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關媒體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寶島大劇場-見鬼的節目製作應更嚴謹
 瀏覽323|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2 中國時報 【邱坤良】

     最近幾年台灣電視頻道出現不少與靈異、鬼魂有關的談話性節目,主持人邀請演藝人員、媒體記者與江湖術士大談見鬼的經驗。有些上節目的「名嘴」為了表現他們「獨到」的經驗,讓製作單位確認沒有「請」錯人,常常不自覺地神通起來,任何事情都扯到鬼魂與靈異,玄之又玄。談鬼的節目「看一個影,生一個囝」,製作潦草,出現在戲劇節目的鬼魂情節也多屬簡單、類型化的「勸善懲惡」,耽溺在說鬼故事,聽鬼故事的階段,戲劇結構、場景安排與演員化妝造型,往往缺乏創造性,也沒有說服力。

     鬼魂與靈異現象成為民眾生活中最畏懼、悲憫、好奇的禁忌與禮儀,跟人類歷史一樣久遠。面對大自然的奧祕,人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原本就是哲學、宗教的範疇,並且成為醫學、科學研究課題,與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鬼魂是否存在,眾說紛紜,即使答案肯定,也不會那麼容易被看到,傳統社會認為人看到鬼的時機,不是八字輕、陰氣重,就是與亡魂之間有糾葛。

     不談墾殖時期的「周成過台灣」或「林投姐」時代,半世紀前的台灣農業社會,放眼望去盡是黑白世界,少有五顏六色的霓虹燈與高科技的現代場景,人跡罕至的地方提供鬼魂與靈異的想像空間,不同年齡層也有不同的經驗世界,有些瞎子摸象,卻也提供幽明兩界、前生今世,喋喋不休、永不停歇的話題。

     我童年的生活場景,最常「鬧」鬼的地方,就是老戲院的後台與小學靠近山邊老樹下的廁所,而且每年總有一、兩起小學女生被愛捉弄人的「魔神仔」牽去山上吃牛糞的傳聞。農曆七月鬼節一到,原來漆黑的夜晚為了方便「好兄弟」飄來飄去,家家戶戶吊掛燈籠或五燭光的燈泡,微弱的火光與其說有照明的效果,不如說製造了鬼魅的氛圍,感覺更像進入人鬼雜處的世界。喝完路旁「信士」敬置的「奉茶」,才想起前一位拿著相同茶碗的是人,還是鬼?為了預防來到陽世的鬼魂在接受普度科儀之後,戀棧不走,道士或演員扮演的鍾馗祭煞、出煞科儀,猶如一場聖戰,民眾也盡量遠離儀式現場,一些村落在「跳鍾馗」驅鬼時,更沿村敲鑼提醒村民緊閉門窗,避免被孤魂野鬼沖煞。

     不過,人與鬼神之間也常存在曖昧的角力,人表面上敬事鬼神,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卻毫不客氣地與鬼神進行無形的空間爭奪戰,結果證明鬼神沒有人可怕,也沒有人厲害。就算人世間還有鬼神,在科技化的聲光舞影強力播送之下,也無所遁形。神尚可安排到偏遠地段或住進高樓、公寓,鬼魂因塋域、野地流失,已「飄」得無影無蹤了。雖然如此,鬼神的觀念並未消失,喜歡講鬼故事的人也沒有減少,而且學歷普遍提高,帶有一種恐怖的浪漫,就像夏日夜晚開冷氣吹電扇、蓋棉被睡覺一般。

     從前見鬼的人,都是根據傳聞,或是朋友的朋友轉述,極少親身目睹。現代資訊發達,自稱「真的」見鬼的人增加。以往被視為禁忌的「跳鍾馗」之類的祭煞、出煞儀式,表演者愈來愈善於裝神弄鬼,營造氣氛,吸引「民俗」愛好者的興趣,媒體每天出現驅鬼保平安的節目與廣告,顯示台灣靠「鬼」吃飯的人不少。

     鬼魂與靈異的題材其實可製作恐怖、淒美的娛樂性或教育性影視節目,提供現代人想像與省思的空間,傳聞中的鬼世界,甚至能發展相關的文化產業。不過,關鍵在於節目須有人文的內涵與嚴謹的製作,包括必要的資料蒐集與研究的過程,才能提升作品內容,吸引更多觀眾。如果只是隨便扯淡,消費鬼魂與靈異世界,不但糟蹋了好題材,也對不起「阿飄」了。這方面,國外經典電影與公共頻道針對這類題材的製作態度,以及所攝製的作品,值得台灣鬼節目參考。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