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09.08.10 03:53 am
苦旱多時、渴望颱風帶來降雨紓解旱象的台灣民眾,對莫拉克先前確有寄望;但沒料到莫拉克是個包藏禍心的狠角色,讓中南部慘遭荼毒,從山區到海邊,路斷、橋毀、田流、屋淹,即將上市的農產品全毀於一旦,肆虐威力遠超過五十年前的八七水災。
莫拉克提醒我們,過去做的防颱、國土保安、治山防洪等的努力是不夠的,甚至邏輯不通;也告訴我們,「氣候異常」、「聖嬰現象」已是常態,不能視而不見。莫拉克這個絕不遜於桃芝、海棠、辛樂克等摧殘台灣的颱風,應該能提醒台灣,從國土安全、環境保護乃至於土地利用都須重新審視,否則辛勤累積的建設,可能不夠一個颱風的消耗。
怎麼防颱?台灣多年來一直有套自己的看法,或許參考美國國土保安部最近對進入颶風期的東南部、墨西哥灣等區域頒布的應變「有計畫、有準備、有訊息」三原則來檢視,台灣還有甚多努力空間。
僅從訊息正確度這一政府應施力的角度來看,莫拉克驗證了氣象局預警不夠,對「極端氣候」越來越加劇沒有感覺。以雨量為例,極端氣候現象顯示全年降雨量增多,降雨日減少,亦即單日降雨量暴增。八月八日一天莫拉克在屏東尾寮山創下一千四百毫米降雨,極可能超過兩千年暴雨頻率,成災幾乎是必然。
關於氣象預報的準確度,我們無意苛責多日無眠堅守崗位的預報人員,但預報未能發揮預警作用,確實應檢討。莫拉克的影響程度,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形容成超級颱風,但中央氣象局的預警似乎不然,至多只是「不能掉以輕心」的辭庫用語,完全未提醒莫拉克一天內風速從輕度颱風遽增到接近到強烈颱風的「爆發力」。
雨量預測也然,從六日的數百毫米一路上修,很快調整到破千;七日莫拉克暴風圈接觸到台灣,雨量再度上修;八日莫拉克在台灣游移、龜速前進,總雨量上修到兩千毫米;九日颱風中心出海多時,還上修雨量到兩千九百毫米。兩千九百這個數字對照台灣平均年雨量四千八百毫米,等於八個月的雨一次下完,這個恐怖及威脅當然該及早強調。
把莫拉克的降雨對照回台灣島一百四十公里的幅寬,從玉山頂到海平面高差達四千公尺,不管東部或西部,河川都是短促、急降、水流湍急;傾盆降雨幾乎沒有集流時間就逕流入海,碰上莫拉克的暴雨,超過兩千年暴雨頻率,宣洩不及淹水成災幾乎是可預見的。
氣象局稍早還形容莫拉克是「胖子型」颱風,表示這個颱風即便襲台,對紓解台灣旱象貢獻有限,完全未警覺這是個要命的颱風;再對照氣象學界七日甚至稱這是個「好颱風」,都顯示出對這個颱風認知不足;這是否顯示,台灣的氣象預警不能只有氣象局、氣象學界,國科會的國家防災型計畫也應該進一步投入。
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土地有限加上都市擴展,造成高密度人口集中都會區,與水爭地的結果,造成土地與資源的超限利用,不止氣候變遷,降雨型態丕變、山林水土保持不力、土地超限利用、都會市區不透水面積大幅增加、區域排水、地下水超抽等都會導致災害升高,但是這幾十年仍然未能及時調整。
從民國七十年到九十年間,政府編列了六千億元做河川及部分區域排水的整治;九十五年又有執行「水患治理特別預算」,八年共一千一百六十億元,希望可以有效進一步改善水患問題,但莫拉克顯示過去的水患整治根本的思維未必正確,以「治水」出發,而不是「與水共生」的邏輯,顯然未能奏效。
與天競爭的治水政策無法「治本」。人類只能選擇「避洪遠災」,關鍵該做的,是瞭解與天相處的道理,避洪遠災、危地不居才是避災之道。
當然,眼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朝野同心協助災區同胞重建家園。不要爭功諉過,互噴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