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結構性災難與政府改造
 瀏覽781|回應4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9-04 中國時報 【林騰鷂】

     政府最近打算做部分內閣改組,然而台灣即將面臨的一連串結構性災難,政府應有全盤性的認識、對策思考與政府組織,法制與人員的全面改造。

     台灣即將面臨的結構性災難有那些呢?

     首先,在財政結構性災難方面,不管是政府統計也好,學者輿論提醒也好,均已顯示台灣已經破產,因為負債總額已達十四.五兆元,比國有資產總額的八.五兆元還要高出六兆元。換言之,每個台灣之子一出生就負債六十三萬元。

     「台灣錢淹腳目」的豪語已變調成為「台灣債淹腳目」的惡夢。這也就是為什麼輿論要發出「重編九十九年度總預算吧」的無奈呼喊。說實在的,政府如果有心刪除遊樂犒賞性的考察開會活動,減少不必要的公關、慶典儀式及不當公共採購花費,每年省個五、六千億元絕不是難事。只是不知政府是否有心,也敢於嘗試?

     其次,在教育結構性災難方面,高等教育惡性膨脹與大幅私營化所造成大學品質之惡化與技職專業教育之沒落,已無法因應社會改造與經濟發展之需求。尤其在生育數量之大幅萎縮與經社價值之變遷下,大學文憑已漸不值,而若干私立院校招生竟也發生九成以上不足額,這種教育結構性災難,難道只是透過高等教育評鑑做做文章,而不應該有更積極、果斷的教育監督及依法處置嗎?

     第三,在民主結構性災難方面,輿論不斷的指出,台灣的民主只是形式的選舉民主,而選舉往往是災難的源始。真正民主的核心理念,如公意、法治與責任政治則從未落實。地方派系、悲情產生「世襲性」的民意代表或行政首長,絕少受過基本的法律、經濟、財政紀律訓練,但卻掌握預算,人事任用大權,花人民的錢,做自己的政績或綁住選舉樁腳的把戲,層出不窮。

     面對這種民主結構性危機,仍適用在地方民意代表選舉的「複數選區一票制」制度不用改變嗎?人民不能直接提總統罷免案,以及很難罷免民選公職人員的法制不用改變嗎?重要的地方政府層級法制,及透明民主的陽光法案,如政治獻金法、遊說法不應重新修法嗎?而課予政黨實質重大法律責任之政黨法不應馬上立法嗎?又「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院長有責無權」的憲政失衡現象不應馬上調整嗎?

     第四,在行政結構性災難方面,現實的行政結構已無法順應二十一世紀中,行政機能多面化之變異。行政早已不只是往昔的安全行政、警察行政、管制行政與給付行政而已。計畫行政、預測行政、資訊行政、照護行政、服務行政已日益增多而無所不在。但現實的中央與地方政府機器,已有學者所謂「數十年累積性的鬆散」。

     地方政府戶政、稅收、地政等事務因電腦化的實施,已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但環保、防疫、藥物、食品衛生,水、土、森林、礦產,動植物資源的監護與保育工作,則應有更多的人力投入。但因人事行政局的消極僵化,未作全局性思考與行政人力的轉業訓練,以致人事包袱沉重,而新興、重要的行政工作卻編制很小,經費奇少,社會公共資產、民眾生活資源與國家防免災疫能力之確保,無法獲有充足、優良行政人力的配合。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全民照護保護即將在民國一百年開辦,其所需要的照護、社工、諮商行政人力,不知政府是否也有周全完善的準備?

     台灣所面臨的結構性災難,絕不只於上述四端,健保醫療結構、司法公義結構、國防安全結構均有社會所詬病的災難表徵。因此,由內閣改組到政府全面改造,以充實消減各類結構性災難人力、物力配置,加強其組織培訓整備,恐將是有歷史使命感,願意承擔執政責任者的施政主軸了。 (作者為東海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98979
 回應文章
聯合筆記/為何首選人才拒入閣?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王麗美】 2009.09.11 04:08 am
  
新內閣名單公布,改組幅度果然是比「小幅大一點」。多個部會都是等到最後,因閣揆徵詢的第一人選不願入閣,而倉促敲定第二人選出任,使新閣減損了銳氣,令人遺憾。箇中原因,值得深思。

組建政府領導班子原不是容易的事,何況吳敦義的新職也才敲定,兩天內要交出一個亮麗的內閣名單,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此倉促,據說是擔心組閣工程遭各種流言中傷破壞;但這麼一來,不僅閣揆沒有餘裕思考整體布局,沒有時間擴大延攬人才,就連被徵詢的對象也必須在一夕之間作成生涯抉擇,根本是強人所難。

且看美國,歐巴馬當選後,陸續發表國務卿及各部會首長人選,前後長達三個月以上。其中,商務部長更曾三度提名,前兩人分別因操守問題及理念不同而撤銷提名,最後才由華裔的駱家輝出線。相形之下,馬政府刻意強調「無縫接軌」,內閣兩天內要「整批交替」齊上齊下,反而大大壓縮了覓才的彈性和創意。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國內政治氣氛的惡化,讓明智練達之士視入閣為官為畏途。近十年的官場文化,內閣官員不僅要在國會接受砲轟、羞辱,要上山下鄉面對群眾,任他們隨意當面嗆聲。這些挑戰,雖說都是一個成熟政務官應該具備的修為;但如果政治轟炸到了無分是非、不問對象的程度,入閣即意味等著狗血淋頭,那些自重的才智之士又如何甘願無端遭到唾面?

多年的民粹召喚,塑造了這樣的政治文化,民間企業的王鍾渝因此拒絕入主經濟部,立委帥化民拒絕出掌退撫會,原因均在此。若要改變,除非朝野問政都返歸理性,輿論監督更加持中持平,才能驅散這股戾氣。

一個民粹盛行的社會,只配擁有二流政府,這當然是民眾的損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09242
注意政府人才的斷層與枯竭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09.09.11 04:08 am 
 
新閣名單顯露了政府人才的斷層與枯竭,這是台灣政治轉型二十年來所逐漸衍生的結構性危機,至此次組閣更形暴露,必須嚴正面對。

根據本文的題旨,新閣有三點特徵:一、正副閣揆皆由縣市長直接躍升。相對而言,前內閣劉兆玄與邱正雄則都是官僚體系出身,就任前皆有豐厚的中樞歷練;且從政治發展趨勢及人才管道看,劉兆玄以後,恐怕不易再有資深官僚出任閣揆。二、這次改組,可謂沒有一個從體制外延攬的人才(孫大川曾任原民會副主委);可見這個政治廚房的熱度,已非圈外人承受得起,連王鍾渝也不肯回鍋。三、財經部會是政府的脊梁,但人才籌碼的短絀已至拉警報的地步。

為什麼說這種人才斷層及枯竭的現象是二十年來逐漸形成?在威權時代,文官體系及官僚系統是一完整而穩定的政府人才培育機制;像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蕭萬長、江丙坤等,幾乎皆是從基層經千錘百鍊而成為國家棟梁(注意沒有,這些亦皆是財經專業菁英);即使如馬英九之類的法政人才,相對也是從基層逐步歷練出來;今日蘇俊賓任新聞局長所爬的樓梯,比馬英九當年要短得多,何況是「暴衝」的江宜樺?在那個年代,不可能想像一位縣市長層級的人物能直接躍升閣揆;今後,亦恐怕再也不能想像會有一名台電工程師「孫運璿」有朝一日出任閣揆。

當前的新形勢是:政黨輪替出現,完整而穩定的「事務官慢慢培育成政務官」的機制已難維持;又加上凍省,官僚體系少了一個宏觀歷練的層級;再加上民主政治的氣候已成,縣市長、立法委員眼裡的下一步就是部長、閣揆,基至直接競選總統。另外,由於政爭惡化,立院粗暴,名嘴囂張,不把人當人看;遂致圈外人愈來愈不願、不屑、不敢進入政府工作。此即本文所謂的結構性變化。當然,我們並非歌頌過去,且亦已不可能回到過去;畢竟,民主政治及政黨政治的持續發展,仍是重大無比的社會價值。不過,此種人才斷層及枯竭的危機,卻必須嚴正面對。

這樣的危機,在扁政府時代已經充分暴露。五名閣揆,游謝蘇為縣市長,張俊雄是立委;這些閣揆的專長皆在政治鬥爭,國際觀與兩岸觀亦甚為扭曲。部長的形象,則以余政憲為典型。至於二線、三線的政府職位及公營事業、金融行庫中,更充滿黨工、金主、樁腳、親私及選舉轎夫。八年來,政務官風格及官僚系統所受創害,已是一言難盡。我們當然珍惜民主政治及政黨政治,但仍須為政務官及官僚體系保全一股清澈的泉源。

縣市長及立法委員將成為未來中央人才的水庫,自不待言。這樣的出身,或許較能回應民意,是其優點;但這類人才應付表象難題的手腕較佳,對國家大經大緯的底子卻虛得很。何況,台灣的政黨政治及地方政治實在是一只淺碟子;而台灣的處境又亟需深遠的世界觀及兩岸觀;倘若將「縣市長層次」的政爭,帶入所謂的「雙首長制」,將內閣當作政爭的籌碼,國家治理的品質能不堪慮?或許不能說,「縣市長內閣」一定如此,但出現變異的可能性較大;扁政府時代的「縣市長內閣」已是覆車之鑑。

更值得加倍注意的是財經人才的斷層與枯竭。像前述孫運璿幾輩「從小養大」的財經人才,未來恐已不復可見;而若求諸圈外及學界,卻因較具稜角,時生鑿枘;又加上立委辛辣使政務官尊嚴不保,更無人肯進廚房。尤其嚴重的是,如今的財經學界菁英,已因藍綠政爭而分裂,人才來源又切去一半。今日新閣中的財經首長,可謂皆是昔日「蔣經國大山」的最後餘脈,連湊滿名額人數亦已不逮,遑奢論後繼何人?財經是台灣的命脈,思之令人不寒而慄。

內閣如果成了「雙首長制」政爭的舞台,閣員如果成了到立法院受盡無謂無理羞辱的「出氣筒」;如何能有山高水長、雍容大度的閣揆?如何能有自尊自信的閣員?又如何對內培育人才?更如何對外延攬人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09221
中央與地方的「內戰」 誰能顧好我的家?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下雜誌 2009/09/10 
 八八水災,台灣陷入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內戰」,不僅挑戰縣市父母官的施政力,更逼使劉內閣總辭。從財經、國際見長的劉兆玄、邱正雄,換上地方父母官出身的吳敦義、朱立倫,能否重新接上中央與地方的「斷鏈」?  
 
【文/江逸之.彭昱融】

《天下》二○○九縣市競爭力大調查、防災大調查,凸顯出台灣的地方自治,正面臨最嚴峻的考驗。縣市合併升格,救得了地方競爭力?中央與地方的神經末梢,該如何連結傳遞?哪一種父母官,才能顧好你我的家?

八八水災橫掃台灣,在高雄、屏東、台東造成嚴重的土石流和水災,也引爆了一場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關係的政治土石流。

「政府在哪裡?」無助的災民兩眼無神地望著遠方,是一句災區經常可以聽到的話。

一場洪水突顯出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不同調。救災、安置與重建,再再都暴露出,政府中央神經與縣市的末梢神經傳輸出了問題。

「中央與地方產生了『政策落差』,」是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念祖的解讀。

也就是中央政府提出政策後,中央對問題的界定和認知,和地方民眾的認知有差異,「政策落差大的時候,令不出衙門,下面的人無法落實。」

中央政府與地方神經末稍聯繫不良的戲碼,每天不斷在災區上演。

台灣的治理能力卡在哪裡?

八月三十號,答應七天內清完淤泥的總統馬英九,回到漫漫黃土的國境之南。

他先走進林邊鄉光林村的小廟代天宮上香,向高坐廟堂黑面、凸眼的池府千歲還願。

一週前,代天宮還深埋在兩公尺淤泥裡,廟前的石獅只剩頭還露在泥上。

「我代表鄉民建議,林邊溪應該交給中央管,」廟埕前萬頭鑽動,穿著雨鞋的林邊鄉長陳朱雲,率先向馬英九陳情,「中央和縣政府應該一起解決問題,否則我們永遠都睡不好。」

「拜託把林邊溪交給中央接管,這樣水利署和交通部、台鐵協調才會比較好,」連兩週不停勘災、滿眼血絲的縣長曹啟鴻同樣指出,八八水災縣管林邊溪潰堤大淹水,與中央公路局、鐵路局工程影響堤防有直接關係。

「中央與地方要各負起該負的責任,」站在「代天巡狩」匾額前,總統馬英九皺著眉回應,林邊溪十二年前(精省後),交給地方管理,不會因八八水災單一事件而改變制度。

顯然,中央與地方政府正互踢救災職責的皮球。

但對於人民而言,「一條河流淹水,民眾根本分不出來是中央或是地方管轄的河川,」雲林縣政府水利處副處長林榮川坦言。

六月,政府快速推出縣市升格大戲,為的是提升台灣地方政府的競爭力。八八水災卻挑明了一個沈重的問題:未來,台灣地方行政的治理能力,到底卡在哪裡?

《天下雜誌》最新民調顯示,這次颱風救災太慢,四一.九%民眾認為是中央政府要負比較大的責任,只有三四.三%的民眾,認為地方政府應負多一點責任。其中,災區民眾(內政部公布標準:南投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對中央政府的期待更高,達四五.六%。

顯然,發生巨大災難,不論地方父母官能力、黨派如何,中央政府都必須概括承受結果。

八月三十號晚上,高雄縣旗山國小中山堂裡擠滿了六、七百位憤怒的旗山鎮民,針對旗山溪長期疏濬不足造成潰堤淹水,要求縣長楊秋興和中央水利署官員做出承諾。

在與縣政府、水利署代表溝通無效下,鎮民選擇走上街頭。

「走!去八軍團找行政院長!」憤怒的旗山鎮民由於遲遲不見具決策權的水利署長陳伸賢身影,就「開拔」前往行政院常駐的八軍團泰山營區。

四百多位鎮民在營區門口包圍了「中央」,與拒馬、蛇籠背後的優勢警力、水柱車僵持不下。

半夜十點,幾經協調之下,終於由楊秋興與四十位鎮民代表,進入如城堡般戒備森嚴的八軍團,由行政院長劉兆玄親自主持協調。院長立刻責成水利署加高堤防、進行緊急疏濬。

為什麼精省後,已經下放給縣市政府的治水業務,至今還要「院長出面」才得解決?

新任副閣揆、前桃園縣長朱立倫剖析,精省十二年,「省政府的業務,中央沒有接收,地方沒有建立,」許多縣市經歷十二年, 仍然沒能提升競爭力。

為何「令不出衙門」?

有能力的父母官,各自為地方拚業績,不理會國家層級的整體規劃,也是中央政府「令不出衙門」的關鍵。

八八水災重創高雄縣寶來、甲仙與六龜等鄉鎮,「高雄縣能拿出來的觀光資源都不見了,」高雄縣縣長楊秋興深嘆了一口氣。

過往他大肆開發觀光產業的努力,雖然爭取了地方民意,卻也引發大自然的反撲,「土地的確需要一段時間的復育,」楊秋興坦承,高雄縣將全面檢討國土水土保持問題。

事實上,農委會水保局早在二○○六年,就在官網上公布台灣土石流高風險區,但是,地方政府發建照的單位,卻完全不顧這樣的警告。

《天下》最新民調顯示,高達六九.五%的民眾認為,政府不應該在土石流或淹水高風險地區發放建築執照。但是,更有四一.九%的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房子,位在水災與土石流可能警戒區,隨時都可能造成生命財產的危險。

也就是說,政府不僅沒有善盡告知的責任,更沒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視為經營未來最重要的政策考量。

民調中,仍有一三.九%的民眾,認為儘管已知是土石流或淹水高風險區,政府仍應發給建照。因為他們認為「人定可以勝天」;而且對經濟弱勢的人來說,他們沒有錢去其他地方買房子,應該准予他們在當地建屋。

這群少數民眾,並非不可溝通的死硬派。《天下》民調顯示,只要政府因颱風,發出撤離家園的正式通告,願意馬上撤離家園的民眾,高達八四.四%。

而且,只要自己家園被政府列為「土石流警戒區」或「淹水高風險區」,即使沒有政府補助,仍有三成五的民眾願意馬上遷離,或改住其他地方。其中,災區人民也有三成三願意馬上遷離。

可見,只要善盡溝通之責,台灣人民「配合」政府政策的意願並不算低。

但是,中央、地方政府卻吝於溝通。縣市升格的行政革新就是一例。

吝於溝通的政府

《天下》調查顯示,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政府沒有事先與民眾充分溝通縣市升格。

連縣市政府提出來的合併升格說帖,「很多民間團體都沒有事先看過,就任憑兩個縣市政府關起門來,談好合併,」台南社區大學校長林朝成直言。

他指出,十二年前精省的政策,也沒有與民眾充分溝通,現在攸關全民的縣市升格,還是沒有好好與民眾講清楚,縣市升格的權利與義務。

不只是中央政府沒有善盡宣導縣市合併升格對於民眾生活的影響,就連縣市之間的合縱連橫,也缺乏溝通,多了一份政治算計。

一位縣市長抱怨,在提出合併升格的前幾天,他才收到一份另外兩個縣市已經談好的縣市合併升格申請資料,「一份同意書,就要我簽名,根本沒有讓我參與整體的規劃。」

不了解,當然就容易不滿意…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30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09060
我見我思-哪種人能進廚房?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9-10 中國時報 【莊佩璋】

     一年多前,劉兆玄組閣時,馬總統腦海浮現的,大概是孫運璿內閣的美好光景。不過,時代變了,武功再強還是擋不了洋槍大炮,劉內閣垮台,也宣告「專家型內閣」的歷史終結,以後將只有政客敢玩、能玩政治;怕熱的,就別進廚房囉!

     劉兆玄宣布總辭前,據說,馬總統曾找央行總裁彭淮南接棒組閣,但被婉拒。

     彭淮南形象清新,政治色彩淡薄,專業素養備受肯定。馬總統或許認為請彭組閣,可以藍綠通吃;不過,李遠哲殷鑑不遠,彭當然知道政治圈外可藍綠通吃,一進圈內,必然遭藍綠夾殺。與其如此,還不如守著央行安穩。

     行政院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出將入相」一向是華人的志向。李登輝剛接總統,權力仍不穩時,把一枚相印玩得出神入化;為了「入相」,李煥鬥垮俞國華內閣,郝柏村又擠走李煥。李登輝以「相印」為餌,讓李煥與郝柏村交出黨機器與軍權,開啟了李登輝時代。

     沒想到,這枚引李、郝競相折腰的「相印」,現在竟然挑逗不了彭淮南的半點權力慾!

     閣揆已然如此,閣員就更不用說了,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是劉內閣的模範生,當官一年多,平添不少白髮;他說已下定決心回台大經濟系,不再從政。

     「官不聊生」,並非馬英九時代開始。政壇傳說,陳水扁總統時,曾找「宏碁」施振榮入閣,施則笑說:「我命有苦到去當官嗎?」

     以目前的政治生態、議會文化,老實說,除非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聖人,否則大概只有笨蛋與壞蛋才會去當官。而當政府充斥著笨蛋與壞蛋的時候,國家哪有可能妥善治理,長遠發展?

     威權時代,官員作威作福,不知民間疾苦,當然不對;民主化過程中,民進黨為了打破威權,咒罵、丟鞋、砸杯……無所不用其極地打擊「官威」,也可以理解。但,現在台灣已經二次政黨輪替;官,輪流做,為人留餘地即是為自己留餘地,羞辱式的議會問政,其實是該揚棄了。

     「怕熱,就不要進廚房」當然言之成理,但搞到「君子遠庖廚」,絕非國家之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0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