外銷的可能。隨後在同年10月16日,時任澳洲國防部長瓊斯頓(David Johnston)訪問東京,正式向時任日本防衛大臣江渡聰徳,提出兩國以蒼龍級潛艦為基礎,針對柴電潛艇SEA 1000在建造與技術轉移等方面,進行合作的要求。
然而,日澳雙方高層如此熱烈的交往,無形中卻引來各自國內對於日澳潛艦交易的強烈反彈,最終導致原本看似沒有勝算的法國取得最終勝利。
2016年4月,日本海上自衛隊派遣兩艘護衛艦以及蒼龍級(Soryu-Class)潛艇「白龍號」訪問雪梨港。二戰期間,日軍曾於1942年派遣袖珍型潛艇突襲雪梨港,而白龍號的到來也是終戰之後,第一艘來訪的日本潛艦。 圖/澳洲國防部
分享
與安倍政權交好的澳洲總理艾伯特在2015年秋天因自由黨黨內鬥爭而下台,接任總理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圖中)雖然在同年年底訪問東京,但澳日關係此後卻令生變數。圖為訪日的滕博爾,在安倍晉三的邀請下,接受知名茶人第十六代千宗室(左)的招待。 圖/美聯社
分享
▎澳洲國內政治掀波瀾,南澳工廠成關鍵
澳洲工黨(Australian Labor Party)向來支持澳洲國防工業,柯林斯級也可說是工黨在1980年代強力支持的產物。延續這個傳統,工黨在2013年向造艦工業大本營的南澳大利亞州(South Australia),提出12艘潛艦全部在當地建造的政治承諾;自由黨(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 )雖然不反對潛艦國造,但更偏好著墨於如何利用潛艦案運作國際政治與戰略關係——2001年與美國的潛艦技術合作關係則是自由黨政府的產物。
柯林斯級的前車之鑒,以及澳洲經濟下滑、人工成本卻居高不下等因素,自由黨的艾伯特政府較希望盡可能降低澳洲本地參與的直接外購,或聯合研發模式。這雖然有助於控制成本,但對於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南澳地區,能提供的幫助甚微,後者期待的是聯邦政府落實國防白皮書的造艦計劃,盡可能讓12艘潛艦都在當地建造。
相較於德國蒂森克魯伯海洋集團、法國造艦局、瑞典紳寶集團等技術轉移方案,皆宣稱可以在南澳地區增加至少兩千五百個以上的工作機會,日本方面卻宣稱,為了避免技術外流,以及澳洲當地合格的熟練勞工不足,即使最後在澳洲當地建造,也會從日本本土調派數百名工程師進駐,如此一來能提供給當地的工作機會將銳減到只剩下數百個。同時,澳洲潛艦產業也擔心由於日本技術轉移不足,可能導致澳洲當地廠商最後連維修這塊大餅也吃不到——潛艦若要維修,則須回到日本母廠。
澳洲潛艦產業也擔心由於日本技術轉移不足,可能導致澳洲當地廠商最後連維修大餅也會吃不到——潛艦若要維修,則須回到日本母廠。圖為停泊於日本橫須賀港的自衛隊的蒼龍級潛艇(中)與兩艘親潮級潛艇(Oyashio-Class)。 圖/美聯社
分享
艾伯特政府直接引入蒼龍級潛艦的決定因此引來工黨與南澳的強烈反對。最初,艾伯特仍強勢地主導,僅在2014年10月讓步,改為聯合開發。但隨著艾伯特因為諸多內政問題支持率下滑,在幾個中小型選戰中接連失敗,特別是連南澳地區的自由黨票倉皆被工黨拿下,局勢迫使他不得不在2015年2月同意釋出國際標,讓法國、德國廠商與日本廠商一同進入「競爭評估程序」(CEP),以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註3
不過,所謂的「公平競爭」其實也只是假象。「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這句話不僅在華人社會適用,在其他文明中也是如此。歐洲廠商與澳洲當地都發現,艾伯特政府還是明顯偏愛日本廠商,堅持造艦工作不需要全部在澳洲本土進行。不過,既然日本潛艦在技術面以外的優勢主要來自艾伯特的大力支持,以及美國官方私下歡迎日澳潛艦合作,以進一步深化美日澳戰略合作的態度,如果其中之一有所變化,澳洲政府的決策可能就會有所改變。
美國的態度或許難以改變,但澳洲總理換人做並非難以想像,而且這是比美國的態度更重要的決定性因素。這一改變在2015年9月中旬到來。經自由黨內議員投以不信任案,艾伯特將首相寶座讓給素有「中國經濟通」之稱的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滕博爾的上台,外界多解讀為自由黨欲挽救低迷的選情,但滕博爾對中國的態度要比艾伯特溫和許多,兒媳王怡文(Yvonne Wang)也是在香港長大的中國人,中國方面對滕博爾極有好感。
這些背景或許是陰謀論的好題材,日本產經新聞也認為,澳洲的選擇是中國壓力下的結果,堪稱是「中國外交的勝利」,不過從日本在這起潛艦案的競標行動來看,最後出局完全是自找的,怨不得別人。
從日本在這起潛艦案的競標行動來看,最後出局完全是自找的。圖為已經除役的日本汐潮級潛艦(Yushio-Class)雪潮號。 圖/美聯社
分享
▎安倍官邸一頭熱,軍工廠態度消極
為了替日本軍火工業打開外銷市場,安倍晉三極力向澳洲推銷蒼龍級。過去日本長期以自衛隊的內需市場養活軍火工業,雖然武器技術先進,但是因為產量低而造價高昂,近年來逐漸吃不消。安倍政府希望透過武器輸出來改變這樣的局面,並打開與其他國家聯合開發新武器的途徑。
日本軍火工業中,價格高昂的F-2戰機要外銷打不過美國,陸軍重武器與歐美產品相比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只有海軍相關的造船業相對具有競爭力,何況蒼龍級的技術規格與澳洲皇家海軍的需求極為接近,柴電潛艇SEA 1000多達12艘的大訂單又是國際軍火市場上極為罕見的大訂單,搶下來對於建立日本軍火輸出的口碑極有裨益。
然而,從日本媒體的報導可發現,這一外銷案基本上是首相官邸自己的「一頭熱」,相關的官僚體系,基於憂慮海上自衛隊各種最高機密急於一身的蒼龍級,可能因為標案而技術外流,甚至可能透過澳洲皇家海軍而洩漏給中國,暗中大力反對。其中反對聲浪最大的就是海上自衛隊,這些將士甚至請已經退役的「學長」們,出來替現役學弟說出他們不敢說的話,盤算著如果能激怒那些反對購買日本潛艦的澳洲當地政治勢力,這起交易可能就會吹了。
於是從2014年9月下旬起,日本、澳洲的媒體陸續報導,幾名出身海上自衛隊潛艦部隊的退休防衛官、防衛省幹部等都出來發表反對意見,指出日本不打算與澳洲分享其引以為傲的潛艦靜音技術,以及NS100高張力鋼板技術;此外,澳洲缺乏足夠的熟練技工,如果澳洲想在本土建造蒼龍級,光是技工培訓就至少要五年,再算一算其他相關花費,總成本將會暴漲至完全由日本建造的兩倍左右,完全不划算。
如果澳洲想在本土建造蒼龍級,光是技工培訓就至少要五年,再算一算其他相關花費,總成本將會暴漲至完全由日本建造的兩倍左右,完全不划算。圖為訪問雪梨港的白龍號潛艇。 圖/澳洲國防部
分享
這些「學長」裡面包括曾經身為海上自衛隊潛艦部隊司令官的小林正男海將之類的高階退役將官,也包括曾擔任過海自潛艦艦長的軍事家山內敏秀等人。其中,山內除了反覆提出上述的反對意見外,更於2015年6月表示,擔心日本潛艦的技術會被澳洲洩漏給中國。
小林與山內兩人和其他日本專家一搭一唱的相關發言,惹毛了原本就支持歐洲廠商的南澳無黨籍國會參議員尼克·瑟諾芬(Nick Xenophon),該議員痛批這兩人的言論簡直是對澳洲的「侮辱」!
此外,日本軍事工業界在這起軍售案中,所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則為這場跨太平洋的口水戰火上加油。
雖說鈔票送上門來怎好意思推回去,但是日本軍火商過去長期受制於武器輸出管制,只有很少數出口至美國的個案,不僅極端缺乏外銷經驗,當然遑論與技術轉移相關的軍售,而後者非常有可能讓澳洲重蹈當年因為瑞典缺乏技術轉移經驗,導致柯林斯級建造過程充滿瑕疵,最後引發連串問題的覆轍。儘管有著柯林斯級前車之鑑的澳洲相當謹慎,蒼龍級的製造商三菱重工與川崎重工卻沒有意識到這些潛在問題,或者即使有,卻未妥善處理。
由於缺乏國際推銷經驗,這兩家廠商也不知道怎麼與競爭對手周旋,以及與客戶談判武器輸出時的客製化規格。雖然這不能苛責他們,但就像台灣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你不會,要去學。日本軍火商就是在這一點上沒有做好,結果把這起國際生意當作向自衛隊推銷的「自家生意」——讓防衛省處理與澳洲客戶的應對,宣傳工作則交付於日本駐澳洲大使館。
這立刻讓他們陷入極為不利的地位。如上文所述,許多防衛省官僚私下反對這項輸出,因此負責與澳洲官方接觸的防衛省,不扯後腿就算不錯了;而平時業務就繁重的大使館,現在又要兼顧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軍火推銷業務,實在也很為難。相較於能夠獨立與客戶國政府進行談判與推銷的歐美各大軍火商,日本這樣的執行能力哪能與其競爭?
日本海自多次放話,暗示不打算與澳洲分享其引以為傲的潛艦靜音技術,以及NS100高張力鋼板技術,以防資料外洩給中國。圖為海自博物館的蒼龍級潛艇模型。 圖/路透社
分享
不僅如此,或許是覺得有艾伯特政府的護航,三菱重工與川崎重工竟然令人意外地缺席2015年3月在南澳阿德雷德舉行的國際潛艦峰會(法國與德國廠商都派重要代表出席)。日本駐澳洲大使草賀純男後來表示,日本企業會在同年8月訪問澳洲潛艦廠商,討論雙方如何合作,但是「不會像德國與法國那樣積極追求公眾的支持」。這樣的說詞與態度也實在令人感到一頭霧水。阿德雷德是澳洲潛艦產業的大本營,原本就已經不滿艾伯特政府護航日本、且對日方不時有輕視澳洲工業能力的言論極為敏感的澳洲潛艦產業相關人士,對日本企業這樣的態度作何感想,可想而知。
雖然在8月份的訪問中,訪問團成員、擔任安倍政權於2014年新設的「國家安全保障局」的顧問的退役日本海上自衛隊海將香田洋二,承認日本在取得澳洲公眾的支持方面的努力極度不足,並說日本方面正在學習這項「新途徑」,不過這番話並沒有真正改變日本企業在這場軍售案中的消極努力狀況,以及日本官僚體系的反對態度。
但是在2015年9月,艾伯特遭黨內政變去職終於迫使日本必須改變原來的消極態度。從未認真在新總理滕博爾身上下工夫的日本政府高層對這起「政變」完全措手不及,所謂「沒關係就是有關係」,形勢逆轉下日本不得不開始加足馬力宣傳競標,但這時距離2016年4月潛艦案標案結果已經只剩7個月時間,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積極改變,困難度可說相當大。
此外,日本雖然急起直追想要扭轉失去艾伯特而造成的劣勢,卻仍不願在潛艦技轉移政策上放鬆,仿效法國與德國等兩個競爭對手那樣允許大部分潛艦在澳洲當地建造,藉以博取澳洲當地人士的青睞,形勢已經相當險惡,只能另外想辦法。果不其然,2016年初傳出安倍要求三菱重工只能以成本價參與競標,雖然搬出最後法寶,德國與法國卻也相繼提12艘潛艦總預算只要150億澳幣的報價,比澳洲所提的200億澳幣更低。德國更表示,他們只要200億澳幣就能完成整個柴電潛艦SEA 1000,根本不需要花到澳洲寬鬆估計的500億澳幣上限。
2007年神戶港,日本蒼龍級首號艦「蒼龍號」的下水典禮。 圖/美聯社
分享
德國更表示,他們只要200億澳幣就能完成整個柴電潛艦SEA 1000,根本不需要花到澳洲寬鬆估計的500億澳幣上限。圖為2006年德國總理梅克爾視察德軍的212A級潛艇。 圖/路透社
分享
不過日本還有一個最終靠山——美國。
美國雖然沒有公開表態,但諸多報導都宣稱美國私下希望日本雀屏中選,背後原因無他,就是為了深化美日澳三國的戰略合作關係,協助美國遏制中國的海上力量發展,同時美國也有技術外流的忌諱。蒼龍級不僅被認為技術能力在應對中國的擴張最為有力,而且不必擔心美國替澳洲SEA 1000開發戰系時,為了防止技術機密外流而必須額外施加保密措施的麻煩,有助於三國潛艦部隊之間的資料相互傳輸。
甫於2016年1月結束訪問美國的滕博爾政府,在2月25日公布了年度國防白皮書,內中強調必須加強美日澳戰略合作,頗有「蕭規曹隨」之意,而前總理艾伯特在白皮書公布的隔天還出來表示,該白皮書是在他任內就寫好的,滕博爾並沒有改動內容。澳洲政府種種的政治表現,都讓外界大認為日本應該是十拿九穩。
不過,正如日本漫畫灌籃高手裡,湘北隊的安西教練那句永傳千古的名言:「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就結束了」,澳洲畢竟還沒有正式公布結果,在那之前總還是會有變卦的機率存在,無論多麼低。果然,澳洲政府沒有讓除了日本以外的大家失望——4月26日公布的最後結果,以先前媒體曝光率相對較低的法國造艦局的「短鰭梭魚級」獲勝。
出乎媒體意料,澳洲新一代潛艇最後得標結果,竟是曝光率相對較低的法國造艦局的「短鰭梭魚級」獲勝。 圖/DCNS
分享
▎法國:永遠不可忽視的軍火推銷高手
但法國雀屏中選真是「跌破眼鏡」,還是「有跡可尋」呢?美國的態度不是替日本撐腰嗎?
從政治面來說,正如上述,澳洲前總理艾伯特遭黨內政變,導致日本的方案變得岌岌可危,畢竟引入蒼龍級是艾伯特政府任內一項相當不受歡迎的政策,滕博爾取代艾伯特之後,把爭取南澳居民的支持作為標案首要任務,自然很難再接納不願配合的日本蒼龍級。
要說蒼龍級是因為澳洲內政問題因而出局也不為過,但如此的政治理由即便在國內政治的運作中,也不能拿出來當作公開藉口,何況是在國際政治。想要讓對方啞口無言,還是得「有道理」才行,而以潛艦銷售來說,技術就是最佳的「硬道理」。滕博爾政府在這裡耍了一個文字上的花招,實質上讓蒼龍級的設計出局。
滕博爾政府重視柴電潛艦SEA 1000對澳洲的經濟效益眾所周知,但要讓日本輸得徹底不能僅靠技術轉移政策的優劣,最好的口實是「潛艦技術落伍」。
2016年2月25日公布的澳洲國防白皮書,即使如艾伯特所言沒有更動文字,但同樣的話分別由艾伯特與滕博爾來說,意思是不同的。這版本的國防白皮書重申,澳洲在未來20年面臨巨大的安全挑戰,言下之意自然是新潛艦必須具備足夠的技術能力來應付未來的任務,滕博爾並表示,所建造的潛艦性能必須在20年後全數服役時,仍能傲視整個地區的其他柴電潛艦。
這讓法國與德國仍處於紙上設計的方案重新找到切入點,因為這兩種設計都只是紙上階段,可以繼續更動。反之,這項要求卻讓已是「成品」的蒼龍級陷入窘境——蒼龍級固然是現有潛艦中最接近澳洲皇家海軍需求的潛艦,技術能力也不容否認,並且持續升級中,但無論怎麼升級,如果還是以蒼龍級的原始設計為基礎,在20年後還能保證絕對優越嗎?
無論怎麼升級,如果還是以蒼龍級的原始設計為基礎,在20年後還能保證絕對優越嗎? 圖/路透社
分享
更加不利的是蒼龍級現有的技術弱點,已經足以讓滕博爾政府找到拒絕的理由。例如,為了增強續航力,蒼龍級拿掉了原本由瑞典製造的「絕氣推進系統」(AIP),改裝新的鋰電池,可是鋰電池的容量雖然比目前柴電潛艦所普遍使用的傳統鉛酸電池更大,卻具有更容易失火的風險。「絕氣推進系統」原本的設計目的是讓柴電潛艦不需冒著頻繁上浮換氣,因而暴露位置導致增加遭攻擊的風險,就能延長水下作業時間的裝備,但啟動這套系統之後,潛艦只能低速航行,低速航行卻不符合澳洲皇家海軍所要求的高速巡航的能力。
果然,據部分日本媒體在5月30日的報導,澳洲向日本派出的代表團解釋,鋰電池可能引發火災的風險,與潛艦的靜音能力並列為日本在SEA 1000競標中落選的兩大技術理由。
講到這裡,不得不推崇法國的軍火推銷手段。以往法國在世界軍火銷售上的戰績就相當顯赫,無論是冷戰時期與美國競爭戰機銷售,還是冷戰結束之後,在海軍水面船艦與柴電潛艦市場攻城掠地,都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我國人最熟悉的法製武器,當然就是空軍使用的幻象2000-5戰機與海軍的拉法葉級(La Fayette class,我國海軍更名為康定級)巡防艦。
2000年代,法國的飆風戰機(Rafale)在服役後一反過去法國幻象戰機優異的銷售成績表現,在外銷上一度陷入困境,受制於美國、俄羅斯戰機在世界軍火市場攻城掠地的影響,落入與德英義西四國聯合開發的颱風戰機(Eurofighter Typhoon)比賽看誰先突破外銷掛零的窘境。
但是,法國總統歐蘭德總統麾下的高人氣國防部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可不是省油的燈,深諳「有關係就沒關係」的他,總是善於以與客戶建立特殊私人關係,藉機推銷產品。
以往法國在世界軍火銷售上的「戰績」,相當顯赫。圖為1996年10月成軍的拉法葉軍購案二號艦西寧號。 圖/路透社
分享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2015年2月勒德里安藉著與埃及強人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良好的私交,成功突破飆風戰機外銷掛零的困境,並接連取得卡達與印度(簽約延遲)的訂單。同一年間,勒德里安甚至把原來替俄羅斯建造,但因為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而被歐盟列入禁運名單的兩艘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Mistral),一併賣給了埃及,其銷售功力可見一斑。
在本次柴電潛艦SEA 1000的競爭中,勒德里安也沒閒著。法國總統歐蘭德在2014年11月對澳洲進行國是訪問,藉此冰釋因法國自冷戰以來迄1996年為止,在南太平洋屬地進行核子試爆,而導致兩國之間的嫌隙。歐蘭德前腳離開,勒德里安後腳跟進,也對澳洲進行兩次個人出訪,並親自走訪南澳首府阿德雷德,藉由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活動授予澳洲志願軍人「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法國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勳章),來建立當地澳洲潛艦產業的好感。
而生來就是生意人的勒德里安,當然不會放過自由黨政府在2015年9月的黨內政變。據報導,法國對澳洲政局的極速變化「確切把握且積極應對」,甚至啟用澳洲前國防部長的親信,出任為了推銷潛艦而在澳洲當地設立的子公司的「一把手」。
反之,日本的三菱重工一直拖到2016年4月,澳洲即將要公布評選結果的前夕,才在澳洲當地成立法人,兩者的政治敏感度差距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在奪得澳洲潛艇的天價大標後,法國總統歐蘭德(中)也於隔日訪問法國造艦局,高舉「短鰭梭魚級」模型慶祝得標。而在他身後的,就是軍售「高人」國防部長勒德里安(左一)。 圖/美聯社
分享
▎最後決勝負,梭魚級的靜音性能
如上所述,SEA 1000是冷戰以來極為罕見的大訂單,若能吃下來,往後20年的生計大概也不愁了。法國為了搶到這筆大單,在技術層面可謂毫不保留地精銳盡出。上文提到澳洲方面宣稱日本是敗在靜音性能與鋰電池,澳洲媒體《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的「國家事務」(National Affair)在2016年5月底的一篇報導中也表示:「靜音性能」是最後決勝負的技術關鍵。顯然法國之所以能獲勝,最主要的攻勢也就是瞄準潛艦的「靜音性能」這項最攸關生死的項目。那麼法國是怎麼透過這一點來逆轉呢?
據上述的報導,法國造艦局曾使用目前法國外銷的天蠍級柴電潛艦的噪音模型,作為德國的216級潛艦的模擬物,然後向澳洲方面提交「梭魚級的靜音性能」,作為短鰭梭魚級的參照,藉此表示優於德國方案。不過這多少有「勝之不武」的意味,畢竟兩者很難這樣類比。於是法國決定推出壓箱寶作為決勝的秘密武器——革命性「噴泵推進器」系統。這是勒德里安認為最能一擊必殺,讓日本完全不可能有機會逆轉的終極手段。
不同於其他潛艦使用傳統的螺旋槳推進器,「噴泵推進器」使用噴射水流來推動潛艦,據稱能讓潛艦在高速航行時更加安靜,不僅比德國、日本的方案具有更高的靜音航速,而且絕對符合澳洲皇家海軍的作戰需求。有趣的是,《澳洲人報》的報導中,並沒有提及法國是否也向澳洲展示與日本蒼龍級的比較,畢竟蒼龍級的靜音能力乃是世界首屈一指,或許法國早知日本會出局也說不定。
《澳洲人報》的「國家事務」宣稱,澳洲代表團對法國所展示、在加速時具有遠超德、日潛艦靜音性能的梭魚級設計,印象極為深刻。共同社中文網的報導則稱,法國在2015年年底前出示了反映靜音性的機密數據,切實承諾將轉讓「秘不出戶」的技術,震驚了澳方。
法國之所以能搶下澳洲的軍購大案,「靜音性能」就是最後決勝負的技術關鍵。圖為短鰭梭魚級潛艇的概念圖。 圖/歐新社
分享
共同社報導,法國在2015年年底前出示了反映靜音性的機密數據,切實承諾將轉讓「秘不出戶」的技術,震驚了澳方。圖為法國造艦局的潛艇造船廠。 圖/法新社
分享
法國造艦局在技術轉移政策上盡力放送大利多,宣稱最多可以替澳洲當地創造兩千九百個工作機會,比德國還多,更是把在技術轉移政策上猶豫不決的日本,遠遠甩在後頭。種種因素累積下來,也讓這次標案結果不令人意外——在澳洲當局公佈正式結果之前,當地媒體已搶先報導,聲稱日本方案經官方評估為「最差」,因此日本已經確定出局,法國將獲勝。面對此一不堪的結果,日本政府消息人士沮喪地說:
四月結果公布後,最啟人疑竇的還是美國的態度,畢竟美國先前一再地暗示希望澳洲選擇蒼龍級,難以想像為何會允許澳洲最後選擇最為忌諱的法國方案。
雖然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BC)在4月21日的報導解釋,滕博爾政府已經獲得美國方面的保證,稱選擇哪一國的方案完全是澳洲的自由,不會因此影響美澳的同盟關係,然而該報導並沒有說明為何歐巴馬政府同意做出這種保證。我們只能推測,或許美國已有新方式阻止機密技術外流,因此認為即使由歐洲廠商得標問題也不大;又或者美國軍方還是在意技術外流,但決策高層認為不宜在柴電潛艦SEA 1000上,給外界過度塑造美日澳戰略同盟圍堵中國的印象。無論如何,總之美國最後鬆口了,而澳洲在整個過程中,也聘用了不少美國海軍的退役將領參與計劃及獨立評估團隊,或許從中打點了美國方面。
總之,跨出第一步才會有下一步,澳洲下一代潛艦案已經正式決定由法國得標了。但這只是整個計劃案的開頭而已,真正困難的部分還是後頭的執行階段。柴電潛艦SEA 1000最終會如滕博爾政府所宣示的,在20年後成為整個區域最強的柴電潛艦,還是會重蹈柯林斯級的覆轍,我們可以拭目以待。畢竟,法國方案的缺點也很明顯,最主要就是「噴泵推進器」的靜音效果雖然令人側目,但短鰭梭魚級和法國開發中的下一代核能潛艦梭魚級相比,尺寸與噸位雖然較小,但相差不多,然而後者的發電機推力可達10百萬瓦,前者的6部柴油發電機最多只能產生7百萬瓦以上的推力,因此「噴泵推進器」在梭魚級上的靜音與高速性能是否能反應到短鰭梭魚級之上,頗值懷疑。
此外,澳洲皇家海軍潛艦部隊的人力始終是一大問題。如果目前只有6艘潛艦就已經有這種問題,要何生出12艘潛艦所需的人力,恐怕也是另一個頭痛問題,不過這並非與潛艦相關的技術問題。
然而這裡我們必須公道地說,儘管風險很高,但若沒有大膽地跨出去,永遠也不會有符合自己需要的潛艦出現。當然,建造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困難、阻礙,需要一一克服,這些在在考驗政府的決心與執行力。
儘管風險很高,但若沒有大膽地跨出去,永遠也不會有符合自己需要的潛艦出現。 圖/路透社
分享
▎備註
註1:
TKMS,2005年併購著名的HDW造船廠
註2:
2013年自TKMS收購柯林斯級的母廠Kockums
註3:
艾伯特以瑞典自2001年最後一艘柯林斯級交船後,再也沒有建造過任何潛艦為由,排除了紳寶集團的競標。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