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11.07.14 02:37 am
長達1,318公里的京滬高鐵最近通車了,雖然不是中國大陸第一個通車的高速鐵路,但因它讓北京、上海這二個政治與經濟中心的距離縮短到五小時以內,因而成為中國大陸近年來高鐵發展政策的里程碑,備受各界矚目,更帶來無限的期待。
中國大陸在2008年發布新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預計投入3,000億美元,以「四縱四橫」為架構,預計在2012年完成總里程達1.3萬公里的42條高速鐵路。這幾年已經陸續通車的路段,除了京滬高鐵外,尚有武漢—廣州、鄭州—西安等線,並以2020年連結所有超過50萬人口的城市為長期目標。
這個具有高度野心的大規模交通基礎建設計畫,是至今為止全球單一國家鐵路建設投資金額最高的案例,也因此廣受國際重視。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初對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還特別以此為例,試圖說服國會支持其欲推動的美國高鐵計畫;國際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也紛紛對此展開研究,期望能歸納經驗,作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效法的對象。不可諱言,任何的高鐵計畫都有潛在隱憂;尤其是高財務風險及使用量與預估數間的差距,將影響其長期營運的表現。不過,依據世界銀行的研究,中國大陸因人口眾多、密集度高,加以國民所得水準不斷提高,因而非常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典範。
況且,大陸高鐵計畫如果成功,一般預期能帶來多面向的好處與利益。立即可見者,自然是提升人員移動的時間效率與便利性;更大的效果,則在於紓解原已不堪負荷的傳統鐵路運輸系統壓力。特別是高鐵專營客運,客貨分流後可增加大陸傳統鐵路貨物運輸的能量,連帶打開公路運輸的瓶頸。
其次,高鐵網路的建成,也是「十二五規劃」中「城鎮化」及「擴大內需」兩大目標能否達陣的關鍵條件。城鎮化是大陸近年來因應城鄉及區域發展失衡問題的重要政策,但城鎮化本身便已存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內陸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此,高鐵網路的推進雖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卻能夠促進中小型城市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而且,高鐵3,000億美元的建設投資,對帶動大陸經濟轉型、擴大內需等永續發展政策,亦將產生火車頭的效果。
對台灣而言,大陸高鐵網路的擴散,也有正面效益。從宏觀的角度觀察,若高鐵帶動交通建設的現代化,得以減緩發展與分配失衡背後的潛在危機,並強化經濟結構的永續性,將可提升大陸經濟與社會長期發展的穩定度,進而降低政經動亂對兩岸關係所形成的不可預測風險。其次,各種高鐵經濟延伸的效益,非但大陸台商將可雨露均霑,更為有意前進內陸二、三線城市的台商,提供更大的經營策略彈性。
另一潛在利益,是台商有機會分享此一3,000億美元投資大餅。目前已有台商參與大陸高鐵的零組件供應,未來是否能擴大參與程度,還有努力空間。台灣並非高鐵技術輸出國,能參與者主要是土木建設、周邊設備供應及應運而生的關聯配套服務。不過,中國大陸近年來全力扶植營建業發展,並在北、中、南各整合成立大型營建集團,台商要參與指標性工程仍有其困難,但透過也是大陸高鐵股東之一的地方政府,仍有機會參與區域性高鐵建設;此外,爭取高鐵各項外包業務,亦屬可能。因此,除產業打拚努力外,政府也有必要透過兩岸經合會等平台,藉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提供必要的協助。
西方媒體將大陸高鐵計畫比喻為21世紀的羅斯福新政;期待這個新政非但能為大陸創造新局面,更能將兩岸關係推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