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 2010.06.18 05:39 am
2003年香港和中國大陸簽了CEPA,這是一把兩面刃,中港貿易大躍進,也讓香港貧富差距擴大,2009上半年香港貧窮人口達到123萬人,為歷來最高數字。ECFA不怕會像CEPA一樣出現財富重分配,就怕愈分配,貧富差距愈大,必須預為綢?。
大陸在香港工作的金融界人士,2008年組成了高校聯金融協會,陣容堅強,除中銀香港助理總裁朱燕來以外,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龔方雄、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孫明春,與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亞太區首席投資策略師浦永灝等外資圈檯面人物,全都名列協會理事。
來自大陸的金融人才,隱然在這顆東方之珠形成一股新勢力,使光芒更耀眼。
大陸專業人才在香港大放異彩,是近幾年香港與大陸經貿關係更形緊密的表象之一。從2003年香港政府與中共官方簽署CEPA以來,至今簽了七項補充協議,逐步放寬香港服務業經略大陸市場的範圍,中港人才也得以互相流動,在對方市場上找到發揮的舞台。
香港中文大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系教授段樵,長期研究CEPA、珠三角經濟整合,以及中港經貿合作關係。他指出,CEPA及後續各項補充協議,總共開放30多項香港服務業到大陸開拓市場,包括內陸運輸、金融等,為占香港國內生產毛額(GDP)逾90%的服務業,建立更寬廣的舞台。
香港貿易發展局統計,CEPA各補充協議開放的零關稅待遇產品數量愈來愈多,從2003年的374類,躍升至2009年7月的1,565類。
香港受惠於CEPA的貨品出口總值,從2004年的港幣11.5億元,在四年間大幅成長三倍有餘,2008年達到港幣48.19億元。
同時,在香港對大陸出口的產品中,上述貨品所占比率從2003年的3.0%,穩步攀升至2008年的13.9%。段樵分析,CEPA上路至今,對香港進出口業的影響有三:
第一,製造業改以貿易為主業;第二,原貿易業開始加入製造服務內容;第三,製造業北移使進出口迅速成長,並帶動航空、港口運輸、物流與金融業興起,發展愈形暢旺。
CEPA對香港也是一把兩面刃。2009年9月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公布資料顯示,香港貧窮人口從2003年的116萬人,增加到2009上半年的123萬人,為歷來最高數字。
CEPA讓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更加耀眼,服務業更形興旺,繁榮的背後卻是益形惡化的貧富差距,貧窮人口增多。
特派記者李春/攝影
儘管未有實際證據證明,CEPA與香港貧富差距惡化直接相關,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統計顯示,在1999至2009年這十年間,香港貧富差距日益嚴重,低收入族群所得下降,高收入族群所得上升。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認為,CEPA對香港經濟的主要衝擊,在於製造業及服務業空洞化,因為企業紛紛北上發展,對本地市場的經營不積極。
他指出,廣州與佛山兩地的GDP總和,已經超過香港,這是個警訊。「香港經濟錯失了再上一層樓的寶貴時間,十多年都沒進步,」陳文鴻說,CEPA可以說是香港一面倒的向大陸要東西。香港不擔心在經濟上更依賴大陸,北京當局則不然。
陳文鴻表示,香港與中方談判CEPA之初,沒有像台灣與大陸洽商ECFA,先做產業衝擊研究與效益分析,「CEPA是不正常的,ECFA是正常的」。這點台灣做得比香港好,在坐上談判桌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
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許忠信指出,香港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但香港服務業薪資所得高於大陸,在與中方簽署CEPA時,大陸只對香港單方面開放服務業。
他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更有語文淵源,台灣服務業所得同樣高過中國。若我方與大陸簽署ECFA時,無法堅守服務業市場不對大陸開放的立場,未來勢必拉低台灣整體服務業的所得水準。
陳文鴻指出,CEPA在服務業部分有先行先試的條款(補充協議五率先引入在廣東省先行先試),這是WTO沒有規範的,而ECFA談判的部分議題,WTO其實沒有定論,這些都是台灣在與中方洽談時,可以多著墨,多做一點事情的地方。
他說:「台灣可以透過ECFA,多跟大陸爭取一些,就看你們怎麼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