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 2012/08/01
一件善舉,若不符合受助者的需求,甚至引起衝突、質疑,還能將它視為是一件善舉嗎?社福團體一廂情願以為這樣那樣對災民最好,往往沒有考慮到災民真實的處境與感受,為善為惡之間,是很微妙的??
【文╱林敬殷】
救苦救難的慈善團體一定是菩薩?
「每當災難一來,就是天使與魔鬼的角力,八八風災時,魔鬼卻提早跑出來」,曾擔任九二一災後重建會副執行長的林盛豐,替莫拉克風災後的亂象橫生,下了這樣的註解。
誰是魔鬼,誰又是天使?在災區,始終難以辨識,它們或許有顆天使的心,卻在無形中顯現出魔鬼的模樣或姿態,令人難以捉摸。如同一件善舉,若不符合受助者的需求,甚至引起衝突、質疑,還能將它視為是一件善舉嗎?
八八風災過後,遭到滅村的小林村,和國內最大慈善團體慈濟功德會,衝突不斷上演,雙方爭執不下,連中央、地方政府都束手無策。最後,在有心人士的安排下,小林村十多位村民坐著車,千里迢迢來到後山的花蓮,和慈濟人見面。事前,他們一度擔心被外界解讀是「摸頭會」,而慈濟人也並非全然接受這樣的會面。
(圖片提供╱新新聞)
慈濟令災民七上八下
這場沒有對外聲張的會面,是災後重建的一個縮影,揭示了慈濟在擁有極高社會聲望的背後,其實也有「很人性」的一面。
住在小林村的居民,大半是來自原高雄縣五個原住民鄉,三年下來,他們對慈濟的看法,貶多於褒。在災後亟需的心靈重建過程,慈濟不停地翻攪,讓他們的情緒始終七上八下。
一位大愛園區的災民說,風災成屋後,他們剛搬進去不久的一天夜晚,因為有事起爭執,居然有慈濟人帶著鑰匙,打開他們的房門查看,令他嚇出一身冷汗,「怎麼你也有鑰匙?」慈濟人卻答非所問,說他們太吵,會影響其他居民。
熟悉慈濟在大愛園區經營手法的人士指出,為了符合當初做為災後重建的永久屋示範村,永久屋的棟距和馬路的路幅,「完全以觀光大巴可以行走迴轉的空間」,且一開始還訂定一套生活公約,要他們能夠吃素,「一大堆『不能什麼』的戒律」,連一般平地人都不見得習慣,何況是生活文化大不相同的原住民,衝突日益增加。更別說當初以人頭數為計,每位災民可分配到的坪數,令不少災民為之氣結。
而永久屋旁的園區辦公室的廁所,也被嚴格管制,沒有鑰匙,就不能進入,充分展現慈濟人嚴謹的管理哲學。
沒考慮災民的「善意」
去年,家園被摧毀的災民們,終於能以傳統祭典來祭拜祖靈,在廣場,原本應該是氣氛嚴肅的殺豬祭儀,族人臉上卻也流露出幾分「突破禁忌」的宣洩快感,更有宣示「這樣才是原住民,我們不是慈濟人」的意味。據說,部分的慈濟管理階層在事後都相當惱怒。
更有些充滿矛盾的衝突,例如莫拉克風災後的初期,社會物資大量進到災區,卻常發生「有電冰箱,卻沒有枕頭」、「需要冬衣,卻捐了夏天的衣服」之類的情形。社福團體一廂情願以為這樣那樣對災民最好,卻沒有考慮到災民真實的處境與感受,為善為惡之間,是很微妙的。
如今,大愛村內不僅有佛堂,還增建了三座教堂,或許顯示了慈濟人也從這個過程中學習到「慈悲為懷」。然而,這樣的角力何不一開始就避免呢?
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諭指著自家後院的小空地,當初紅十字會考量到災民需要更多空間,比方說放個農具之類的,因此,當時興建時就預先在後院留了一塊小空地,讓災民很窩心。反而是高雄市政府日後一再拿出施工設計圖,規定災民只能種草,不能鋪水泥,一再刁難他們。
或許是災難太多,慈善團體有做善事的社會壓力。過去兩年,風災不斷,不少莫拉克風災的災民有感於過去社會對他們的援助,連番拒絕了慈善團體的奉獻,還被慈善團體責罵,「我們為什麼不能捐錢?」反而是一些「假災民」,蜂擁而至,排隊等著領東西,所幸被眼尖的人識破。
重建要有共識 不能外包速成
「救災可以快,重建不能快。」風災過後,經常往來災區的高雄市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表示。
重建攸關災區居民未來的生計,要討論出一個妥適的方案,並非一蹴可幾,反而更應該透過不斷地溝通、討論來形成,無論是遷村、災後重建產業等,他舉日本福島核災為例,福島災民仍居住在組合屋內,並非日本重建進度慢,而是他們更在乎共識的形成。
「外包式的災難救援,應該要調整」,魯台營說,重建不是快就代表有效率,呷緊弄破碗,當社會資源進到災區後,如何有效、妥當的安排,遠比誰領到多少、永久屋多快蓋好,都還來得重要。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26期;訂閱新新聞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