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環球點滴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緬甸內戰 3萬難民湧雲南
2009/08/29 08:46 瀏覽20,026|回應122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9.08.29 05:04 am

緬甸內戰,三萬難民揹、抱著家當,倉皇自邊界湧入雲南境內,難民臉上布滿驚恐。
美聯社

與雲南接壤的緬甸果敢,爆發內戰,三萬緬甸難民湧到雲南境內避難。  據傳,有流彈射進雲南境內,造成多人死傷,目前戰事僅距中國邊界五公里;雲南政府安置難民,並派出大批武警駐守,預計將有更多難民湧入雲南,中共已要求雙方停火。

中國呼籲緬甸維持邊界地區穩定,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張貼在外交部網站的聲明中說:「我們呼籲緬甸保護其境內中國公民的安全和法律權利。」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估計,衝突已迫使三萬緬甸人民逃離家園。

緬甸軍方本月上旬,以果敢自治區槍械修理廠製毒為由,強行占領,與果敢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領導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對峙;廿三日緬甸軍隊突襲彭家聲住所,彭家聲及時逃走,雙方再生衝突。

緬甸政府軍清剿地方武裝的行動,已逼近中國國門;連日來,上萬當地居民逃向雲南境內。雲南政府及邊防人員,前天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加強邊防武警戒備,防止衝突蔓延過境。

「環球時報」記者前天輾轉聯繫上與彭家有關的消息人士,該人士通過電話,描述最新戰況。他稱,目擊者看到,戰線已推進到距離中國邊境五公里處的觀音山,很多人員傷亡,包括普通老百姓。

中方已派出急救車等候在中國邊境一邊,隨時給予救援。

位於泰國的「撣邦先驅新聞社」報導,在與緬甸政府停火廿年零五個月後,「華人特區」果敢的首府老街,本月廿四日晚被緬甸政府軍控制。與政府軍對峙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發生分裂,兩百人跟隨副司令白所成投靠政府軍,剩下的八百人追隨司令、果敢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繼續與政府軍對抗。

最新消息稱,果敢發生戰事,緬方難民大量湧入中國,目前湧入人數仍在增加。雲南省政府表示,雲南省對進入中國的緬方人民,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劃定區域、妥善安置,提供必要的生活衛生保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90722
 回應文章 頁/共1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中國工廠包圍戰?緬甸「血腥星期天」再現...戒嚴射殺39死
2021/03/15 13:10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工廠包圍戰?緬甸「血腥星期天」再現...戒嚴射殺39死

2021/03/15 轉角24小時

緬甸反政變示威14日再度遭到軍政府實彈血洗,短短1天內全國各地至少39人遭軍警擊斃,再度刷新政變軍鎮壓的殺傷紀錄。圖為14日,萊達雅工業區一名受傷的示威者被同伴帶去接受醫療救治。 圖/歐新社

【2021. 3. 15 緬甸/中國】

中國工廠包圍戰?緬甸「血腥星期天」再現...戒嚴射殺39死

「中國政府支持暴政,所以華人工廠就是『敵人』...?」緬甸反政變示威14日再度遭到軍政府實彈血洗,短短1天內全國各地至少39人遭軍警擊斃,再度刷新政變軍鎮壓的殺傷紀錄。但在周日的衝突中,示威者的前進策略卻出現明顯的改變,並以第一大城仰光西側萊達雅工業區(Hlaingthaya)的「中國投資工廠」為主攻舞台。10多家中國投資的紡織、成衣、肥料工廠,都遭憤怒的民眾破壞縱火,其中台灣投資的製鞋工廠「昌億鞋業」也傳遇襲;中國大使館方面更一度通報「中國公民受困失火廠區」,並憤怒地要求緬甸政變軍全面出動、為受困的中國公民解圍——誰知受命出動的緬甸軍隊,卻直接開火射殺了22人,直接頒布了「戒嚴令」在工業區內大開殺戒。

根據《路透社》的整合數據,截至3月15日清晨為止,緬甸政變至今已知累積殺死134名平民、超過2,150人被捕入獄;光是14日的「血腥星期天」,緬甸全國就確認了39死——其中至少22人,是在仰光萊達雅工業區的「中資工廠包圍事件」中,被軍隊當街射殺。

至於中國方面,根據中國駐緬大使館的官方說法,除了財物被搶與廠房被毀外,中國在緬公民並沒有因此遭遇重大傷亡,「僅多名中籍人士遭到火災輕微嗆傷。」

緬甸第一大城仰光西側萊達雅工業區(Hlaingthaya)的「中國投資工廠」遭憤怒的民眾破壞縱火。另根據中國駐緬大使館的官方說法,除了財物被搶與廠房被毀外,中國在緬公民並沒有因此遭遇重大傷亡,「僅多名中籍人士遭到火災輕微嗆傷。」 圖/歐新社

截至3月15日清晨為止,緬甸政變至今已知累積殺死134名平民、超過2,150人被捕入獄;光是14日的「血腥星期天」,緬甸全國就確認了39死——其中至少22人,是在仰光萊達雅工業區的「中資工廠包圍事件」中,被軍隊當街射殺。圖為14日萊達雅區集結的警察。 圖/法新社

「萊達雅的狀況已經殺紅眼了,軍隊不會手下留情,我相信示威者群眾也不會退讓,前線的對抗狀態已經情緒爆炸,怎樣都收拾不止了。」

一名軍警官員,在社群網路上如此表示。根據《衛報》與《路透社》的目擊說法,萊達雅工業區內的示威者試圖以沙包、磚瓦,築城工事堵路抗爭,但軍隊卻以前所未有的實彈火力直接開槍,並從一早一路殺到周日入夜,光是被擊斃在現場的平民屍體就至少有22具,但重傷者、行蹤不明者的數字,卻可能在未來幾天內持續修正、往上增加。

緬甸軍方在周日稍晚,對萊達雅工業區發布了「戒嚴令」,除了擴大對仰光城區的夜間獵捕之外,其他城市也都出現了比過往更多的實彈開火,甚至是當街處決婦孺棄屍水溝的事件。

因此軍方增加鎮壓強度、擴大血腥規模的意圖,也讓緬甸的抗爭現況進入到前所未有的「災難邊緣」。

萊達雅工業區內的示威者試圖以沙包、磚瓦,築城工事堵路抗爭,但軍隊卻以前所未有的實彈火力直接開槍,並從一早一路殺到周日入夜,光是被擊斃在現場的平民屍體就至少有22具。 圖/歐新社

根據緬甸《伊洛瓦底》新聞雜誌的報導,萊達雅工業區的衝突事件,發生在周日上午9點30分,當時工業區內正集結有罷工、反政變和平示威者的數千群眾,誰知現場卻不明原因氣氛走火,廠區內十多家中資、台資與中緬共同合資的工廠突遭「縱火突襲」。

新聞指出,萊達雅工業區內遭到襲擊重創最重的兩個廠房,分別是中緬合資的服飾成衣工廠「Global Fashion」,在及台灣商人在緬甸投資的工廠「昌億鞋業」——昌億鞋業的母公司,是以台中為總部的台灣製鞋集團「來億興業」,其於2014年於緬甸開設投資,生產主力為Adidas製鞋,截至2020年為止工廠聘僱員工多達9,000人,是緬甸境內最大的外商投資者之一。

緬甸軍政府表示,萊達雅工業區的「火災事件」目前還在靜待調查;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與幾家官媒皆憤怒地指控,「中資工廠是被『機車暴徒』蓄意鎖定,是惡性重大的打砸燒搶犯罪!」

「...縱火者大多騎著摩托車,攜帶鐵棒、斧頭和汽油桶,衝進工廠以後先是打砸和恐嚇工廠值班人員,之後便開始縱火,過程中造成多名中方人員受傷,有員工一度被困。」

緬甸軍政府表示,萊達雅工業區的「火災事件」目前還在靜待調查;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與幾家官媒皆憤怒地指控,「中資工廠是被『機車暴徒』蓄意鎖定,是惡性重大的打砸燒搶犯罪!」圖為萊達雅工業區的示威者。 圖/歐新社

中國大使館不滿地表示,中國在緬甸的投資為當地創造了超過40萬個工作機會,但本回的廠區襲擊事件讓中國絕對無法接受,儘管特別強調「目前尚無法確認縱火者身份」,但大使館也特意地針對緬甸的反政變示威者發出警告:

「中方要求緬方『採取進一步有效措施』,制止一切暴力行為...我們呼籲緬甸民眾『合法表達訴求』,不被煽動和利用,破壞中緬友好合作關係。」

雖然無法確認打砸燒搶的攻擊者,是否真與緬甸反政變示威有關,但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在萊雅達工業區傳出失火後,緊急出動的消防車車隊,確實遭到「超過2,000名示威者攔截堵路...不讓救火」。

與此同時,《BBC》也報導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與宿舍,持續遭到示威者的針對性包圍——這樣的情況,明顯反映出了緬甸人民對於「中國挺政變」的憎惡觀感,正在逐日加深惡化——不過中國政府並沒有因此鬆動對緬甸軍政府的外交支持,反更加緊要求緬甸軍方派出更多軍警部隊,盡全力「守護中國大使館與外交人員的安全」。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在萊雅達工業區傳出失火後,緊急出動的消防車車隊,確實遭到「超過2,000名示威者攔截堵路...不讓救火」。圖為示威者在萊達雅工業區設置的路障。 圖/歐新社

緬甸人民對於「中國」的反感,主要因為在2月1日政變後,在緬政經投資極深的中國,選擇了支持軍方的觀望態度。除了在最一開始的外交發言上,將軍事政變形容為「和平的內閣輪替」;過去一個多月以來,中國更與俄羅斯攜手,多次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分,狙擊阻撓聯合國對緬甸政變採取更積極的應對作為。

相關政策與外交表態,讓中國政府的在緬形象一敗塗地,除了緬甸基層人民極為憤慨、認為軍政府就是因為北京撐腰才敢大開殺戒,網路輿論針對「中國建設投資」的襲擊威脅,也成為緬甸民怨出氣的報復性表態。

然而相關憤怒言論,直到3月14日萊達雅慘案之前,都沒有「付諸實現」;同時,中國對於緬甸政變的護航立場,也從上個星期開始出現了鬆動跡象,像是中國終於鬆動立場,讓安理會通過了譴責決議案,「強烈譴責對和平抗爭者使用暴力。」這雖然尚不代表中國反對政變,但考慮到中美外交部長即將在3月18日於阿拉斯加會面,此一妥協卻也因此給予外界不少想像空間。

但在萊達雅慘案之後,中國的外交立場似乎有重新緊縮保守的態勢,像是駐緬甸大使館不斷要求緬甸軍方「必須保護中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但對於被軍隊打死在萊達雅工業區的22名平民,中方外交部則隻字不提、毫無表態。

被軍隊打死在萊達雅工業區的22名平民,中方外交部至今仍然隻字不提、毫無表態。 圖/歐新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Myanmar military condemned for 'appalling' violence as Yangon martial law brought in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10872
緬甸鎮壓殺無赦?軍警卸甲難民潮,第2名NLD官員「中槍慘死」
2021/03/10 18:11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緬甸鎮壓殺無赦?軍警卸甲難民潮,第2名NLD官員「中槍慘死」

2021/03/10 轉角24小時

「我請求天主阻止軍警的殺意,卻只得到了『繼續開火』的回應...」緬甸的反政變全國抗爭持續增溫,政變軍政府鎮壓街頭示威的暴力規模仍在升級。 圖/法新社

【2021. 03. 10 緬甸

緬甸鎮壓殺無赦?軍警卸甲難民潮,第2名NLD官員「中槍慘死」

「我請求天主阻止軍警的殺意,卻只得到了『繼續開火』的回應...」緬甸的反政變全國抗爭持續增溫,繼8日夜間的「仰光大獵捕」後,政變軍政府鎮壓街頭示威的暴力規模仍在升級,除了軍隊在夜間的逐戶突擊增加,9日更傳出1名翁山蘇姬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官員,Zaw Myat Linn周一深夜於仰光被捕後,稍晚竟「橫死獄中」,其腹部中彈、死狀悽慘,有遭軍警「法外處決」之嫌。與此同時,印度、泰國邊境,目前開始收容緬甸的逃亡難民,之中陸續出現不少棄械解甲的警察與軍官,不約而同地表示:「長官們已經發動了『殺無赦』的鎮壓命令...但我們真的沒種朝自家的同胞手足射殺開火。」

死去的Zaw Myat Linn是NLD的中階成員。46歲的他,生前在仰光北區的雪碧達區,主持一間職業訓練學校,以「知識脫貧」為宗旨,為雪碧達區的年輕學生,提供電腦、資工、外語與機械的免費職訓教育。

當緬甸國防軍於2月1日發動政變,逮捕NLD與國家實質領導者翁山蘇姬、並以武力解散政府強取政權後,Zaw Myat Linn校長與其他基層中堅的NLD成員,也積極重整聯絡網路,希望藉由草根的力量組織起全國性反政變的「不合作抗爭」——但也因此,當軍政府部隊趁著夜色與切斷全國通訊的時刻擴大「夜間獵捕」時,這名聯繫師生網路與傳播通訊設備的「異議校長」,才會被鎖定追殺。

根據《伊洛瓦底新聞》、《路透社》與《自由亞洲電台》的說法,緬甸軍警是在3月8日深夜武裝突襲雪碧達校區,過程中除了破壞校園電腦設備之外,還查扣了師生名冊...等個資文件,同時幾名同學與年輕老師,也在突襲行動中被軍隊強行抓走——下落不明人士中,即包括校長Zaw Myat Linn。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截至3月9為止,緬甸全國已有超過1,800人因「政治因素」遭到軍隊逮捕,各地另外還有60餘人遭到軍隊拷問致死、或開火射殺——在白天時,以武裝警察為首的鎮壓部隊,會在各地街頭掃蕩街頭示威者;到了晚上,以軍隊為主的突襲部隊,則會大街小巷地破門而入、強行抓走與NLD、翁山蘇姬有任何一丁點關聯的「反政變嫌疑人」——因此一開始,校園裡的師生只以為失蹤的Zaw Myat Linn,只會是1,800名被捕者的新增尾數,誰知道幾個小時後卻傳來校長的死訊,確認Zaw Myat Linn已成為60名抗爭殉難者的其中一員。

「軍政府不讓我們幫Zaw Myat Linn收屍,也不讓家人見屍體!」

校長夫人向《自由亞洲電台》悲憤地表示:軍方辯稱說Zaw Myat Linn是「拒捕爬牆」時,自己失足滑倒,被圍牆鐵欄杆給叉死的。但根據醫院私下傳給家屬的遺體確認照片,Zaw Myat Linn身上有明顯的槍傷,

「他的致命傷應該是子彈貫穿他的腹部、在肚子爆出一個開放性傷口...所以他才會臟器外露,連腸子都流出來了...。

但對此,緬甸軍警卻不予回應,除了拒絕事件調查外,更只強調:「軍隊沒有殺人,人是自己死掉的。」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上周身死的19歲緬甸抗爭少女Angel鄧家希(Ma Kyal Sin)身上,在軍警開槍命中頭部身亡後,緬甸軍政府竟在喪禮後挖墳開棺,強行解剖並取出鄧家希遺體中的碎片,並片面對外強調:「軍隊才沒有殺死鄧家希。」

緬甸民眾在3月4日出席抗爭少女Angel鄧家希(Ma Kyal Sin)的葬禮,送上最後一程。 圖/路透社

除了暴力鎮壓的規模層級擴大外,緬甸邊境也各自出現了「流亡難民隊列」,目前像是印度東部的米佐拉姆邦,與泰國西部的北碧府,目前都已正式啟動大規模的難民收容行動,以因應來自緬甸的避禍難民潮。

根據《路透社》在印度米佐拉姆邦的見證與通報,在境外的緬甸流亡隊伍中,已出現了數百緬甸軍隊、警察「棄職逃亡」的現象,儘管切確的人數與影響規模還不明朗,但在各種採訪證詞與審訊證詞中,這批失去戰意的軍政府鎮暴部隊,都特別強調了前線軍警所收到的瘋狂命令:

「長官要我們開火射殺街上的示威群眾,說上面已下令『殺無赦』。」

一名逃亡的警察表示,根據警方制定的鎮暴開火守則,在極端的示威狀況之下,緬甸警方只能使用橡膠子彈、或射擊膝部以下的非要害部位,但警隊的長官卻不斷下令眾人:「直接開火全部殺光...直到街上只剩下死人為止!」

類似的證詞,不僅來自於邊境地區的軍警部隊,一名來自於第二大城曼德勒警隊的棄職警察,亦分別證實了「殺無赦」的指示確實存在。

一名逃亡到印度的警察接受《路透社》訪問,展示他當時身著警察制服的照片。 圖/路透社

「在地方的警察局裡,90%的警察都很同情示威者,但大家群龍無首...本來的長官上司又都被軍隊恐嚇逼著參與屠殺。」

驚恐的緬甸流亡警察,對《路透社》表示:「但我不敢啊...我沒種這樣是非不分地殺死我們的同胞手足啊!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棄職流亡。」

目前,緬甸軍政府正透過外交管道施壓,要求印度當局盡速將這批「叛逃軍警」遣返回緬甸;但已敞開大門支援緬甸難民的米佐拉姆邦政府,仍繼續安置逃亡者,但卻也強調:在人道考量下,米佐拉姆邦不會主動驅離緬甸難民,但若「印度聯邦政府下令遣返特定人士」,地方政府可能也只得依法照辦。

緬甸軍警的殺紅了眼,9日也成為國際記者攝影鏡頭下的殘酷見證——在密支那,一名主持教會義診醫療所的修女Ann Rose Nu Tawng,周二就在軍警武力鎮壓的街頭亂戰中,高舉雙手地在亂軍之中當街跪下,祈求持槍警察「不要繼續屠殺無辜的孩子與示威同胞」。

Ann Rose Nu Tawng修女下跪的畫面,被《路透社》,《法新社》的現場記者所拍下,照片中,白袍修女支身擋住武裝部隊。

「要殺就殺我好了,求求你們,不要再傷害無辜的孩子們。」

Ann Rose Nu Tawng 下跪的畫面,也隨即被《路透社》,《法新社》的現場記者所拍下,照片中,白袍修女支身擋住武裝部隊、掩護一群少年示威者逃離追捕,並讓幾名慚愧警察雙手合十一同跪下的畫面,也自此撼動國際。

修女表示,自2月1日政變以後,她主持的密支那醫療所內,不斷送來中彈、爆頭、斷手斷腳的示威受傷者,他們許多人都只是10來歲的孩子,「但眾人卻在街頭外面、我的診所裡內...血流成河。」

一開始,現場的鎮壓指揮官還誠懇和藹地請修女離開,並當場保證:「我們只是要『和平清場』而已。」沒想到雙方話都還沒講完,街上的警察就開始砲彈齊發,在催淚瓦斯的掩護下,「當著修女面前沿街掃射。」

幾分鐘內,密支那街頭瞬間墜入了地獄。根據民間通報,當日街上至少有2人遭到警察射殺身亡,「我試著要把傷者扛進醫療所...但眼睛卻被催淚彈打得張不開。」修女難過表示:「願上帝憐憫我們。」

圖/歐新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Exclusive: 'Shoot till they are dead' - Some Myanmar police say fled to India after refusing orders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10249
血流成河的街頭屠殺:緬甸開火鎮壓38死,國際社會怎救?
2021/03/04 15:31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血流成河的街頭屠殺:緬甸開火鎮壓38死,國際社會怎救? 

2021/03/04 轉角24小時

截至3月4日上午10點為止,緬甸軍事政變期間已至少確認有50平民遭軍隊射殺;包括翁山蘇姬在內,被捕入罪的各類政治犯也高達了1,498人。 圖/路透社

【2021. 3. 4 緬甸 】

血流成河的街頭屠殺:緬甸開火鎮壓38死,國際社會怎救?

「3月3日天氣晴,緬甸軍政府在各大城市開火鎮壓,實彈殺死至少38名示威者,這是政變以來最血腥的一天...」緬甸政變的混亂情勢,目前已進入遍地血腥的暴力失控,儘管包括東協鄰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都呼籲緬甸軍方應盡早釋放翁山蘇姬、和平開展全國和解對話,但遭遇全國人民示威與不合作用運動的軍方,卻決心加重血腥鎮壓——其一方面透過官媒對外放話「正在釋放政治犯」;但以全國第一大城仰光為首的鎮壓軍警,卻在3月3日擴大發動「實彈鎮壓」,持槍部隊不僅實彈掃射和平示威者,更是直接瞄準頭部要害「爆頭狙殺」,短短數小時間已知至少38人身死,數百人更因此重傷、或被軍隊逮捕而下落不明。

根據緬甸媒體與聯合國緬甸問題特使的說法與證詞:截至3月4日上午10點為止,緬甸軍事政變期間已至少確認有50平民遭軍隊射殺;包括翁山蘇姬在內,被捕入罪的各類政治犯也高達了1,498人。但面對國際壓力與人民怒火的高速升溫,緬甸軍政府反而更加強硬,除了威脅將擴大鎮壓強度外,更對聯合國與西方世界嗆聲,強調緬甸早已習慣了過往數十年的國際孤立,

「就算被國際封鎖、聯合制裁,頑強的緬甸軍人也一樣永遠能撐得下去!」

面對國際壓力與人民怒火的高速升溫,緬甸軍政府反而更加強硬。圖為仰光的抗爭現場。 圖/路透社

圖為仰光的抗爭現場。 圖/法新社

緬甸的武力鎮壓狀況,自2月20日的曼德勒開槍鎮壓事件後,一天比一天更加血腥放肆。雖然緬甸軍政府與高階將領都公開擔保「會盡可能避免使用致命武力」,但城市示威前線的軍警部隊,卻反而陸續接到了「殺無赦」的荒謬指示——原本的催淚瓦斯、水砲車與橡膠子彈,開始被各種真槍實彈的射擊給取代,以舊首都仰光為首的示威人潮前線,更多次出現「無差別掃射」的殺戮瘋狂。

軍方的鎮壓意志,在3月3日開始似乎進入了「動員狀態」,除了幾支陸軍輕步兵師陸續控制了大城地區,仰光北郊的北奧卡拉帕區(North Okkalapa),周三上午也出現了緬甸空軍的殲7戰鬥機(中國製的出口機種),在仰光低空來回盤旋,不知是故意製造音爆恫嚇地上的示威者,還是如同謠傳一般在城區投下了「不明爆裂物」。

北奧卡拉帕區的戰機出現,似乎不像「正常演訓」。因為在此之後,包括曼德勒、奈比多、仰光,也都在白晝的示威集結期間,出現了同樣的「空軍戰機低空飛掠城中心」的反覆狀況。因此相關舉動,也被認為是緬甸軍方的「鎮壓預告」,試圖以重裝備兵器震懾手無寸鐵、卻持續以不合作運動擴大集結的反政變示威者。

圖/歐新社

空中的武力恫嚇外,街頭上的殺戮也明顯增加。像是在仰光,軍警部隊3日就「擴大殺人」行動,除了全城各區實彈鎮壓外,

「軍隊的直接在街上實彈掃射...見人上街就直接開槍!」

根據目擊者與緬甸記者的說法,緬甸軍警的射擊指示明顯具有「殺無赦」的意圖,因為不斷在街上倒下的死者們,死因多是頭部、或胸腹部等要害中彈;就算是身著亮色示警反光服的「中立醫療急救隊」,在搶救死傷者的過程中,更同樣遭到部隊開火射擊,瘋狂的壯況單純只為了殺戮,完全沒有任何驅散示警、或遵照開槍規範的意圖。

「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街頭的實況...軍隊根本到處濫射,示威街頭上到處都躺滿了死人。」幾名示威者向《衛報》激動地表示,

「但就算軍隊要屠殺鎮壓,明天、後天我都還是會站上抗爭前線——如果我會被軍隊射殺,那就死吧!我再也受不了這種暴政了。」

19歲的Ma Kyal Sin,身穿「Everything Will Be Ok」字樣的衣服,在3月3日的抗爭行動時不幸中彈喪生。 圖/法新社

根據各方的統計與確認,3月3日的軍隊大鎮壓,已知在短短幾小時內殺死至少38名平民,其中多人還是不滿15歲的兒童、青少年。但由於緬甸軍方隊於網路通訊的監控阻斷,無差別開火與軍隊槍殺行為又不只發生在仰光,而呈現「遍地開殺」的跨城市恐怖狀態,因此切確的鎮壓規模有多大?死傷人數是不是真的只有目前掌握的38人?通訊統計的困難也影響了「慘案真相」的傳播與聲量。

「緬甸軍隊在3日晚間突襲了仰光的殯儀館與殯葬志願者總部,他們暴力破壞了現場的文件與電腦設備,並強行逮捕了免費幫死去示威者安排後事的志願義工們。」

曾因揭發緬甸軍隊對羅興亞人的「屠村暴行」並因此造到報復冤罪,但卻因此得到全球記者聲援與普立茲獎肯定的《路透社》緬甸記者瓦隆(Wa Lone),4日清晨也確認了相關通報。

由於喪禮安排與殯葬處,是確認鎮壓屠殺死亡人數與殺戮消息的關鍵單位,因此在各國的暴力鎮壓事件中,鎮壓部隊都會刻意騷擾或封鎖殯葬資訊——這一方面可以控制「官方統計的死者數目」;二方面也能透過對於死難者遺體的控制,要脅遺族確認「死因無可疑」、或阻止喪禮的後事舉辦,成為號召人民怒氣的新一波抗爭場域。

緬甸19歲的抗爭者Ma Kyal Sin,後因遭到軍警槍擊而不幸身亡,引爆緬甸輿論的極大憤怒。圖為Ma Kyal Sin的喪禮。 圖/美聯社

正當緬甸陷入血腥鎮壓的同時,東協(ASEAN)的各國外長們與聯合國,也各自針對「緬甸政治動亂」舉行了緊急會議。

在東協的交鋒會場上,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為首的大聲量代表,極為嚴肅地反對緬甸軍方「使用致命武力」,並強調東協各國目前並沒有承認「政變臨時軍政府」的合法性,並呼籲緬甸軍方應該配合東協-聯合國的特使調停計畫,

「...先釋放翁山蘇姬與溫敏...等被捕的政治領袖,之後再以此為前提,以聯合國特使為斡旋橋樑、展開全國性的和解對話來解決這一系列的選舉與政治爭議。」

然而相關想法卻持續處於「會而不議,議而不決」的空轉狀態,東協各國外長只是持續的抒發己見,雖然議場上只有寮國外長公開認可「軍政府的合法代表地位」,但其他國家並沒有針對聲援示威者、推動和解或制裁,達成任何具體可執行的政治共識。

圖/法新社

與此同時,聯合國的緬甸問題特使薛蘭納.伯琪納(Christine Schraner Burgener)也在整合前線證據後,證實3月3日確實至少38名示威者被軍隊殺死。

薛蘭納.伯琪納表示,自己日前已代表聯合國向緬甸軍方的副參謀總長——梭溫副大將(Soe Win)——接觸對話,強調聯合國完全不能接受緬甸軍警的「暴力鎮壓」,警告緬甸軍方若不收手、盡快釋放翁山蘇姬,國際社會就將對緬甸軍政府發動更為嚴苛的孤立與制裁。

「但梭溫將軍卻不以為然地回應:『緬甸早就被制裁成習慣了,這些年我們還不是照樣挺過來...就算少幾個國際朋友也無所謂,緬甸只要有幾個『好夥伴』支持就夠了。」

梭溫口中的「少數好朋友」,指的是目前仍持續消極拖延安理會緬甸討論議程的中國與俄羅斯;但同樣對緬甸軍政府暗中示好的關鍵要角,更包括了印度(與緬軍長期交好,視之為制衡中國南進的戰略舞台)與泰國(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與泰國軍方交好,且同樣軍人專制)。

圖/法新社

緬甸媒體《伊洛瓦底報》表示,目前除了美國強力表達制裁態度外,中國、東協與亞洲其他國家都對緬甸問題抱持著「觀望態度」——當中,相對較有反應行動者,主要是新加坡與日本,兩國目前都正透過外交管道,試圖說服緬甸軍方讓步、以避免與歐美各國「正面攤牌」。

雖然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接受《BBC》的訪問時,強調新加坡與緬甸的貿易額「不大」,「就算經濟制裁恐怕也無足輕重。」但事實上,新加坡是緬甸經濟的第一大投資國,軍政府與各公家機關也都以「新加坡的國際帳戶」作為封鎖制裁的可能出口,因此是否能藉此籌碼擴大施壓緬甸軍人讓步?也成為新加坡斡旋於西方各國的外交說法。

類似的狀況,也同樣發生在日本——日本除了與緬甸軍隊有著歷史淵源之外,從二次大戰後兩國也持續深植「援助外交」,至今日本政府撥發的國際援助款,都還是緬甸開發投資的第一大來源。因此,對於緬甸政局高度關切,但卻又不願貿然譴責制裁的日本政府,目前也極度希望能透過與敏昂萊有私人交情的公益組織大頭「日本財團」會長笹川陽平,能從中穿針引線,讓混亂的政治暴力事件能有和平下台階。

目前,聯合國安理會已在英國常任理事國的要求下,預計於周五召開「緬甸緊急會議」——但根據目前的中國與俄羅斯風向,安理會是否能通過具體決議來應對緬甸政變問題?除了原地踏步的預期之外,外界判斷都很是悲觀。

圖/法新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09456
緬甸政變後首度露面 翁山蘇姬應訊又多一項指控
2021/03/01 21:18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緬甸政變後首度露面 翁山蘇姬應訊又多一項指控

2021-03-01 16:07 緬甸
緬甸民選政府實質領袖翁山蘇姬(中)。 美聯社資料照

緬甸民選政府實質領袖翁山蘇姬2月1日在軍政府發動的政變中被拘捕後未再露面,今天才終於在法院視訊庭訊中現身,看起來健康狀態良好。但律師說,她在庭上又多一條指控罪名。

代表翁山蘇姬的律師敏敏索(Min Min Soe)告訴路透社,翁山蘇姬在視訊庭訊中要求與法律團隊會面;至於新增的指控,是依據緬甸殖民時代的刑法中一項禁止公布可能「引發恐懼或驚慌」、擾亂「大眾安寧」資訊的條文。

敏敏索還說,翁山蘇姬看上去健康狀態良好,可能瘦了一點。下一場庭訊日期定在3月15日。

緬甸軍政府先前已給翁山蘇姬安上兩項罪名,分別是在疫情期間舉辦造勢集會和違法進口無線對講機,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兩項指控無足輕重。

法新社報導,緬甸軍政府的維安部隊昨天在4個城市朝無武裝的示威者開火;聯合國表示,有確切資訊顯示,至少18人死亡。

監督團體「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ssistance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估計,自政變以來,已有約30人死於鎮壓。

緬甸軍方2月1日發動政變,逮捕75歲的翁山蘇姬和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許多高層,並宣稱去年11月大選存在舞弊,當時全民盟大獲全勝。軍方奪權引發數以十萬計民眾走上街頭,緬甸局勢自此陷入動盪,並終結了僅肇生10年的緬甸民主政治。

據報導,翁山蘇姬被關在首都奈比多,這座城市是軍方過去在獨裁統治期間所建,位置相對偏遠。

翁山蘇姬的律師金蒙紹(Khin Maung Zaw)告訴法新社,他在今天排定的庭訊前,仍無法與翁山蘇姬講上話。今天的庭訊主要是準備庭。

金蒙紹表示,希望法院能正式核准他作為翁山蘇姬辯護律師的身分,「若不立即讓她有辯護律師…會對她十分不公」。

金蒙紹是老練的人權律師。他說,準備庭的重點放在審理程序安排,並訂出審理相關期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09058
緬甸血腥鎮壓 至少18死 仰光、瓦城如戰場
2021/03/01 21:13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緬甸血腥鎮壓 至少18死 仰光、瓦城如戰場

2021-03-01 00:43 緬甸
緬甸最大城仰光的反政變示威者二月廿八日隔著路障和鎮暴警察對峙。(路透)

緬甸軍警二月廿八日血腥鎮壓國內各地的反政變集會,路透報導,鎮壓造成至少十八名抗議者死亡,卅多人受傷,是緬甸爆發反政變示威數周以來,最多抗議者死亡的一天。最大城仰光和第二大城瓦城情況非常慘烈,被形容「跟戰場一樣」。

推特和臉書上的照片和影片顯示,仰光軍警一早就開槍及投擲催淚瓦斯對付示威者,市中心一片混亂。

緬甸自由記者姆拉覺都在推特上說,軍警隨機對住宅發射子彈,到處是催淚瓦斯,許多民眾躲進最近的房子內,局面只能說是「戰場」。媒體畫面顯示,幾名示威者受傷後被其他示威者拖走,在人行道上留下血跡。

一名示威者在鎮壓行動中受傷。(歐新社)

瓦城的狀況也持續惡化,緬甸人馬利納說,市中心「跟戰區一樣」,軍警一早用路障圍住道路,然後無差別逮捕路障範圍內的民眾,甚至對民眾開火,因此抗議人士不再以大隊遊行的方式前進,改以十多人小團體分散各處。

不過,仰光仍有數以百計抗議者拒絕離開街頭,許多人設下路障,也有人高呼口號並高唱抗議歌曲。示威者年溫盛說:「如果他們攻擊我們,我們會保護自己。我們絕不屈服在軍方腳下。」

仰光警方發射震撼彈、催淚瓦斯和對空鳴槍都無法驅散群眾之後向民眾開火。

要求匿名的醫師說,一名男子胸部中彈,送醫後不治。警方發射震撼彈驅趕一群抗議教師時,一名婦女死亡,她的女兒和同事說,她疑似死於心臟病發。

仰光一名示威者拿滅火器朝鎮暴警察噴。(路透)

在南部土瓦市,警方朝集會群眾進逼時開火,造成三人死亡,至少廿人受傷。一名救護人員告訴法新社,三名死者「遭實彈擊斃」,傷者則是被橡膠子彈擊中。

獨立媒體「今日緬甸」報導說,瓦城至少有兩名示威者死亡。

緬甸反政變示威爆發以來,至少有廿一名示威者死亡。軍方則表示一名員警遇害。

警方在仰光一所醫學院外投擲震撼彈,穿白袍的醫師和學生因而四散奔逃。白衣醫護聯盟組織說,有五十多名醫務人員被捕。

國營緬甸廣播電視台報導,廿七日警方展開全國鎮壓行動當天,總共逮捕了四百七十多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09057
緬甸軍方新一波拘捕行動 翁山蘇姬親信被捕
2021/02/12 12:28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緬甸軍方新一波拘捕行動 翁山蘇姬親信被捕

2021-02-11 12:42 緬甸
緬甸軍頭敏昂萊。路透

緬甸軍方上週發動政變,拘捕並軟禁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翁山蘇姬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今天在臉書表示,她的親信之一覺丁瑞也在新一波拘捕行動中連夜被捕。

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從軍方1日發動政變後遭拘押至今。「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League for Democracy)資訊委員會成員齊托(KyiToe)表示,覺丁瑞(Kyaw Tint Swe)和另外4人已遭人從住家帶走;覺丁瑞曾為翁山蘇姬領導下的國家顧問辦公室部長。

緬甸當局並未立即回應置評要求,路透社目前也無法獨立證實覺丁瑞等人遭拘捕一事。軍方發動政變以來,已有多人遭到拘押。

美國總統拜登昨天首度公開對緬甸軍事政變發表談話,他除了再度呼籲緬甸軍方立即釋放實質領袖翁山蘇姬等人外,也宣布將簽署行政命令,凍結緬甸政府在美資產。

拜登曾於1日發表書面聲明,呼籲緬甸軍方立即放棄所奪取的權力,並釋放已逮捕的活躍人士與官員,美國也將對破壞緬甸民主過渡者問責,並檢視已經取消的制裁。但緬甸軍方並未因此妥協,翁山蘇姬依然下落不明,緬甸街頭抗議活動也逐漸升高。

緬甸軍方昨天加大政變後的掌權力道,加強對遭罷黜文人領導階層的恫嚇,並對邁入第5天的全國示威祭出實彈等嚴厲鎮壓手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07014
翁山蘇姬的垮台?緬甸政變「軍政府2.0」重返下一步
2021/02/09 08:26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翁山蘇姬的垮台?緬甸政變「軍政府2.0」重返下一步

2021/02/08 The Glocal

從目前所得的資訊中,可以如何理解軍政府在奪權以後的執政計劃?圖為緬甸2月1日政變當天,一名在首都國會大樓路口周邊拍攝有氧體操影片的體育老師 Khing Hnin Wai ,剛好記錄下軍隊開往國會大樓的場景。

文/馮嘉誠(The Glocal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東盟研究主任)

2月1日清晨,緬甸國防軍發動「政變」,把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總統溫敏(Win Myint)、以及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全民盟)的重要成員與國會議員拘禁(註:根據緬甸軍隊的說法,有關行動符合緬甸憲法規條,故此並非「政變」),直佈國家進入長達一年的緊急狀態,由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大將掌管國家行政、立法、司法權。民選政府不消幾小時被軍隊徹底取締,軍方從過去十年隱居幕後,一下子全面進場。外界擔心緬甸將會重新返回改革前的原點,就像《經濟學人》設定的標題「緬甸政變把時間撥回十年前」(Myanmar’s coup turns the clock back a decade)一樣:全民盟被打回原形變成在野黨,軍隊重拾1988年政變後的主導地位,言論、示威集結、資訊自由一律遭到政權打壓。

縱使「回到過去」的論述相對簡單歸納緬甸政局的狀況,但緬甸歷經十年的政治、社會、文化變化,卻不應被輕易抹去。當下東南亞處身於中美競賽的格局下,客觀氣候與上屆軍政府「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SPDC,和發委)面對的條件亦截然不同。本文將會分析緬甸內部政治的轉變,再集中討論國際環境會如何左右新政府「國家領導委員會」(SAC,國領委)的政權。

緬甸政變之後進入緊急狀態,但不久之後的周末隨即出現大批民眾上街示威遊行,圖為2月7日仰光的抗爭人潮,集結人數多達10萬人,是從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的番紅花革命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圖/歐新社

緬甸按照軍方譜寫的《2008憲法》,渡過了十年的「紀律民主」(disciplined democracy)實驗。但這種「紀律民主」的體制終究還是脆弱的,尤其當主流(緬族)民意敵視軍隊過去濫權是領袖歷史,對民選政府的領袖翁山蘇姬(注意,是領袖,不是政黨)奉若神明。

國防軍一直擔心釋放權力只會給予全民盟一個藉口「秋後算帳」,清算所有國防軍骨幹,又或者透過國會過半數絕對多數議席,覆核及檢討有利國防軍的現行法案。當全民盟屢次重申其修憲決心,挾著其龐大的民意認授向軍隊施壓,自然被國防軍視為「逼宮」之舉,整裝待發另起爐灶。

緬甸文武體制一日不變,民選政府一日無法取信於國防軍,《2008憲法》設計的政治框架,這種矛盾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重新上演。任何人擔任民選政府領袖也好,國防軍總司令也好,只要這種互信基礎破裂,文、武之間的衝突都必然是常態。不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緬甸如今這個軍政府呢?我們從目前所得的資訊中,可以如何理解軍政府在奪權以後的執政計劃?

緬甸文武體制一日不變,民選政府一日無法取信於國防軍,《2008憲法》設計的政治框架,這種矛盾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重新上演。圖為緬甸政變後,2月4日在泰國曼谷的緬甸人和泰國聲援者發起示威,抗議敏昂萊的軍政府獨裁重返。 圖/法新社

▌無意改革的「軍方資本主義」

在上屆軍政府和發委管治期間,緬甸雖然逐步解除國有經濟的「緬甸社會主義道路」模式,推動私有化及市場化,但當中得益者中絕大多數都是與軍方有緊密關係的「愛國商人」,如涉足酒店、航空、建築、伐木業於一身的圖集團(Htoo Group)主席岱扎(Tay Za)、大緬甸集團(Max Myanmar)主席卓卓(Zaw Zaw)等人,都是國家推動這種「軍方資本主義」的受益人之一。

敏昂萊的前任、緬甸軍方前總司令丹瑞(Than Shwe)領導和發委期間,扶植了軍營巨企「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前稱「緬甸聯合經濟控股有限公司」,MEHL)及「緬甸經濟公司」(MEC),其子公司業務橫跨開採翡翠、紅寶石、藍寶石、天然氣等國家天然資源,至到酒店、銀行等服務行業,並透過與海外資金進行聯營,為軍隊高層帶來巨大私人受益。

事實上,即使2010年後軍隊把部份權力轉移至文人政府手上,上述的軍商聯繫卻不曾中斷。2011年,軍政府前總理、丹瑞親信登盛(Thein Sein)以改革派的姿態打擊貪腐,透過制訂法規,強制所有企業——包括MEHL與MEC在——繳交稅款,增加企業透明度等做法,稍為緩和軍政府年代的作風。此外,登盛廢除多項貿易限制措施,加強中小企在經濟發展的位置,有趣的是,曾經批評「軍方資本主義」造成經濟社會不公的翁山蘇姬,在2016年執政以後,同樣沿用著登盛的「新自由主義」市場改革,設立經濟特區、加強外資迎商環境。

圖為1996年5月,丹瑞參觀緬甸首次舉辦的產業博覽會。丹瑞領導期間,扶植了軍營巨企「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及「緬甸經濟公司」,為軍隊高層帶來龐大私人受益。 圖/美聯社

本來以軍政府姿態回朝的敏昂萊,似乎有很大誘因重新推動「軍方資本主義」,把部份資產重新交由軍隊「托管」,確保軍隊及個人經濟收益。然而,國領委的成員名單中,有不少經濟官員都來自登盛與翁山蘇姬政府,包括規劃、財政及工業部長雲盛(Win Shein)、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部長昂乃烏(Aung Naing Oo)、緬甸央行行長單英(Than Nyein)。前年退出全民盟、另組人民先鋒黨(PPP)的女商人岱岱凱(Thet Thet Khine),在上屆國會中擔任銀行及財政發展委員會成員,同樣獲邀出任新政府的社會福利部長。這一切部署都明確發出一個訊號:經濟活動一切如常。

日前新任外長(亦是前外長)溫那貌倫(Wunna Maung Lwin)和國際合作部部長哥哥萊(Ko Ko Hlaing)與外國領事官員會談時,強調國家會在疫情肆虐下,優先處理國家農業發展。有趣的是,推動農業改革本來是翁山蘇姬2015年參選的政綱之一,但一直未有蹤影。

緬甸公民社會團體「為緬甸爭取公義」(Justice for Myanmar)抨擊敏昂萊過去分別介入軍方生意,其子女亦受惠於父親的權貴脈絡時常換取經濟特權。即使如此,但新政府似乎無意推倒過去十年經濟改革的方針,「新自由主義」政策路線仍會是經濟政策的主導方向。

曾經批評「軍方資本主義」造成經濟社會不公的翁山蘇姬,在2016年執政以後,同樣沿用著登盛的「新自由主義」市場改革,設立經濟特區、加強外資迎商環境。圖為2016年3月翁山蘇姬出席登盛與碇喬(Htin Kyaw)的總統交接儀式,身後是笑開懷的軍方高層。 圖/路透社

▌敏昂萊夠穩嗎?緬甸的軍隊派閥

緬甸國防軍前總司令丹瑞在1992年接掌和發委(當時稱「國家恢復法律與秩序委員會」,SLORC)後,翌年召開全國會議,商討安排政變後的憲法安排,直至1996年因為多次與全民盟鬧翻而宣佈暫停,到2004年才重新推動。根據緬甸前資訊部長耶塔(Ye Htut)在《緬甸的政治轉型與失落的機會(2010-2016)》一書記載,丹瑞早在1992年已希望尋求一個方法改造政治秩序,能夠實踐多黨民主制度的同時,卻必須賦予軍隊一個重要持份者的角色定位。

不過,丹瑞當時首要任務並非忙於締造緬甸政局的新秩序,而是重整軍隊及軍政府內部的人事安排。丹瑞能夠登上和發委的主席寶座,全因他成功聯同其他軍隊骨幹成員第一秘書長欽紐(Khin Nyunt)與第二秘書長丁吳(Tin Oo),向退居幕後的元老級人物、前強人領袖尼溫(Ne Win)施壓,要當時和發委主席蘇貌(Saw Maung)承擔1990年國會選舉的敗選責任。此後,丹瑞以貪腐之名,把多名軍階接近的軍隊將領拘捕,提拔親信,鞏固勢力地盤。

2004年,丹瑞以同樣罪名,把籌備「緬甸七點民主路線圖——一個「恢復」緬甸民主的承諾——的總理、代表軍隊情報派系的欽紐除去官職。同年,丹瑞才決定重新召開全國會議,繼續商議新憲法的籌備工作。

2007年緬甸爆發大規模反軍政府的「番紅花革命」抗爭,軍政府從26日開始進行武力鎮壓,圖為2007年9月27日仰光街頭的緬甸軍和受傷倒地的平民。 圖/路透社

緬甸軍方下令鎮壓抗爭運動,仰光街頭處處有軍隊巡邏。圖為2007年9月29日得仰光緬甸軍。 圖/歐新社

敏昂萊目前所面對的狀況,與丹瑞年代似乎有所分別。儘管國防軍的政治派閥相當不透明,但敏昂萊擔任軍隊總司令至今,軍隊內部並沒有明顯的權鬥狀況。隨著全民盟在2016年正式接掌政權以後,丹瑞在軍隊的影響力更是徹底消失。敏昂萊在去年更嘗試提拔較年青的軍隊官員,希望能夠在軍隊任期之內扶植接班人,延續其影響力。從此推算,目前敏昂萊的地位理應相對鞏固。

不過,這個狀況有時間限制:根據2014年修改的《防衛服務法》規定,敏昂萊必須在今年2021年滿65歲內卸去軍隊總司令的職務。這是一個新設條件,此前並沒套用於任何一位總司令身上。換句話說,若果在不修改《防衛服務法》的情況下,敏昂萊改革政治制度(或選舉制度)的時間相當緊逼。然而,假若敏昂萊無限期延長其總司令的任期,只怕會促成軍隊內部矛盾,為自己在軍隊的地位造成不穩。

目前敏昂萊的地位相對鞏固,但如果敏昂萊無限期延長其總司令任期,只怕會促成軍隊內部矛盾,導致自己在軍隊的地位不穩。 圖/美聯社

▌中美的緬甸角力:制裁有用嗎?

2021政變發生後,美國總統拜登向緬甸國防軍喊話,要求後者盡快釋放翁山蘇姬,讓緬甸回後民主制度,否則將會有所行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透露,有關制裁行動可能以「名單制裁」方式實行,除了打擊個別人士以外,或許會包括與軍方有關連的企業(主要是MEHL和MEC或旗下公司)。不過,這樣的制裁很大程度上只會是象徵式,多於實際效用。軍隊進行政變後,立即組成管治團隊以示「一切如常」,制裁對軍隊內部團結短時間影響有限。

首先,美國在2019年已經把敏昂萊、現任國領委副主席梭溫(Soe Win)、丹武(Than Oo)、昂昂(Aung Aung)四名軍隊將領列入「全球馬格尼斯基人權問責法」的制裁名單之中,凍結他們在美國的所有資產,亦禁止美國公民與他們進行任何交易。雖然制裁目前依然有效,但是他們本人在美國的資產數目不多,美國即使再向這批官員加強制裁,似乎作用不大。即使MEHL 和MEC也被列進制裁名單,但當中在美國註冊的企業只有兩所,其餘大部份公司都在緬甸、香港、中國、日本、韓國註冊。即使日本啤酒巨企麒麟成為首間退出MEHL合作的外資公司,但其他企業暫時未有作出類似表態;除非美國有意把其他關連企業也列入制裁的適用範圍中,否則制裁只能發揮象徵式意義。

另外,隨著緬甸加強與東南亞及亞太地區的整合提升,美國和歐洲的制裁似乎成效甚微。中國、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過去幾年積極拓展在緬甸的基建合作工程,包括:中國主導的「中國緬甸經濟走廊」(CMEC)、日本資助的「迪拉瓦經濟特區」、韓國與緬甸合作的工業園區計劃、泰國Amata公司負責的仰光智能城市計劃、新加坡—緬甸工業園區等。再加上去年與中、日、韓、澳、紐通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計劃」(RCEP),讓歐美國家的制裁力度大幅減弱。

連接中國雲南和緬甸木姐的鐵路,為中國緬甸經濟走廊合做的重要開發項目之一,雙方藉此希望加深經濟交流,而緬甸也期望透過中緬經濟走廊的落實,改善邊境困問題。 圖/中緬國際鐵路通道

日本資助的「迪拉瓦經濟特區」為緬甸第一個經濟特區,面積約2,500公頃,由日本多家企業組成「緬日迪拉瓦開發公司」(MJTD)負責,總投資金額超過32億美元。 圖/MJTD

根據過去十年的往例,即使是美國的盟友,多半也都不太願意配合歐美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懲罰行動,擔心這樣反而會逼使東協國家變得像柬埔寨一樣,向北京投懷送抱。2017年歐美國家高調批評緬甸處理羅興亞問題後,考慮重新推動制裁,卻反而刺激翁山蘇姬對中國、日本、韓國的投資更開放,抵銷歐美國家減少對緬投資做成的影響。

當中美在東南亞全面競逐影響力的現實下,經濟制裁只會削弱美國在東協地區的競爭力。2014年,美國為回應泰國軍事政變,決定暫停對泰國部份軍事援助,取消軍事交流,並減少參加聯合軍演的參與人員,以示「關係降級」。然而,有關「制裁」卻刺激泰國加強尋求替代,反而促進中國與泰國的軍事合作,並成為首個購買中國潛艇的東南亞國家。相反的,即使美國和泰國的同盟關係仍然生效,但兩者貌合神離的狀況令人尷尬,加上政變導致關係疏遠,反而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打折扣。

白宮新上任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2016年出版的《The Pivot》一書中,已經勾勒出美國該如何回應東南亞地區的人權問題:他認為「接觸」——而非「杯葛」——才能夠有效推動個別國家的民主進程,而制裁政策應該具針對性,確保普通市民不會受到影響。強硬的制裁方式可能足以彰顯美國對宣揚民主的決心,但其效果若果直接干預平民生活,卻只會促成反彈。緬甸軍方善於煽動民族主義及排外情緒而言,坎貝爾這點建議尤關重要。面對中國日益加強的影響力,美國的戰略考慮,可見國際社會不能高估制裁對緬甸軍政府的約束力。除了透過經濟制裁,國際公民社會或許需要思考其他可能性。

圖為政變後在仰光的抗爭行動,許多人會身穿象徵翁山蘇姬與全民盟的紅色上衣、並且比出「三指手勢」(源自於《飢餓遊戲》,後來在泰國的示威學運中也開始大量使用,象徵反對強權、追求自由)。 圖/歐新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詩寫緬甸異議:撲向威權黑暗的血淚詩歌

血洗若開邦:在「武裝自衛」與「恐怖攻擊」間掙扎的羅興亞悲歌

緬甸女力:民主化後,不自由的「自主人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06619
緊張!緬甸仰光10萬人上街 警朝群眾射擊多人傷
2021/02/08 11:14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緊張!緬甸仰光10萬人上街 警朝群眾射擊多人傷

2021-02-07 22:29 緬甸
法新社報導,有人估計仰光抗議者達10萬。(路透)

數以萬計民眾7日湧上緬甸最大城仰光街頭,抗議政變並要求釋放實質領袖翁山蘇姬,BBC報導,這是2007年數千佛教僧侶示威反對軍政府的「番紅花革命」以來,緬甸規模最大的示威。法新社報導,有人估計仰光抗議者達10萬,其他十多個城鎮甚至鄉村也有示威。

法新社報導,仰光的抗議者穿著象徵翁山蘇姬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的紅色上衣,拿著紅色氣球,一邊呼喊口號「我們不要軍事獨裁,我們要民主」,一邊高舉寫著「為緬甸伸張正義」的布條。許多人比出受電影「飢餓遊戲」啟發的三指手勢,這個手勢在泰國去年民主示威期間成為抵抗的象徵。路過示威現場的汽車和巴士鳴喇叭表示鼓勵,車上乘客拿著翁山蘇姬的照片助陣。

軍政府在群眾6日開始集結時切斷網路,但沒達到目的。民眾手中的布條寫著「尊重我們投下的選票」。全民聯在去年11月國會選舉中贏得壓倒性勝利。

仰光群眾從不同地點出發,遊行到市中心「蘇雷佛塔」會合,蘇雷佛塔也是番紅花革命的會合點。警車和鎮暴警察守在仰光大學附近。

20歲大學生齊普喬說:「我徹底鄙視這場軍事政變,我不怕鎮壓。我每天都會來參加,直到媽媽蘇(翁山蘇姬)自由為止。」

18歲經濟系學生耶喬說:「我們會抗爭到底。如果我們終結軍事獨裁,下一代就能享受民主。」

緬甸首都奈比多和第二大城瓦城也出現規模較小的抗議活動。臉書直播影音顯示,緬甸警方驅散東南部城鎮米瓦迪反政變示威者時傳出槍響,穿著制服的員警手持槍枝衝向約200名示威者。可以聽到槍聲,但不清楚使用哪種彈藥。照片顯示,多名抗議者受傷,似乎是被橡膠子彈擊中。第四大城毛淡棉也傳出槍響,但無人受傷。

緬甸軍方6日下令切斷全國網路,追蹤網路狀態的組織NetBlocks通報,緬甸網路7日已局部恢復,當地時間下午兩點起,連線恢復到平常水準的五成,但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仍遭封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06505
緬甸軍事政變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軍方將控制國家1年
2021/02/01 18:59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緬甸軍事政變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軍方將控制國家1年

2021-02-01 10:46 緬甸
緬甸1日清晨發生軍事政變,軍方電視台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軍方將控制國家一年。圖為緬甸國防軍三軍總司令敏昂來。美聯社

緬甸1日清晨發生軍事政變,軍方電視台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軍方將控制國家一年。

稍早,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發言人表示,緬甸實際領導人翁山蘇姬及該黨其他高層1日清晨遭到突襲和拘留。

最近民選政府和軍方之間緊張情勢加劇,引發外界擔憂恐發生政變。去年選後,軍方指稱選舉舞弊。

【中央社/仰光1日綜合外電報導】

法新社和路透社等外媒報導,緬甸軍方透過麾下電視台宣布進入一年緊急狀態。另外,軍方今天奪下仰光市府控制權。

報導說,繼緬甸國務資政、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遭捕之後,軍方發動政變的跡象日益明顯。

法新社記者目擊5輛軍用卡車在仰光(Yangon)市府院內,且有軍方將抵達該處上班的民眾打發走。

路透社同時引述軍方麾下電視台發出的消息說,緬甸軍方宣布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7105725
未替路透2記者發聲 翁山蘇姬形象粉碎
2019/05/08 18:07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未替路透2記者發聲 翁山蘇姬形象粉碎

2019-05-08 15:21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7日電

翁山蘇姬多次否認緬甸軍方鎮壓,引發外界廣泛譴責。 美聯社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曾是新聞界堅定的擁護者以及各國媒體寵兒,但她對洛興雅人遭迫害的處境保持沉默,多次否認緬甸軍方鎮壓,引發外界廣泛譴責。

翁山蘇姬目前在緬甸國內仍深受愛戴,支持她領導爭取民主的民眾表示,她對緬甸軍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緬甸軍方在掌權將近50年後,2015年同意交出大權,展開民主改革。

然而翁山蘇姬並未批評緬甸軍方鎮壓洛興雅人一事,讓她以前的朋友和支持者相當驚訝。聯合國調查人員表示,緬甸軍方鎮壓洛興雅人不啻是種族滅絕行動。

瓦隆和喬索歐遭緬甸當局關押511天後重獲自由,這令緬甸受打壓的新聞界感到欣喜和安慰,但進一步凸顯翁山蘇姬受損的國際聲望。

國際人權團體「人權觀察」亞洲分部副主任羅伯森表示,翁山蘇姬未對瓦隆和喬索歐伸出援手,且閃避相關提問,她「對緬甸獨立媒體日益敵視的態度是一大問題」。

他指出,翁山蘇姬早在很久之前就該要求總統特赦兩位記者,但自2017年8月爆發洛興雅危機以來,她已成為「問題的一部分」,而且涉入「國家掩蓋暴行」一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964410
頁/共1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