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王健壯】 2009.12.27 03:38 am
今日登場:王健壯
攝影機常被人比喻像眼睛,它見證也記錄新聞事件。
有本書蒐集兩百多張九二一大地震的現場照片,書名叫《攝影機的眼淚》,形容災難之慘,連攝影機都禁不住流淚。
吳乙峰拍攝《生命》這部紀錄片時,在九二一災區前後待了五年,但面對浩劫後創傷未平復的倖存者時,他的攝影機也曾幾度無法正視採訪對象,「甚至攝影機也有不忍睜眼的時刻」。
攝影機不說謊? 理想難實踐
CBS已退休的新聞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也曾以眼睛為喻,寫過一本書名叫《攝影機從不眨眼》(The Camera Never Blinks)的暢銷書,形容電視新聞記者追求真實時無懼又無私。
但從事新聞攝影的人都知道,「攝影機從不眨眼」這句話,大概跟「攝影機從不說謊」一樣,雖是理想中的真理信條,但在現實中卻很難實踐。
最近甚受矚目的《睜開左眼》這部紀錄片中,四位台灣電視攝影記者的故事,其實就是攝影機徘徊於理想與現實兩個極端之間的台灣版註腳。
紀錄片中的四位主角都是資深記者,其中三人年資各有十六年,一人五年,但他們對自己扮演的角色功能,卻都是懷疑論者,甚至是否定論者;幾年攝影生涯,讓他們的信念消失了,熱情也淡了。
取景窗記錄真相? 熱情幻滅
華視的小蔣跑過大園空難、劉邦友血案與白曉燕命案,但卻因上班經常遲到,又對同事咆哮,被公司解雇,決定全家遠走加拿大。資歷最淺的中天小姚,初次採訪火災現場時,曾經被火灼傷,但現在卻決定報考消防人員特考,放下了沉重的攝影機,改穿更沉重的消防衣,理由是「可以多救一些人」。
民視的小廖自嘲為五斗米折腰,從新聞攝影淪為業配攝影,每天不是拍房屋預售,就是拍電信產品發表會。以前他常受邀回母校演講,向學弟妹灌輸當記者的使命感與理想,但現在卻怯於再回母校,業配的角色,「甚至連修伯特也有無言以對的時候」。
變化最小只被調跑路線的民視小欒,雖然對工作失望,卻覺得還沒到不堪的地步,但他也常常為了搞置入性行銷「賣新聞」,而覺得自己不務正業,他還有一句「名言」讓人哭笑不得:「新聞自由神聖不可侵犯,但價格合適者另議」。
新聞全貌在哪裡? 答案待尋
這四個人剛扛起攝影機時,都有理想抱負使命,但現在卻常自問:「新聞的全貌是這樣嗎?」「我的天啊!這個行業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什麼叫進步?我搞不懂。」也有人會幻滅到直言:「我每天上班就是受辱」,甚至還有人把理想降到低無可低的標準:「你可以知道自己墮落,但卻不能沾沾自喜」。
電視攝影記者的工作是張開右眼、閉上左眼,但每天與業配為伍的小廖卻說:「你永遠要打開另外一隻眼睛,不要侷限在finder(取景窗)裡面」;但這句話究竟意何所指?是指finder裡面的世界不是世界的全部?或是指右眼看到的真實不盡是真實,所以才要睜開左眼?但睜開左眼後,難道他們的故事就會改寫?電視新聞就會脫胎換骨?
紀錄片導演與四位主角,雖然給了觀眾不眨眼的真實告白,卻沒有留下答案;答案留給還在攝影機後面的人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