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關媒體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旺報今天創刊 堅持台灣優先兩岸第一
 瀏覽2,613|回應18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1 新聞速報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新發行的平面媒體《旺報》將於今日(十一日)正式創刊,下午二點三十分並將於中時媒體集團大樓舉行創刊酒會。

    《旺報》於八月四日開始發行試刊號,這段期間《旺報》隨《工商時報》以贈閱方式提供廣大讀者「賞味」。《旺報》試刊於十日結束,並於十一日正式創刊。《旺報》以掌握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的脈動為主要訴求,標榜「台灣優先、兩岸第一」。

    《旺報》社長兼總編輯黃清龍表示,旺旺集團之所以要辦新的報紙,是因為蔡衍明在大陸事業有成返台後,希望以對台灣熱情的心,務實引導台灣民眾對大陸進行更真切的了解,盼望達到讓台灣旺起來,進而讓兩岸一起旺起來,做到真正的「世界NO.1」。

    黃清龍強調,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影響愈來愈越大,台灣民眾更需要去關心、認識大陸,才能掌握機先,共創雙贏。黃清龍表示,旺報每天將推出不同的「週報」,幫助讀者有系統地了解中國大陸,包括「財富週報、「台商週報」、「教育?職場週報」、「熱點週報」「旅遊週報」、「文化週報」等。此外,每天推出的「兩岸比一比」專版,透過兩岸各個面向的比較,探索台灣的優勢與不足之處,落實「聚焦大陸、唱旺台灣」目標。

    《旺報》每份定價為新台幣十元,十一日所發行的創刊號將以五元優惠價進行推廣。另外,《中時電子報》八月七日起已經開始轉載部分《旺報》內容,八月十日下午則為《旺報》於《中時電子報》首頁開設專屬入口,方便網友快速掌握《旺報》精采內容。

    《旺報》於十一日下午舉行創刊酒會,多位黨政高層、文教界人士與意見領袖都將出席,盛況可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5018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兩岸六十年 回首來時路系列之3-台灣 篇 功過難定 土地改革改變台灣農村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3 旺報 【黃奕瀠】

     編按1949年開啟了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的新歷史。站在這個新時代的關口,本報特別製作「兩岸六十年,回首來時路」的系列專題,回顧過去六十年在這兩塊土地上,各自發生的三十個重要歷史事件。1950年代初期,兩岸的新政權同時進行一場巨大的土地改革。雖然內容不同,但都對各自後來的社會經濟發展,甚至政治,產生重大影響。

     陳誠在1949年接任台灣省主席的職位,大力推動土地改革,發表對三七五減租的目標:「三七五減租一方面固然為自耕農解除痛苦,減輕負擔,實為保護地主、幫助地主」,另一方面,「可避免共產主義的殘酷鬥爭,且調和地主與農民間的關係,逐漸達到民生主義的目的。」因此,台灣土地改革在經濟發展的目標外,也具有政治目的。然而日後,台灣土改卻被只視為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只強調經濟面。到底土地改革政策是否算是德政?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產生哪些效果?這些年來土地與農村的問題層出不窮,也算給了個答案。

     1949年起,國民政府實施一連串土地改革,對台灣近代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改變了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例如,「三七五減租」實施後,地租減免和地價跌落,讓佃農購買土地的費用大減,也增加佃農轉為自耕農的機會。當時約有兩百萬農民因減租受惠。許多原本沒錢娶媳婦的農家也有餘錢辦喜事,因此有「三七五新娘」這個名詞流傳。除外,還有「三七五學生」、「三七五腳踏車」等稱呼,說明減租使佃農開始有能力娶親嫁女、送子女上學、購置生產設備和消費品,這些形容反應了三七五減租帶來的正面影響。

     接著,公地放領與耕者有其田也隨之實施。小說家鍾理和曾在〈菸樓〉中描述耕者有其田帶來的幫助:農人蕭連發的上一代因為沒有自己的土地,雖然辛苦工作,卻不得飽,但實施耕者有其田後,「我已承領了一甲多的田,再過幾年繳清地價,就完全是我自己了,不再愁割起來的稻子會給頭家拿走了。」可以看到當初農村佃戶支持土地改革的心聲。

     「耕者有其田」的實施扭轉了社會結構,土地改革使許多無地農民成為自耕農。根據統計,1960年代,自耕農數目增加快一倍,佃農也降了一半比例。當自耕農比例變高,佃農減少,農村的傳統社會結構發生改變。傳統的地主佃農關係轉而成為平等商務關係,有些比較富裕的土地擁有者(自耕農),也能夠擔任農村的領導職務。1953年,政府相關統計資料中已不再列「地主」一欄。

     然而,在土地改革政策中,被政府列名為「地主」者,常常只是小農。「地主這個階級是被塑造出來的」政大地政系系主任徐世榮表示,把所有土地出租者都劃為「地主」並不公平。由於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大量徵收土地,以至於台灣社會多為小農。根據日本政府做的三次土地調查,明顯發現大多數土地所有權人擁有的土地面積很少,有三分之二農戶農地都在一甲以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實施土地改革時,尚且將農戶區分為六類,來台灣卻只粗分為「地主」、「自耕農」與「佃農」三類,而「地主」則泛指土地租予他人耕種者,那些比較弱勢的土地擁有者,在當時被宣傳成「無惡不作」的富豪。

     徐世榮表示,真正的大地主多將錢投資在買農地上,靠著收取佃租獲利。土改實施後,他們轉而投資工商業,加速股權集中,如辜振甫等大地主,控制台灣水泥、工礦等大公司的多數股分,成為現在的強勢產業。而一般的小「地主」持著無用的股份,更弱勢的「共有分租」的地主或因老殘不得不租地給佃農的小地主,反而比佃農貧窮。近年,土改的批評聲浪隨著政黨輪替漸升,讓人反思打著「均權」旗號的土改,是否真的「公平正義」?

     另外,土改是以自耕農的小土地私有制取代地主的大土地私有制。為了確保「耕者有其田」的成果,國民政府嚴格執行私人耕地的限額,並多方限制雇人佃耕,固然防止土地兼併的現象重現,但隨著農民的世代接替和分家增戶,土地越割越細碎,單位農戶耕地面積越來越少,推廣機械化和實施大型水利建設都遇到阻礙,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難以出現,讓農業日漸弱勢,工業日漸入侵農村,人口也跟著外流。

     前兩年關於台南稻農的紀錄片《無米樂》引起廣泛討論,而作家吳音寧的《江湖在哪裡?》更對台灣土地與農業政策提出強烈控訴。至今日,〈農村再生條例〉在立法院與民間引起爭議,農村發展與土地權利的傷痕,恐怕60年前便畫下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8317
兩岸六十年 回首來時路系列之2-台灣篇:韓戰爆發 兩岸分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2 旺報 【黃清龍】

     韓戰乃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東西冷戰的延續﹐以當時的國際環境﹐這場戰爭似乎很難避免。但中共介入韓戰並不是計畫中的﹐毛澤東其實並不太想打韓戰﹐只因受制於主客觀環境﹐最後才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第一次在戰場上和美軍交鋒。

     韓戰爆發的前一年年底,毛澤東前往莫斯科訪問﹐簽下「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毛原希望在蘇聯的援助下渡海攻佔台灣﹐一舉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此前兩個月﹐美國剛宣布朝鮮和台灣不在其軍事保護範圍﹐毛澤東的計畫看來很有希望實現。但金日成同樣看出統一全韓的機會﹐在這一年四月說動史達林支持朝鮮半島的統一﹐搶先在6月發動韓戰﹐完全打亂了毛的盤算。

     韓戰剛爆發時,美國決策層的第一個反應,就認為這是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向自由世界宣戰,至少是對美國抵禦共產陣營擴張決心的一個試探。鑑于中國和蘇聯已經結為盟友,中情局很快就開始評估在蘇聯支配下,中國出兵朝鮮的可能性。

     到了9月,中情局評估認為,由於蘇聯不希望韓戰擴大成為全球戰爭,中國基於已和蘇聯結盟的緣故,「將不可能直接而公開地介入韓戰。」中情局做此評估的另一個依據,是認為當時中共正面臨嚴重的國內問題,包括「盜匪猖獗、廣泛的騷亂、游擊隊的抵抗、經濟停滯、農民心裡失調」等等。聯軍統帥麥克阿瑟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中國「缺乏現代戰爭必須具備的工業基礎,甚至不可能維持軍隊在國外作戰。

     美國隨即決定在朝鮮半島放手一博,並宣佈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此時金日成的閃電攻勢在徹底擊潰南韓軍隊後,又把美國大軍逼到朝鮮半島的南端。不料釜山屢攻不克,美軍反而在漢城附近的仁川登陸,不僅轉敗為勝,還越過南北韓疆界,一時戰火有迅即逼近中國國門之虞。

     在美軍成功登陸仁川後,中共透過印度屢次警告美國﹐不得越過北韓38度線﹐進入原北韓境內。在美軍越過線前的19天﹐亦即10月1日﹐毛澤東已經在政治局力排眾議﹐主張介入韓戰。為了表示無意與美國全面為敵﹐毛同時決定所派軍隊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參戰。

     中共軍隊經過內戰洗禮,已經不是昔日「小米加步槍」的面貌﹐但畢竟還相當落後﹐連它的敵人也持同樣看法。不過中共出兵後,卻利用美國的輕敵心裡﹐把美軍趕回38度線以南,讓美軍無法再回到38度線以北﹐甚至迫使美國放棄統一全韓的目標﹐坐上談判桌。中共能把世界最強大的軍隊打到必須講和﹐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這是中共介入韓戰的第一個收穫。

     其次,韓戰雖然消耗了中國巨大的國力,可是當韓戰大體結束時,中國工農主要產品的產量超過歷史上的最高點,這該如何解釋?學者陳永發認為,顯然中共自知戰爭無法避免後,就充分利用「抗美援朝」的對外性質,在國內激起反美反帝國主義的同仇敵愾心理,藉以鞏固國內政治秩序,加速國民經濟的復甦。所以中共雖然頃全國之力打韓戰,卻能在建國以後的頭三年內,讓國民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8.9%的速度增長。

     韓戰的另一層影響,是使得中蘇同盟關係更加鞏固。儘管在戰爭初期,中、蘇雙方對於如何派兵援朝曾有歧見,但毛澤東受到革命理想主義的激勵,出於對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及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決心與美國進行一番較量。結果是,有效地消除了史達林對中國的猜疑和顧慮,雙方關係得到了鞏固和發展,為後來的「一面倒向蘇聯」路線鋪了路;但也讓中國與美國關係徹底決裂,直到1979年美中建交才改變。

     另一方面,中美兩軍在朝鮮半島的交鋒,則使台灣在美國的全球戰略價值大幅提升。因此,韓戰結束後,美國為不使台灣淪入紅色中國手中,與蔣介石簽署了「共同防禦協定」,負起保衛台海安全的責任,毛澤東統一中國的夢想,終究無法在他生前實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7051
兩岸六十年 回首來時路系列之2-台灣篇:韓戰爆發 兩岸分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2 旺報 【黃清龍】

    1949年開啟了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的新歷史。站在這個新時代的關口,本報特別製作「兩岸六十年,回首來時路」的系列專題,回顧過去六十年在這兩塊土地上,各自發生的三十個重要歷史事件。1950年的韓戰確保了美國對台灣的軍事保護,讓49年以來的分立格局在冷戰架構下穩定下來。

     1950年6月25日清晨,北韓步兵及裝甲車越過邊境攻擊南韓,韓戰正式爆發。這場戰爭改變了美國的東亞戰略,讓撤退到台灣不久的蔣介石政權獲得喘息機會,也奠下了兩岸長達60年的分治局面。

     韓戰爆發前,國民政府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強調美國不介入中國內戰,不予在台灣的國民政府軍事援助,外界都認為美國已經放棄蔣介石政權。另一方面,國務院以及軍方,則評估是否在國民黨內扶植別的領導人,或者鼓勵台灣獨立運動,乃至於把台灣交給聯合國託管等方案,期使台灣不致淪入中共手中。

     這時,蔣的處境只能以「岌岌可危」形容。到了5月,舟山和海南島相繼陷落,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館發出一封公開信,敦促其僑民盡快離開台灣,島上流言四起。就在如此危疑驚駭的環境中,6月25日清晨韓戰爆發了,一場足以扭轉國府前途的戰爭,終於讓蔣給盼到。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中心研究員林孝庭曾以「渴望戰爭的人」,形容蔣介石對韓戰的態度。當天下午,蔣立刻致電韓國總統李承晚表達慰問,並令我駐聯合國代表竭力援助南韓援助案。兩天後杜魯門致函蔣介石,說明美方為因應朝鮮半島戰局,已派其海軍阻止共黨對台灣之任何攻擊,同時要求國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海空活動,信中還提到「台灣未來地位應待太平洋區域安全恢復及與日本成立合約時再予討論。」蔣當天日記寫道;「其視我一如殖民地之不若,痛辱盡極。」但考慮到美方的態度堅決,只得勉強同意。

     韓戰爆發後不久,北韓很快攻下漢城(今首爾),聯合國部隊被壓縮到南部釜山的防禦圈內,直到聯軍從仁川登陸,這才扭轉戰局。人在台灣的蔣介石,雖因美國阻擋無法派兵援韓,仍密切關注戰事的發展,尤其關切中共會否參戰,因這關係到美國是否同意他出兵援韓。到了10月中旬,聯軍繼續北進朝平壤進剿,甚至可能進軍東北,讓蔣備受鼓舞。

     10月19日,聯軍攻下北韓首都平壤。同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27日彭德懷率領的部隊攻擊美國陸軍及陸戰隊,中美兩軍正式交鋒。此後雙方歷經三次大戰,共軍分別攻下平壤和漢城,迫使聯軍撤退至38度線以南。

     此時,蔣更急切希望美國解除不讓國軍反攻大陸的政策,特別召見駐日代表團團長何世禮談對麥帥態度。11月13日約見美籍友人鮑爾溫時,蔣明告其「要制中共只有中國國軍反攻方能收效,如美國其能信余,則不須美國有一陸軍用在東亞,只要以現在用在韓國的海軍空軍協助我剿共,余敢獨立負責剿滅東亞共匪也,惜美國政府政策不敢出此耳。」

     自韓戰發生後,蔣始終無法釋懷的,是美國不讓他派兵援韓。7月下旬約見傅斯年、杭立武等人,得知美國駐台武官向其政府報告:「國軍不僅有共黨滲透,隨時可以叛變,不可信靠,而且戰鬥力薄弱,不能有兩小時之戰鬥力。此其政府拒我援韓之真因。」令蔣極為氣惱。到了12月初,杜魯門聲明對台灣中立化政策不變,仍不主張國軍援韓,蔣則認為美軍方與輿論對國軍的看法已經改觀,為了在韓牽制共軍,勢非改變政策不可。於是致電何世禮請轉告麥帥:「韓戰挫折甚念,如需中國盡力之處,無不竭誠效勞,願共成敗也。」

     過了兩天,麥帥發表聲明,同意韓國戰局以政治方法和談解決,蔣聞訊「不勝駭異」。事實上麥帥十分支持國軍反攻,但受制於華府的決策,也莫可奈何。1951年4月初,美國參議員瑟夫馬丁公開了麥帥給他的覆函,麥帥贊成馬丁關於利用國軍反攻大陸、開闢第二戰場的建議。信件曝光後,隨即引起軒然大波,杜魯門總統於4月11日下令罷免麥帥。

     麥帥的下台,並未使蔣介石放棄對反攻大陸的規畫。1951年7月,兩方四國開始停戰談判,持續了兩年多。1953年初,艾森豪就任總統,美國政策開始轉向,宣布解除台灣中立化、不再阻止國軍反攻大陸。

     美國對蔣介石反攻大陸政策的反覆立場,反映了「台灣牌」在美對中政策的消長。一直到今天,美國與兩岸間的互動關係,都未脫離這樣的架構。可以說,韓戰既解除了蔣政權與中華民國的危機,也確立了兩岸的分立格局。所謂的「兩岸現狀」,從韓戰後其實就已經存在並延續至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7044
社論-面對大陸,才能掌握世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媒體環境日益艱鉅的今天,一份全新的報紙─《旺報》創刊了。這份以「台灣優先,兩岸第一」為核心理念的報紙,也是台灣第一份聚焦報導中國大陸訊息的專業性報紙。當中國崛起已然成為無法忽視的現實,當大陸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爭搶的市場,《旺報》的誕生正代表這個嶄新的趨勢:認識中國,才能掌握世界。

     根據《旺報》委託中時民調中心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五成七的民眾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未來發展相當重要,但是,只有二成八的民眾覺得自己了解中國大陸,高達七成二的民眾坦言自己對中國大陸了解不足。即使兩岸開放交流已超過廿年,但是仍有六成二民眾從未去過大陸,四成五的民眾認為有需要提升對大陸的了解程度,特別在經濟發展方面,有五成八的民眾希望能有更多訊息,還各有二成民眾希望多了解有關大陸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訊息,質言之,民眾希望了解更多元的大陸訊息,但是,目前的台灣媒體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

     四十年隔絕,二十年開放,都還不足以彌平兩岸從政治、文化到社會的落差,當台灣依舊沉醉在經濟奇蹟、寧靜革命的時候,中國大陸以飛快的速度前進,甚至起飛。如今,中國大陸外匯存底全球第一,年底還將超越德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並可望在明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對大國,強鄰崛起,要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趁勢而起。」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很早就發出警語,當全世界都把大陸市場當成布局不可或缺的一環,自許與國際接軌速度最快的台灣,豈可無視這個已經發生的事實,自絕生路。

     台灣需要重新面對中國,再次認識大陸,《旺報》在報頭上的一段話:「大陸市場不一樣了!他既是台灣人的挑戰,也是你我共同面對機會。無論你是在大陸有投資,或對大陸未來充滿憧憬;你是懷有中華民族情感,或是對大陸抱有疑慮,都不能不認識他、關心他。」

     廿年前,台灣兩岸政策開放之際,抱持的心情是認識他、了解他、改變他。二十年後,台灣需要用更新的態度面對我們可能不願意承認的事實:中國大陸真的變了,政治上即使稱不上民主,但絕對不再是當年教科書裡的「鐵幕」;經濟上,大陸更以瞬間加速的節奏和步調,趕上西方國家的進度,即使稱不上自由市場,但卻愈來愈接近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文化上,大陸已有深厚的底子,近幾年更以海綿般的吸收與學習精神,從台灣尋找借鏡。台灣,還能自滿於過去一甲子的成就,而無知無覺嗎?

     「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是馬英九總統致贈給《旺報》的賀詞,這十個字,正是《旺報》創刊的終極主張,聚焦大陸正是為了唱旺台灣,只有了解自己的朋友與對手,在競合之中,台灣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6954
大陸篇-巨變一九四九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1 旺報 【黃清龍】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當天下午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站到天安門城樓上,正式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當毛澤東說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台下群眾個個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儘管勝利來得太快,連中共自己也料想不及。抗戰剛勝利不久,周恩來曾經預言,恐怕要20年才能推倒國民政府。到1948年中共已經轉守為攻的時候,毛澤東也還說,大概需要3年時間才能取得全部勝利。可是不到一年,中共軍隊已經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北平。

     國民黨軍隊大敗

     抗戰勝利後,美國力促國共和談,蔣三次致電毛澤東,邀其到重慶「共定大計」。毛不相信蔣的誠意,怕去了重慶被扣留(毛行前曾告訴延安幹部:此行弄不好得蹲班房!)毛也擔心蔣藉口國共合作,迫使中共交出軍隊,再伺機消滅,因此一再拖延。最後是在史達林施壓,加上美國人保證他的安全,毛澤東這才動身前往重慶。當時國民黨擁有450萬美式裝備的現代化軍隊,而中共只有100萬士兵,訓練和裝備都很差,史達林認為中共根本不是國民黨的對手,因此力主中國應在蔣介石領導下統一,由國民黨主政,共產黨參政。

     毛在重慶待了43天,這段時間,蔣的心情很複雜。從他的日記可以看出,蔣對毛的最初方針是「誠懇」、「忍耐」,亦即要竭力促成國共的合作;後來談判陷入膠著,蔣感到不耐,逐漸發展為「扣留」、「審治」的想法。過了幾天,他又改變心意,決定要對毛「授勳」並且「禮送」他回延安。毛回到延安不久,立刻發動了全面軍事攻擊。

     軍事戰略上,蔣也犯了大錯。先是誤聽美國的建議,大規模裁軍,讓共軍坐享壯大,繼之接收東北又失利,使得華北跟著失去屏障。

     這段期間,國民黨統治的政經危機進一步惡化,物價飛漲,幣制改革完全失敗,內部處於分崩離析狀況。1948年12月20日美國大使司徒雷登派秘書傅涇波,向新任行政院長孫科傳話,強調「蔣總統下野,為進行和談所必須。」一個月後,蔣介石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李希望達成「隔江分治」,但和談失敗。年底,西路共軍翻越秦嶺,攻佔成都,隨即進入滇、康兩省,取得了全面勝利。蔣則撤退到台灣。

     中國倒向蘇聯

     中共建國後,採行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影響了此後數十年的兩岸及世界局勢。這究竟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學者有不同看法。一派認為,美國原本有機會改變中國不向蘇聯一邊倒。1949年2月,國民政府遷往廣州,司徒雷登大使刻意留在南京,等候時機與中共接觸。中共中央理解到這層深意,特別指派當年司徒在燕京大學的學生黃華到南京,與傅涇波及司徒保持聯繫。

     不久,司徒雷登藉著到北平探望燕大師生的名義,試探中共對美態度,毛澤東、周恩來都表達了歡迎之意。但司徒擔心美國國會可能反對,將此事電告國務卿艾奇遜,由艾奇遜定奪。當時傅涇波曾勸司徒「先斬後奏」,以既成事實來打開僵局,但司徒不敢造次,最後美國國務院來電指示: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訪問北平。毛澤東隨後也發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表明與美國劃清界線,並在七月宣佈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歷史學者陳永發則認為,這只是司徒雷登的一廂情願。毛澤東對美國其實深懷疑忌,早在1948年底,毛就已認定如果過分注意能否被美國承認的問題,那就剛好墮入美國的算計之中。所以在1948年11月,當美國駐瀋陽總領事瓦爾德選擇繼續開館,表示願意與中共維持某種外交關係,毛澤東卻絲毫不領情,立即派兵強制封鎖使館區域,把美國領事館「擠走」。司徒雷登顯然沒有從這一事件中,看出中共對美國的猜疑和立場。

     陳永發進一步指出,當時,中共認為世界分為對立的兩個陣營,一邊是美國領導的資本主義國家,另一邊是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彼此水火不容,所有的國家,不是倒向這一邊,就是倒向那一邊。既然只有一個選擇,中共當然選擇一邊倒向蘇聯。毛澤東所以沒有更早宣佈一邊倒政策,是因為害怕美國惱羞成怒,公開武裝干涉中國內戰。等到共軍渡江,攻佔南京,確定美國不可能派大軍東來以後,他沒有顧忌,便化暗為明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5040
台灣 篇-巨變一九四九 中華民國在台開啟新頁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1 旺報 【黃清龍】

     1949年12月8日,行政院決議遷都台北。兩天後,人在成都的蔣介石得知雲南省主席盧漢致電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請其四川各將領活捉蔣匪」,決定從成都直飛台北,從此沒再踏上大陸一步,也揭開兩岸長達60年的分離序幕。

     1949年12月10日下午6時半,蔣專機抵達台北,當晚住進陽明山招待所。此地環境清幽,不同於成都的灰塞陰沈,蔣終於可以喘口氣。然而大西南戰局的噩耗不斷傳來,卻讓蔣輾轉反側,惡夢連連。12月22日是農曆冬至,夜裡蔣夢到走在新建未漆的樓梯,正努力掙扎爬上梯底時,力竭氣衰而醒。為此在日記感嘆寫道:「若此為預兆,前途艱危可知也。」

     此前蔣已就「棄陸保台」進行戰略佈局,第一個動作是加強台灣防務,鞏固國民黨的掌控。1949年1月,發佈陳誠為台灣省主席並兼任警備總司令。此外,早在下野前的1月10日,蔣即命令中央銀行將儲備金移往台灣、廈門,由蔣經國、周宏濤負責督運。這批資產依當時市值估算,約為5億美元。

     9月21日台灣防衛司令部成立,孫立人任總司令。蔣的保台佈局,至此已大致完備。然而蔣還須面對來自美國的質疑與挑戰。自南京失陷後,美國認為必須力阻台灣落入中共手中,但無法寄望於腐敗的蔣介石政權。因此,國務院開始評估在國民黨內扶植更有效的、民主的領導人的可能性。

     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予外界以美已放棄蔣政權的印象,一時之間,人心惶惶。8月12日蔣在日記寫道:「美國對華白皮書之發表,實為我國民族與革命最後最兇之一擊。」隨後,蔣做出妥協任命美方屬意的吳國楨為台灣省主席。

     至此,風雲動盪的1949年總算過去。月底蔣偕家人到日月潭渡假,面對山色滄茫的明潭景致,心有所感地在日記寫道:「在此重大失敗之中亡命台灣,猶有自由生活,殊覺自慰。」台灣的命運,自此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5035
巨變一九四九 在矛盾中摸索的新族群關係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1 旺報 【張鐵志】

     1949年1月27日,一艘巨大客輪「太平輪」從上海開往基隆。為了逃避宵禁,其夜晚並未開航行燈,而於晚上23點45分,在舟山群島海域不幸與建元輪相撞。太平輪在15分鐘後沉沒,超過900人罹難。這是1949年大遷徙中最悲慘的一幕。

     隨著國民黨政權在1945年接收台灣,以及49年底正式把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來台北,大批大陸居民,亦即所謂「外省族群」,大規模遷徙到台灣。據學者李筱峰估計,僅1946年到52年,就有兩百萬軍民湧進台灣,而當時台灣居民約為600萬人。

     對這些離鄉背井的外省族群來說,當時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塊島嶼上終老一生;也沒想到要到40年後,才有機會再回到家鄉,探望他們已然年邁的父母、兄弟姊妹、愛人。在這40年中,他們有的成為政權的上層階級,有的人成了弱勢老兵,而更多人則投身在軍公教領域,並住在上演著一齣齣「光陰的故事」的眷村。

     這群外來的流亡族群確實和更早就移民來台的所謂「本省人」,有著不少從認同到生活文化上的矛盾。而這個矛盾的重要起點,是1945年。

     之前經歷各種外來政權殖民的本省台灣人民,一開始對於國民政府的接受確實是熱烈歡迎,並充滿期待的。作家吳濁流在其經典作品《台灣連翹》中就寫說,「對這些接受人員,台灣打從心底以對待英雄的方式歡迎。」

     然而,國民政府並未以善意對待他們,1945年接收台灣後,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擁有各項大權,並壟斷社會經濟資源,彷彿只是日本殖民體制的延續。此時,新政權不但腐敗嚴重,並且拒絕本省籍人士參與政治。這成為日後二二八事件的主要原因。

     1947年二二八事件,是本省民眾起來反抗行政長官公署兩年來的腐敗威權統治,並在街上毆打大陸人。行政長官陳儀宣布戒嚴,軍事鎮壓民眾。本省籍精英組成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負責與政府溝通,發表聲明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肅清貪官污吏,爭取本省政治的改革,不是要排斥外省同胞」。3月9日,從大陸派來的21師來到台北,展開鎮壓屠殺。據不同估計,二二八事件前後造成一萬至兩萬多名民眾死亡,成為台灣歷史上的巨大悲劇。

     當1949年百萬外省民眾大遷徙到台灣時,他們面對的,不再是四年前本省民眾的熱情歡迎,而是他們不敢明言的憤慨與悲哀。新移入的國民黨政府,並沒有化解這個深層的矛盾,反而在日後統治中,惡化省籍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並採取高壓統治(不分省籍)。只有在民間的日常生活,兩個族群開始在竹籬笆內外摸索著如何互動。但無論如何,這兩大族群的複雜矛盾,成為日後台灣政治中最關鍵的軸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5026
〈兩岸六十年 回首來時路之1〉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11 旺報 【黃清龍】

     整整六十年前,中華民國政權帶著百萬大陸民眾遷移到台灣來,和居住在此地多年的閩客移民,

     以及更早的原住民,共同開啟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

     該年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兩岸關係在冷戰架構下,展開新頁。

     2009年的今天台灣第一份以關注中國大陸為主的日報正式成立,代表著兩岸互動正面臨全新的格局。

     站在這個新時代的關口,本報特別製作「兩岸六十年,回首來時路」的系列專題,

     回顧過去六十年在這兩塊土地上,各自發生的三十個重要歷史事件。

     我們相信,唯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真正展望未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5021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