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2.10.28 02:17 pm
中國爆發大規模反日示威後,許多日本企業考慮撤離大陸,不少中國工人與商家則慘遭池漁之殃。
新華社
中國與日本因釣魚島爭端而爆發大規模反日示威後,許多日本企業已重新考慮在大陸的投資計畫,德國企業對此暗自高興,東協諸國也可能坐收漁利,而不少中國工人與商家則慘遭池漁之殃。
據路透報導,中日關係因釣魚島爭端而趨於緊張後,激烈的排日示威與暴力事件,已讓在大陸設廠的四分之一日本製造商重新考慮他們的中國計劃,許多並打算將生產工廠轉移到其他國家。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全國政協經濟委副主任鄭新立對於日企考慮自大陸減產撤資感到可惜,還說「這一件事德國人特別高興」。言下之意即是暗示,日本企業撤資會讓競爭死敵德國企業相對受惠。
近20年來,日本公司已逐漸成為除香港和台灣之外,在中國大陸最活躍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日本政府的統計顯示,自1990年代以來,以電子產品及汽車工業為主的日本企業,共在中國產業體系中投資約1 兆美元,為中國創造了160萬個就業工作。
路透引述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教授橋本久芳的看法指出:「此次反日示威活動的情況和以往不同,可能會讓過去經營得很出色的企業,難以在中國繼續運營下去。」
據共同社報導,在華日本企業因各地爆發反日示威而蒙受的損失,「總額約在數十億至100億日圓之間」。
不過,「讀賣新聞」對119家代表性日本公司的問卷調查也指出,中國在重要市場排行榜上仍高居榜首,顯示日本企業並沒有要放棄中國市場。
但調查也反映,釣魚島爭端引發的排日浪潮讓很多日本企業意識到,中日之間的經貿環境確實存在著風險。
一位日本電器商說:「經過這一次事件後,我們有了較深刻的危機感。」另外一名零售業者也說:「中國市場固然重要,但也必須有應對危機的準備。」
根據日本帝國數據庫 (TDB)對已在中國展開業務的311家日企的調查,有18%的在華日企已在考慮進軍其他地區。若從他們考慮轉進的國家或地區來看,則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島,最優先選擇的對象是泰國,占受訪廠商的39.3%,其次是印尼,占30.4%,越南排第三,占25.0%。
但在反日浪潮中受創的並非只有日本企業,在日本企業工作的大批華工以及以日企為服務對象的附近商家,同樣都遭受池魚之殃,廣州的日系汽車廠就是明顯的例子。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一份報告,中國2011年生產的100多萬輛乘用車中,約12%是在廣州生產,中國企業與日產、豐田、本田等日系車廠成立的合資公司,都是廣州市的重要雇主,據估計,廣州市的汽車工人大約有3萬人。
釣魚台糾紛造成日本9月對華出口下降14.1%,雖然豐田、日產和本田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在廣州裁員的計劃。但車廠的持續停工還是讓車廠勞工人人自危,附近酒吧、商家的生意更是一落千丈。
他們現在的最大心願莫過於看到糾紛平息,讓日系車廠員工重拾安穩工作,並在下班後走進酒吧,輕鬆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