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6 工商時報 【蕭麗君】
■德國曾在過去數十年,與其他歐洲盟國相處,儘量壓低姿態。但是如今局勢丕變,由於經濟成長傲視整個歐洲,讓德國開始頤指氣使,要求歐元區德國化。
■On the one hand we always say we want Germany to take its rightful position as a leader of Europe,but once that happens old reactions come out and we say,"That's not what we want!"
今年2月一場歐盟領袖會議上,德國有了法國撐腰,以強硬口吻要求其他歐元國,必須同意一項效法德國財政紀律與減薪的協議。
德國的自負態度,立即引起其他歐洲小國的抗議不斷。身為歐盟經濟最成功與人口最多的德國,也有自己的盤算。它不希望為那些咎由自取,導致今日陷入困局的國家收拾殘局。
歐洲各國已順服德國?
如果德國決定要在經濟政策上掌有更多主導權,這對歐元區其他小國,甚至歐元區以外國家,就經濟整合議題上將具有重大意義。
不過這也引發一個更基本問題,不只單對歐洲小國,同時也是法國本身,其弦外之音在於歐洲國家是否已準備好,要接受德國的領導?
德國目前正提出加強競爭力協議,作為同意擴展歐元區紓困基金先決條件。這也可能為歐元區經濟政府萌生鋪路。
據遭洩密的德國文件顯示,該國家一直想在多項議題上,將德國標準視為所謂的歐洲標準。這些議題包括企業稅、退休金系統調整,及要求會員國應設立所謂的「債務警戒機制」,以執行嚴苛的財政政策。
雖擔心德法將聯手主宰歐元區經濟,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當德國逐漸從法國陰影中竄升,並強迫其他國家套用自己標準時,則又另當別論。
德國總理梅克爾今年將面臨地方選舉,她的執政聯盟夥伴自由民主黨,則開始對歐洲統合感到質疑。
在去年的債務危機期間,梅克爾大多採取防禦立場,直到最後一刻才勉強同意歐元區的紓困計畫。當時她以這是拯救歐元的關鍵行動說辭,企圖爭取德國民眾的支持。
有事 才知情義是否重?
如果支持歐元,意味成本也會跟著增加,她需要向選民保證德國在參與歐元區的經濟決策時,將會握有更大影響力。德國民眾要求,政府不應該再像過去總是妥協居多,現在是其他國家必須退讓的時候。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洲外交官員指出,「在盛世太平時期,是我好你也好」,「不過在景氣欠佳之際,則是我能履行諾言,你能嗎?」。
由於德國證明自己履行經濟成長諾言的能力,的確優於其他鄰國,這也讓梅克爾的說話開始顯得強硬。她曾在2010年3月歐盟針對經濟目標的討論會議上,抱怨其他國家因為無法達成目標,迫使德國必須更努力來補償他們的缺失。
德國如此傲慢的態度,已經在布魯塞爾與其他地區造成新的困擾,因為這突顯出梅克爾對歐盟執委會缺乏任何信心。
德國傾向應讓大國主導的作風,也引起其他他小國的警戒。他們一向把歐盟執委會充當是反制大國的重要機制。
荷蘭國會議員提孟斯(Frans Timmermans)認為,「這與歷史有關」。他說荷蘭本身態度就相當矛盾。一方面,他們想要德國擔任歐洲領導者角色,不過真的發生,過去舊有的反應又出來阻止,宣稱「這並非是我們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