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9.08.11 04:37 am
如果災害程度只跟颱風預報準度有關,「氣象局沒有辦法承擔這麼大的責任」。馬英九總統點名氣象局雨量預測不準,上任才兩個月的氣象局長辛在勤昨天親上火線,沉重地說出氣象局的心聲。他除了對發生的災害表示遺憾,也拿出預報數據澄清並沒有「報不準」。
辛在勤表示,上周四發布莫拉克颱風陸上颱風警報時,對高雄、屏東這次受創嚴重的地區就預測山區雨量八百毫米,之後掌握到颱風速度可能減緩,對台灣影響時間拉長,降雨量可能增加,在上周五早上把高屏山區的雨量上修到一千一百毫米,當時高雄山區累積雨量只有二六五毫米,防災單位應該還有半天的時間應變。
他強調,一千一百毫米的雨量對防災來說應是重要的警訊,「根據過去經驗是會致災的」。
氣象局預報中心副主任林秀雯解釋,雨量預測跟颱風路徑有關。目前颱風路徑預測廿四小時的誤差範圍有一百公里,加上台灣地形複雜,風雨預測不可能一開始就報得精準,必須依據颱風路徑不斷修正,目前是每三小時發布一次最新的風雨預測。
林秀雯說,「要一開始就把雨量估這麼高有困難」,因為有不少測站的雨量都破歷史紀錄。她指出,目前掌握得較好的是雨量定性預測,像是哪邊會下大雨、豪雨;而究竟「下多少雨」這種「定量」的預測,全球的準度都不高,約在兩到三成之間,雨量值愈大,預測準度愈低。
辛在勤表示,氣象預報永遠有改進的空間,但要看「現今的科技讓我們準到什麼程度」,他認為氣象預報需要長期累積經驗,不是短時間砸錢買設備就可以立竿見影。氣象局將在一周內邀學者討論改進的方法。他也表示,風雨預報資料都會即時傳遞到最基層的防災應變單位,未來將與國家防災中心建立更緊密聯繫,讓預報資料在防災上發揮應有效用。
學者:誰敢一開始 雨量就估兩千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9.08.11 06:46 am
「誰敢一開始就把颱風的雨量估到兩千,拿科學理由說服我!」台灣大學副校長、大氣系講座教授陳泰然說,面對莫拉克颱風帶來破紀錄的雨量,由於沒有科學經驗為基礎,就算用電腦跑的數值模式,也不可能一開始就估算出兩千毫米的雨量。
氣象局在一開始就把雨量預測到八百、一千毫米,在陳泰然眼中,「已經算是很敢報了」,他認為台灣幅員小,受颱風豪雨成災的影響大,民眾對氣象預報的要求高,被罵報不準有其背景因素,「氣象局是要努力」;但國家投注在氣象相關研究的經費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
陳泰然建議,包括氣象局、農委會水保局、經濟部水利署,以及國科會底下的颱風洪水研究中心應該共同投入經費,視各單位需求委託颱洪中心研發更好、更切合需求的預報技術,包括改進數值模式、衛星影像判讀等。目前颱風預報最大的瓶頸在於海上資料不足。
定量降雨預報是廿一世紀預報的最大考驗,目前全球的準度只約百分之廿五,而從百分之廿的準度提升到現在,就花了廿年。
陳泰然解釋,定量雨量預報牽涉的因素很複雜,包括大氣內部各種尺度的氣象、季節、地形、緯度等,「就算砸一億元也不可能在一年內突飛猛進」。
面對準度只有兩成五的預報,一般人聽起來或許會覺得喪氣,但陳泰然認為,百分之廿五的準度還是比零好,需要投入研發經費持續改善。
對於CNN稱莫拉克為「超級颱風」,有人認為預測得比氣象局還準,陳泰然不以為然。他表示,CNN說的應該是「範圍超大」的颱風,「超級」只是口語上的形容,莫拉克在颱風分類上只是中度颱風。伴隨的西南氣流範圍大是雨量驚人的主因,跟颱風是中度還是「超級」無關,因為颱風分級是依據近中心最大風速,而非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