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嘉宏】
中美對抗如火如荼,從經濟、軍事、科技、人權等各方面全面開展,預料中美關係仍是2022國際局勢的最佳好戲,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似乎是這場大戲的最佳男主角,為什麼?
2022國際局勢的主秀,依然是中美兩大巨頭的博奕大戲。不過,鎂光燈的焦點恐怕不是美國總統拜登,而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
即將在2022年秋天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全國黨代表大會(中共二十大),將會是習近平近年最關鍵的演出。
這場會議,將主導台海和平、亞洲安全,乃至於未來幾年的印太局勢。而對於目前「天下圍中」的國際氛圍,習近平又將如何反制?
習近平2022年最大挑戰:維穩
要談習近平,首先必得認知到,他已是中國近代史上擁有最大權力的領導人。
習近平不僅統整黨政軍系統:身兼中國國家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三個必要職務,而且,成功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也就是說,他很可能一任接一任做下去,對全球政經、台海兩岸,將產生難以想像的影響力。
在2022「中共二十大」之後,習近平很可能更確保他在中國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這場關鍵會議將如何發展?從中央經濟工作閉門會議的結論,或可嗅出端倪。
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閉門會議,於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會中先後提到「穩」字多達25次,暗示2022年的中國經濟工作必須以「穩」字當頭,保持大局穩定。
由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中共對翌年經濟分析的最高層級決策會議,這次會議會以「穩定」做為主基調,顯示中國經濟在2022年面臨的挑戰將更為龐雜,部分外媒及專家甚至據此解讀,在中共二十大召開前,中國經濟形勢實為「嚴峻」。
除了強調「穩定經濟」,會中還討論了「共同富裕」,準備設置「紅綠燈」加強對資本的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政治更集權、經濟更干預
在習近平面臨二十大可能的權力挑戰時,他的四大執政方向分別如下:政治更集權、經濟更干預、內控更嚴密、對台更謹慎。
2018年3月11日,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第五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這個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的修正案,刪除了中國憲法第79條第三款中「國家主席、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的文字,讓習近平不必依循慣例在2023年卸任,繼續領導中國。
2012年11月,習近平正式成為中國領導人,並在2017年連任,2021年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當外界以為他將遵循江澤民、胡錦濤兩人完成10年任期後退休的先例時,習近平決定修憲,延長自身任期,為中國領導接班制度埋下變數。
原先外界預料的習近平接班人胡春華,非但沒有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出任常委,就連當年才剛冒出頭的接班黑馬孫政才,也被迫離開中國政壇,習近平的國家主席一職已然穩固,準備將中國帶入另一個「習時代」。
近五年來,中國軟硬兼施,迫使部分西方企業離開中國,同時以「國進民退」的方式,打壓及收編本土網路事業(阿里巴巴、滴滴、騰訊等),目的在「消滅一切可能對共產黨執政構成威脅的事物」。
如此一來,留在中國的西方企業共同特徵,均為「提供重要技術影響力」,同時成為「代表中國在西方利益的說客」,協助西方企業獲得更多中國市場准入、政府資金或商業機會。
在西方國家中,將「政治穩定」置於「經濟成長」之上,常被認為是危險舉動,但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人民,盼望的卻是中央集權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
內控更嚴密、對台更謹慎
在中國境內,新疆的東突厥獨立運動(亦稱做新疆獨立運動)、西藏的藏人自治議題,以及中國境內其他少數民族要求當家作主。更不用說香港對民主的呼喊,已被阻擋在北京城外多年,尤其是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的香港,更成為中國嚴密管控、展現統治實力的場域。
香港曾是地球上科技含量最高、最先進的全球城市之一,現在不是外界孰悉的東方之珠,因為中國共產黨已經有效的統治、控制了。
未來,北京可能會透過更嚴厲的制裁來懲罰香港經濟,繼續打擊香港的政治自治,許多投資人已逐漸擺脫在香港的房地產足跡,轉而前往鄰近的澳門、深圳尋找機會。
習近平心中的統一大業只缺台灣這塊版圖,中國對外始終宣稱和平統一,但這個選項目前與台灣主流民意似乎愈趨遙遠。西方學者也預測在習近平失去耐性之下,台海爆發戰爭的機率愈來愈高。
圖/面對中國大陸文攻武嚇,台灣需要厚植實力應對。達志
真的會這樣嗎?
以目前的局勢,習近平依舊必須遵循「事事維穩」的路線,若是因為發動戰爭造成經濟動盪,進而影響中國生存命脈,這條帳絕對會算在習近平身上。使得習近平在二十大舉行之前不願意在軍事上躁動,更別提發動台海戰爭。
不過,習近平或許不輕易發動台海戰爭,這並不代表中國不會繼續設法限縮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2021年12月9日,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召開民主峰會的當日,台灣友邦尼加拉瓜選擇在當天宣布與中國建交,時機的巧合與意涵,不言而喻。
面對台灣,中國不會在軍事上冒進,但其他方面的圍堵力道只會愈來愈強,迫使台灣就範。
威嚇反獨,「習也不願台海緊張」
在習近平面臨黨內權力挑戰,選擇一切以「維穩」為最高指導原則的狀況下,對中國內部局勢有什麼影響?投射出的中國外交政策,在兩岸、印太及中美對抗局勢,又會產生什麼衝擊?
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也是對外關係協會祕書長黃奎博,在接受《遠見》訪問時表示,以習近平領導班底為主的「習核心」,如何應對經濟放緩帶來的社會不滿與壓力,同時要適度維持「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長力道,縮小貧富差距,以穩定內部,成為習近平進入第三任期的一大挑戰。
他也提醒,中國在面對外國勢力挑戰時,必須維持國防與高科技的穩定成長,但無需擔心愛黨愛國精神「綁架」中國對外決策。
曾任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主委、現為健行科技大學的顏建發教授指出,習近平直追毛澤東的政治野心,分別顯露於大規模肅清貪腐、耗費巨資的一帶一路、建立世界最強與最富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夢。但習近平急於短期求成,祭出大整改,導致原本已經遭美國打壓而萎縮的社會經濟生態,進一步受重創,生機盡失。
談及兩岸關係時,顏建發認為,習近平意欲翻轉鄧小平和平統一台灣的路線,一心要採毛澤東武力侵台的路線,中共解放軍的軍機、軍艦擾台不僅是威嚇,而是「攻台前的預演」。
他認為,若中國懲罰曾資助台獨的台商,將會使本就脫鏈中的兩岸社會經濟,變得更加脆弱與疏離,增加兩岸的相互仇視意識。
黃奎博則直接點出習近平不願意台海局面緊張,不過準備有系統推出「反獨」實質作為,包括對外國勢力介入的反制等。
在印太局勢方面,黃奎博提出,中國一帶一路,還是會與以美國為首的「印太經濟架構」,產生更顯著的競爭。
顏建發則指出,美國歷經歐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再平衡」,以及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拜登政府要抑制中國稱霸的路線雖未命名,但以美日英印澳為核心的反中聯隊已然成形。在傳統安全與新安全領域共同圍堵中國,他認為在這個氛圍下,中國在印太地區形同步入窮途末路。
打破僵局,「親美和中拓展經貿」
承續中美兩國在印太地區的競逐,川普政府正式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美中對抗已由紙上談兵,正式走入現實世界。
顏建發直言,「反中」目前已是美國跨黨派的全民共識,同時,中國境內反美的民族主義情緒也不斷上升,美中關係已進入死胡同。加上日英澳歐盟聲援美國,他認為,習近平主政下的中美對抗格局,並沒有解方。
黃奎博也提醒,中國現階段捍衛三海(南海、台海、東海)的手法柔中帶硬,以致美中儘管緊張不減,但合作對話意願仍在。只是兩國不時在新疆、香港、西藏等議題的針鋒相對,中美間存在的科技戰、貿易戰、金融戰雖不正面對抗,但雙方也不輕易妥協,要等到中共二十大召開後,一切發展才會明朗。
2022年,在習近平一切以維穩為前提的考量下,顏建發提醒,民主與繁榮的中華民國,位居第一島鏈戰略要地與美中衝突前沿,「既危險也很安全」。
他說,台灣必須勤修內政、強化同島一心的團結力,做好準備,但不挑釁、不冒進。
黃奎博則認為,在維持中華民國主權下,「親美和中」同時開展區域經貿合作契機,才是台灣最佳的戰略選擇。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