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四地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聯合筆記/香港邊緣化的反思
 瀏覽115,700|回應904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聯合報╱陳競新】 2009.08.31 02:21 am
  
台灣八八水災,北京的救援政策更顯靈活,民間也更具暖意,直將香港的關懷比了下去了。近來流行的「香港被邊緣化」的議論,是否再度被驗證?

香港除了演藝界義演籌款較受矚目,特區政府等到北京宣布捐款後兩天才跟進,從捐款數字及社會動員力觀察,香港對台捐助熱情遠不及對大陸天災的捐助。有評論說這是基於「政治得益」,未免以偏概全,歷史關係不同,香港民間對台灣的同胞感情不及對大陸來得直接,是更根本原因。

隨著兩岸關係快速發展,香港被「邊緣化」的說法甚囂塵上。港府涉台政策仍謹小慎微,但台港互動這半年內其實更趨活絡,港方重要專業團體像律師會、政商人士包括各派政黨都更積極與台聯繫。被視為下屆行政長官熱門人選的梁振英,在港與台灣團體廣結善緣,半年來更兩次高調訪台,箇中味道微妙。

相對地,赴港訪問的台灣縣市首長也絡繹於途。半年內,胡志強、朱立倫、郝龍斌、周錫瑋訪港相繼獲安排與特首曾蔭權會面,並在旅遊、招商等方面取得成果。

香港對台灣的作用,借駐港代表平路的說法;一是「槓桿」作用,國際化的香港有助台灣的能見度,也有助台灣自省發展方向。如郝龍斌在港宣傳聽奧,或北縣考察香港郵輪港,也有助台灣檢視自我的海島屬性,皆是如此。二是「支點」說,台港較對等的交流經驗,可供兩岸城市互動的借鏡。

在發展過程,台港先後成為不同強權的殖民地,卻在歷史的偶然下,成為更接近世界現代文明的前沿。兩岸融冰,雖使香港的中轉位置退化,但兩地扮演中國邁向現代化的輻輳角色仍然存在,兩地的交流也依然有更多共同語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93188
 回應文章 頁/共9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雙城論壇中斷 政治因素居多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 2013.06.06 02:58 pm 
 
台北、香港雙城論壇從2002年起,一停就是10多年,據指出,當初因陳水扁執政,兩岸政治情勢緊張才停辦,直到近來台、港交流頻繁才決定重啟;北市府強調,台北、香港雙城論壇原就不定期舉辦,與每年1次的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不同。

據指出,台北、香港中止城市論壇,以政治因素居多,2002年兩岸政治緊張,當時總統陳水扁在世界台灣人大會東京年會上,提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之後也發生馬英九以市長身分欲訪問香港,卻發生香港不願發簽證的事件,被認為都是造成雙城論壇中斷的原因。

北市府指出,台北、香港論壇是總統馬英九1999年擔任台北市長時訪問香港,由當時香港特首顧問、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葉國華提議舉辦,馬英九返台之後即由北市府針對捷運、山坡地管理等環保議題,規劃「雙城論壇」。之後在2000年1月、2001年2月先後在台北及香港舉辦第1、2次雙城論壇,直到2002年後因兩岸政治關係宣告暫停舉辦。

促成這次雙城論壇的推手,仍是最初提議舉辦的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葉國華,他2008年3月21日率團拜訪台北市長郝龍斌時,再次建議舉辦城市論壇。

另外,台北市舉辦聽奧時,郝龍斌親赴香港主持台北聽奧香港國際記者會,期間特別拜會香港特首曾蔭權,雙方也提到「港台城市論壇」,北市府認為近年來香港、台北在經貿、旅遊、文化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可以再進一步加強合作,今年香港再次主動提出舉辦論壇的邀請,最終決定論壇重新啟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70837
中斷12年 台北香港雙城論壇重啟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 2013.06.06 02:58 pm

台北、香港雙城論壇,中斷12年後今年重新恢復,香港代表團由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率領,台北市長郝龍斌今晚也將宴請代表團成員。
報系資料照

具官方色彩的台北、香港雙城論壇,中斷12年後今年重新恢復,明天將在台北登場;香港代表團由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率團90多人,今天抵台。前2次台北與香港雙城論壇,分別在2000及2001年舉辦,相隔10多年,今年是第3次,雙方重啟正式官方交流,被視為是兩城市間關係互動的重大進展。

曾俊華在香港財政司長任內,碰過執政團隊聲望下跌;另外,面對香港房價高漲,也曾出手打壓房價,規定所有非香港永久居民、所有香港和外地註冊的公司購買香港住宅時,除繳付一般印花稅,還需要繳付15%的「買家印花稅」。

因曾俊華非最高行政官員,明天雙城論壇開幕,台北市由副市長丁庭宇代表,與曾俊華共同擔任開幕嘉賓,雙城將對共同關注的環境與文化保育等議題上交換施政經驗。台北市長郝龍斌今晚也將宴請代表團成員。

今年論壇以「活化都市風貌‧開展雙城新頁」為主題,環保議題部分,北市府表示,香港於去年底成立「惜食香港督導委員會」,發起惜食運動,要花3年減少廚餘,台灣也碰上相同的問題,全台灣一天的廚餘量,可堆70棟台北101。

台北市處理廚餘,今年研發新技術,環保局正利用廚餘,提煉生質酒精,初步試驗,每1公噸堆肥廚餘可以產出15公升生質酒精,將從8月起,每工作天可試驗處理500公斤廚餘,作法創新,獲國際重視,香港將來取經。

今年論壇的另一項主題是文化再生,台北市有上百棟迫切需要修繕的文資建築,對北市府是一大挑戰,而香港近年積極推動老房子活化,雙方文化界人士將針對文化古蹟的保育交換意見。

香港代表團行程,除了明天參加雙城論壇,北市府還安排團員參訪行程,了解北市環境保護與文化再生的施政成果,也希望加強討論彼此施政經驗、互相觀摩,找到城市治理新的靈感。

台北、香港雙城論壇,中斷12年後今年重新恢復,香港代表團由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率領,台北市長郝龍斌今晚也將宴請代表團成員。 / 報系資料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70836
香港競爭力下跌 促推振興方案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 2013.05.31 03:13 am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今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去年排首位的香港跌至第3,美國由去年第2升至第1;香港失去全球競爭力首席,香港立法會昨為此展開激辯,工業界議員林大輝動議,促請香港政府推出提升香港競爭力的議案。

世界競爭力年報認為,香港在4個細項排名方面全面下滑。其中經濟表現倒退最多,由去年第4降至今年第8,主要原因是物價水準高和通脹,基建設施由第18降至第21,其中汙染問題嚴重;政府效率和企業效率,均由去年的首位降至第二。美國能升至競爭力首位,則是基於金融復甦、科技創新及企業成果。

香港立法會昨激辯競爭力下滑議題,工業界議員林大輝指出,洛桑報告的香港由排名第1下降至第3,中國社科院公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雖然香港仍排首位,但優勢已逐漸減弱;他擔心香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又指社會能否百業興旺,取決於政府管治及執行能力,及能否建立威信。

林大輝強調,政府管治團隊接二連三出事、四處撲火,香港政府效率自然下降,呼籲香港政府必須任用賢能,為香港制訂適時措施;他也以「限奶令」及特別印花稅為例,要求政府不要干預自由經濟貿易模式,影響投資者信心,此外也要增加大學學額、培訓人才。

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則建議,香港今年面對的主要挑戰,是要確保經濟持續發展,除加強同大陸內地聯繫外,同時要開拓更多新市場,保持物業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加大教育投資,增加社會向上流動;特區政府還應努力將香港建成一個健康、低碳節能的都市。

此外,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昨日公布數據顯示,受服務出口、私人消費支出及投資上升所帶動,今年第一季澳門GDP按年實質增長10.8%;博彩服務及其他旅遊服務出口分別上升8.9%4.9%,私人消費支出增加10.2%,整體投資增加13.8%。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67299
香港經驗/飆速建大樓 大陸取代香港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 2013.04.28 03:16 am 
 
香港是一個「速度城市」,香港以前是建樓最快的城市,現在香港上網的速度則是全球第一,但是建樓的速度紀錄沒能保持。

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以摩天大樓形成全球獨特的景觀。香港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之一。

其中,全球最高的百棟住宅大樓,最少一半在香港,而這些大樓,都以高速建成。

香港首幢摩天大樓怡和大廈,在七○年代曾是香港最高的建築。大廈共有五十二層,樓高一百七十八點五公尺,由動工至封頂只用十六個月,建築速度是當時的一項紀錄。

在八十年代,香港建樓的速度,以天和層為單位計算,當時最快的速度,是五天一層樓,僅次於當時美國的四天一層樓。

近十年來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建造速度是九龍站項目,香港為擴展一條由機場所在的東涌地區而來的鐵路線,在九龍西填海發展,整個九龍站項目,以十年時間連建七大項目,平均每兩年出現一座全球紀錄的建築,其中包括全球最高的純住宅項目天璽、全球第七高的純住宅大廈擎天半島等。

香港不僅建商辦大樓和住宅樓速度快,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也快。

香港國際機場建造計畫,一九八九年由當時的港督衛奕信宣布,其後因中英爭執拖了四年,但是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第一班從紐約飛來的航機就在新機場降落。這機場從統籌到啟用時間只有九年,創下一個大型國際機場建設的紀錄,連帶通車的是香港機場快鐵。

但香港近年各方面速度都有放緩,以香港式的都市更新市區重建計畫論,一個項目從開始到完成,要費時約七年。而香港的建樓速度,已被大陸的三天一層取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54305
台港合作交流 聚焦4大議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林海/台北報導】 2012.09.26 04:41 am 
 
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與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昨(25)日舉行第3次聯席會議,雙方建議在消費品安全、投資機構合作交流、環境及文物交流等4個新議題進行合作,持續推動台港關係向前邁進。

台港策進會董事長林振國表示,這次聯席會議全面檢視前兩次聯席會議共識的落實情形,雙方在許多議題上都獲得具體的成果。港台協進會主席李業廣表示,策協兩會已就公共衛生、食品安全通報機制、貨物轉運避免雙重課稅、保險監管等議題達成共識,並將簽訂備忘錄,時間上則希望越快越好。

林振國也表示,此次會議上雙方也認為,台港在雙邊相互投資上進行合作,將更有利於雙方經濟發展,因此提議推動台港促進投資機構的相互合作交流,以加強雙向投資。

此外,在聯席會議之前,策協兩會更舉辦「台港經貿前景展望研討會」,經濟部次長梁國新表示,兩岸簽訂經濟合作協議(ECFA)後,台灣與香港關係更加緊密,台港互補空間大,「強強結合」可發揮更大功能。

梁國新指出,台灣產業發展經驗雄厚,包括技術、科技、創新,並有完整產業供應鏈及中小企業發展經驗,若結合香港在商業、貿易、物流、金融、航運、觀光服務業等優勢,台港雙方加強合作,結合彼此優勢,就可發揮互補效果。

但對於香港大動作表達希望與台灣有更進一步經貿往來的意願,經濟部投資處處長邱一徹認為,兩岸在簽訂ECFA與投保協議之後,經貿往來更為直接,因此香港方面較為緊張,希望與台灣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香港方面更為著急。」

邱一徹說:「台灣產業優勢在製造業,台灣可以提供生產管理、技術研發等強項,香港則提供智慧產權運用,行銷等優點,雙方應互補優勢,進一步深化合作,進軍大陸或亞太市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73910
反國民教育洗腦 香港人大遊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 2012.07.30 03:16 am

香港昨天發起「反國民教育」遊行活動,要求中共當局不要對香港兒童、少年洗腦,不少兒童手持標語加入大人遊行行列。
(路透)
 
香港發起「反國民教育」遊行活動。
(路透)

香港「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昨天下午發起遊行,數以萬計香港市民在酷暑中遊行,要求香港撤回在中小學推動國民教育科。

遊行隊伍由學生代表和兒童帶領,下午三時在維多利亞公園出發,遊行到添馬艦香港新政府總部。香港警方說,遊行隊伍在維園出發時超過一萬九千人。主辦單位則說,至少九萬人參加遊行。

上屆香港政府決定香港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其主要目的,是令「沒有國家觀念」的香港人能增進對祖國中國的認識。但由港府出資和左派機構委託編寫的相關教材「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育手冊」,被認為問題多多,內容偏頗,有洗腦之嫌。例如讚揚中共政治體制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批評美國民主制度是「政黨惡鬥」且「影響民生」。

下午四時過後,遊行隊伍陸續抵達新政府總部,他們舉起雙手打出交叉手勢,表達不滿國民教育,又高呼口號、唱改編歌詞的兒歌,反對國民教育。還有青年戴上黑色頭套,及用道具鎖鏈鎖著自己,諷刺國民教育扼殺思想。也有教師表示,參加遊行是為學生樹立榜樣。

大聯盟發言人沈偉男表示,香港市民對政府推行國民教育感到憤怒及擔憂,促請當局撤回科目,並重新檢討公民教育政策。對近期多名官員及行會成員先後為國民教育護航,大聯盟質疑這是政治任務,要求特首梁振英表態。

學生組織「學民思潮」負責人黃之鋒批評香港政府誣指主流民意是支持推行國民教育,是視民意如草芥。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則說,擔心兒童在國民教育下,為求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認同,會假稱自己愛國;小朋友該有自由的思考空間,政府應撤回國民教育。

港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說,為能吸納不同意見,香港教育局會成立一個有廣泛參與的委員會,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向教育局提供意見,以解除疑慮。她也稱讚這場遊行做到和平、有秩序。她重申香港是多元社會,重視包容、發表意見及市民自由權利的香港核心價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51716
馬家輝:假如龍應台在台灣混不下去…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馬家輝】 2012.03.27 04:20 am 
 
梁振英贏了,三個月後,正式執政,「振英維新」,且看能否落實政綱理想,而請他到時候千萬別忘記,他曾經答應開設「文化局」,跟教育局、民政局、衛生福利局等其他所有政府部門平起平坐。

文化局之建設,對香港,是重要的。

多年以來,香港的文化事務統統由民政局安排處理,該局全名是「民政事務局」,顧名思義,焦點在於解決「事務」而不會承擔什麼視野重任。這個部門的具體負責範圍非常廣闊,街道垃圾清潔,它管;夜市攤販牌照,它管;大廈樓宇管理,它管;雞鴨市場營運,它管;體育運動發展,它管;卡拉OK經營,它管…。以至於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等等所有文化設施及活動資助,亦歸它管。它有一個叫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下級單位,主責統籌文化相關事宜,觀其把Leisure和Culture並列並舉,不問可知,叫文化太沉重,文化云乎哉,在其眼中,其實類近康樂活動,純屬娛樂,沒有太大意義。

然而香港的「文化力場」於過去十多年高速膨脹,從主流到另類,從電影到劇場,從設計到書法,不管是商業或邊緣的創作成就皆見規模,更已形塑出既有市場亦具風格的「香港身分」,遠非「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它老闆「民政事務局」所能應付,再加上西九龍文化區業已動工興建,從硬件到軟件,皆需特區政府和民間力量全力撐持。孩子長大了,舊衣服穿不下了,香港政府若還想繼續強迫文化與康樂「同床」,那就不僅是「異夢」而更是噩夢,蒙其害者,不僅是香港市民而更是香港形象。而梁振英當初倡議設立「文化局」,或應是看見並懂得此理,一旦執政,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便太對不起香港市民,…即使香港市民沒權投票給他,亦不應受到如斯欺負。

好吧,假如開設「文化局」,找誰來當局長?

這確是頭痛問題。文化在香港,受壓多年,惡果之一是人材欠奉,不容易找得適當人選,尤其甚難找到既具創作地位又有行政能力和視野的文化人,坦白說,我曾跟一些傳媒朋友開會討論此事,模擬名單,但想來想去都想不出超過三個名字,而其中又有兩人肯定不會得到北京認可。

最後,想煩了,我把桌子一拍,道:「反正都得不到北京認可,不如我們乾脆公開高調建議,要求梁振英找他的好朋友龍應台做局長!這樣可讓梁振英感受壓力,用人唯才,不敢敷衍!」

朋友以為我純粹開玩笑,唯我自己知道,我是認真的。

龍應台回台做官了,即將出任文化部長,當然不會願意再返香港降級做局長,但問題是,台灣政局變化甚劇,不是曾有人預言馬英九新內閣的「夭折率」必會很高呢?誰會保證橫衝直撞的龍應台不會在「夭折名單」之內?別忘了她仍然持有香港身分證,她雖單方面宣布棄「港籍」,香港卻從來沒有「脫籍」先例可循,一天香港人,一世香港人,她跟香港已經難離難棄,萬一台灣有人鬧事,硬因她有「港籍」而把她驅趕下台,到時候,此地不留娘,自有留娘處,難保龍部長不會考慮重回香港做龍局長。

更何況,如前所述,「邀請龍應台擔任文化局長」只是傳媒建議,志在漫天開價,督促梁振英採取高標準、高要求、高格局的態度來對待文化局的人手佈建。是的,我和傳媒朋友在「消費」龍應台,但若對香港有利,「消費」一下又如何?誰叫「龍應台」三個字這麼威力十足?

(作者為香港作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06635
梁振英打柔性牌 暢談六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 2012.03.28 03:42 am 
 
香港候任特首梁振英選後第二個工作日,上電台、見團體,既打柔性牌重塑形象,又正面應答治理團隊、六四事件等敏感話題,希望為民眾釋疑解惑。

梁振英昨天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表示自己當選特首,回到政府總部,很想去父親當年當警察站崗的地方看看。他父親當年由港英政府從山東招募到香港當警察,在當年的港督府門口站崗。

當年的港督府,在香港回歸後改稱禮賓府,董建華任特首時未搬入,僅作為辦公地和宴飲場所。曾蔭權任特首後作為特首官邸和特首辦公地。

參選特首以來,梁振英一直被政敵和競爭對手描繪成出手狠辣的政治人物,甚至有媒體稱他是「狼」。但當選兩天來,他反覆強調自己要做親民特首。

除了勾勒自己親民新形象,梁振英也開始面對那些參選中困擾他的敏感話題。包括,很多香港人擔心梁振英上台後,北京直接干預香港事務。梁振英昨天回應,香港只有一支管理團隊,他會捍衛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至於談到日後是否拒絕大陸駐港中聯辦干預時,他強調過去廿多年與中央政府溝通,會說「是」,也會說「不」。

很多香港人都怕梁振英一上台就急推廿三條國安立法(按基本法廿三條要求,作為特區的香港要立法保障國家安全)。梁振英則明確回應,基本法廿三條不在目前的工作計畫內,目前應先做經濟發展、民生及住屋的政策工作。

對香港人共同記憶之一的六四事件,梁振英也沒有迴避。他表示,六四事件時,作為香港巿民一分子,有共同經歷,感受深刻。當年他曾發表聲明,批評北京鎮壓學生運動,競選期間未再多談當年事件,不是怕影響選情,他只強調選舉所講都是心裡話,由此始終都希望為社會及國家服務。

還有電台聽眾要求他保證,香港市民仍可每年參加六四集會及七一遊行。梁振英回應,香港市民的權利不會改變。四月一日有針對他的遊行,他也願意聽大家訴求,香港肯定會繼續有集會遊行自由,他會懷著虛心及謙卑的心來聽。

香港社會對梁振英的質疑和反對特首小圈子的選舉聲浪仍在。其中香港城市大學逾兩百名學生,昨天身著黑衣在校園內集會,表達對這次選舉的不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06598
梁上唐下:香港民意沒說完的故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2.03.26 03:26 am 
 
香港第四屆特首選舉,梁振英在首輪以六百八十九票勝出,遙遙領先北京早先屬意的唐英年。「梁上唐下」的演出,堪稱是港版的「烏坎模式」:香港人的怨懣,讓中共暗暗改變了支持對象,表現了對民意的戒慎。

但對港人而言,選舉前夕民間自己舉辦的「影子投票」,才是香港民主史上更重要的一天。這天,高達廿二萬港人用腳、或透過手機和網路,投下他們對特首的選擇,也表達了對遲到的「特首直選」的不滿。其中,棄權票高達五成五,說明三名候選人無一是他們渴望的人選。這也意味,在選委會得票接近六成的梁振英,必須知道自己不是香港人心中的上選,因此沒有任何自滿的條件。

從董建華到曾蔭權的輪替,從唐英年轉向梁振英的突變,是香港民意一頁尚未說完的故事。從一九九七年回歸至今十五年,香港政治還無法擺脫「鳥籠民主」的格局;在「一國兩制」口號下,特首的產生仍需取決於北京的臉色;而所謂的「港人治港」,則是一千兩百名選舉委員代替七百萬港人發聲的「小圈圈政治」。包括孔慶東侮辱港人為「狗」引發陸港大戰的事件,在在加深了港人的憤懣和屈辱感。廿二萬人的影子投票中,有十三點五萬人投下廢票,其實只是為了向北京說「不」,這正是梁振英的得票中無法顯示的民意。

無論如何,北京這次聽取香港民意,借力使力,運作「梁上唐下」,未嘗不是從「烏坎事件」學到了教訓。若是聽憑一千兩百名選舉委員自主投票,結果可能是人格、操守、能力爭議極大的唐英年當選;那麼,未來五年在他統治之下,港人的反彈及抗爭將難以想像,北京必極棘手。兩相比較,梁振英在民調上獲有過半的支持,合乎溫家寶所謂「為多數港人擁護」原則,也合乎「兩害相權取其輕」邏輯。

這次選舉,雖傳出有部分選委拒絕接受北京要求支持梁振英,但選舉未出現大量「白票」,也未出現第二輪投票,顯示北京確能高度有效掌控選委會運作。這也說明,選舉委員雖是來自各界的菁英,但遇上北京的意志,立刻變成了紙老虎。對北京而言,既要以民意為依歸,何如放手讓香港公民直接投票,更能顯示尊重?

從積極面看,這次特首選舉,香港民意不僅發揮了重大作用,也喚起市民的政治意識與主動參與,讓人喝采。但深一層看,這次選舉也凸顯了香港民主化所面對的幾個重大挑戰:第一,香港政治資源分布不均,主要仍掌握在官員、財團、及親中派手中,泛民主派力量則相對微弱。此次代表民主派參選的何俊仁,最後只獲七十六票,在影子投票也是殿後,由此可見一斑。這樣的政治結構,恐怕無法滿足香港社會膨脹的政治期待。

第二,這次選舉因「雙英」激烈角逐,從而出現大量的抹黑活動,使得選舉不斷複雜化,這是港人未曾有過的經驗。負面宣傳是民主國家常見的現象,但在民主剛起步的香港,極可能因過度操作而失控,被解讀為民主「亂象」,或被反民主陣營用來醜化民主。這點,香港市民必需作好心理建樹,政治人物也要負起責任。

第三,香港社會的階級及利益衝突,遠比想像的嚴重;這從李嘉誠等企業家此次對梁振英毫不妥協的態度,已一覽無遺。這也意味著,二○一七年香港實施特首直選前,中共可能將迂迴改變對香港控制,香港本身政治和經濟上也將有一波波震盪和纏鬥,那將是不可避免的民主代價。

這次特首選舉,北京手伸得夠深,但也張開了耳朵,聽取了港人的聲音。但對香港人而言,振奮的卻是周末夜眾人奔赴投票所投下自主選票的那一刻,他們感受到公民行動的熱力,這是比次日聽到何人當選更具意義的消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05543
回顧香港特首 政績形象皆惹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央社╱台北24日電】 2012.03.24 06:07 pm
  
今年是香港回歸第15週年,在過去日子裡,香港經歷過2位行政長官當家,一人政績惹議告病辭職,另一人則因接受富豪款待,日前公開道歉。

第4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特首)選舉明天舉行,隨著決戰關頭即將到來,過往特首形象也再度浮現民眾心頭。

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1997年7月1日宣佈,正式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航業巨頭董浩雲之子董建華出任第一位香港行政長官。

董建華和台灣的淵源很深,董建華的父親創辦了台灣中國航運股份有限公司,董建華的長媳也是高雄人。董建華還曾二度來台訪問政、商界人士。

不過,這位以「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口頭禪走紅港陸的首屆特首,上任後並不如他經常掛在嘴邊的名句一樣,一切安好。

董建華上任初期推出多項計劃,涵蓋經濟、教育、醫療、房屋、公務員體制等,但成效不明顯,甚至挑起社會各階層不滿,坊間更戲稱他「老懵董」。隨之而來的政策爭議及對政治改革保守態度,使董建華的支援度一度跌到谷底。

董建華執政期間,香港民眾多次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無能,2003年7月1日,也是董建華連任的隔年,香港更爆發50萬人反政府大遊行。

連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在董建華述職時當眾訓斥,希望他「認真回顧香港回歸7年來走過的歷程,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不斷提高施政能力和管治水平」。

面對不滿聲浪,董建華2003年在回應議員質詢時說,「香港回歸了6年、我擔任行政長官6年、你們唱衰了香港6年,謾罵了特區政府6年、否定了一國兩制6年、無所不用其極地罵我罵了6年;時代已經改變,如果你們不擁抱新時代,時代就會拋棄你們。」

而董建華擁抱的新時代,事實上為他帶來不少挑戰,香港在回歸大陸後7年中,歷經亞洲金融風暴、泡沫經濟以及造成數千人感染的SARS疫情,導致38億港元經濟損失、失業率創歷史新高,而香港第一任特首也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生病為由,下台去了。

2005年3月10日董建華宣佈辭去行政長官一職後,根據「香港基本法」,時任香港政務司長的曾蔭權成為署理行政長官以代行職務。

曾因在SARS期間主導香港清潔,被港媒揶揄為「清潔大隊長」的曾蔭權,上任後先後處理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畫和香港政治制度改革;2007年3月,曾蔭權在中共中央支援下當選第3屆行政長官,任期至2012年屆滿。

對於即將告別香港的政治舞台,曾蔭權為自己過去7年政績做了總結,包括2008年成功對抗金融海嘯、讓香港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甚至在政治方面,落實普選時間表等。

其中,針對2009年的A型H1N1流感、2010年香港旅遊巴士在菲律賓遭持槍劫持,香港政府對事件的迅速處理和回應使曾蔭權及香港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上升。

但曾蔭權口中說的政績,仍是阻止不了他任內不斷上升的民怨怒氣,示威活動幾乎天天上演。

2011年7月1日,香港民間人權陣線號稱有22萬港民上街遊行,要「曾蔭權下台」。據瞭解,遊行人數是曾蔭權上任7年來最多的一次。

邁入卸任倒數最後一年,曾蔭權醜聞連連,不僅被媒體爆料接受富豪遊艇、飛機款待,還租用深圳豪宅,一連串醜聞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為了消除公眾對他的疑慮,曾蔭權日前公開向大眾道歉。

特首又稱特區首長,全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是香港特區政府首長,此職位成立於1997年7月1日,主要代替英國統治下香港總督的職務。每屆任期5年,最多可連任1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805177
頁/共9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