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關媒體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名嘴「公審」不是正常現象
 瀏覽1,493|回應19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6.24 02:08 pm 
 
「名嘴政治學」成了顯學,但直到這次名嘴互咬事件爆發,才更凸顯問題的嚴重性。檢察總長出席魚翅宴,的確有點不對勁,但搞了半天,如果爆料名嘴自己也在席間,並且被同行指為「設局」,則名嘴介入政治派系和利益角力的程度是不是有點太超過了?

向來是名嘴爆料,今天名嘴也被人爆料,「爆人者人恆爆之」,這是何其反諷的畫面!政論節目中的名嘴,本來就是台灣畸形政治的產品。因為司法公正和國家公權力並不完全獲得人民信任,遂有「觀察家」等人現身媒體,大談內幕消息,多少曾發揮「揭弊」的功能。由於名嘴多半出身媒體或政治圈,往往具有特殊消息來源,和不為人知的人脈管道,也泰半表達出特定見解,漸漸變成某種「權威」。這幾年,電視名嘴躋身社會名流的一環,甚至往來酬酢於財團老板與政壇大老的宴席間,龐大影響力不容低估。

不過,有權力就有腐化。名嘴發言漸漸形成「公審」現象,這種公審,距離「正確事實」和「公正評論」的標竿有多遠,無人能評估;但名嘴變成某種利益或政治派系的「代言人」,卻越來越明顯。名嘴如果鎖定目標打算修理,連大法官都難逃被扣上「司法暗樁」的大帽子。這種不必提出證據就進行公審的風氣,難道是民主社會的健康現象?

這次的名嘴互咬事件曝光,至少讓他們的一向光環迷思破功了:原來名嘴不只是在相當距離之外評論政治,還直接進入「魚翅宴」,有時扮演局外的批判者,但也不無可能自己就是局內的玩家。名嘴不只是在選舉期間站台,也可能介入政治人物的權鬥糾葛。果真如此,則所謂「政治評論」其實是與「政治操作」互為表裡的。簡單地說,過去「政治介入媒體」被罵臭頭,但今天「媒體介入政治」卻堂皇為之,政媒分際的破壞有比這更嚴重的嗎?

以台灣當前政治生態而言,名嘴現象還不會消失,但如果希望稍減「名嘴公審」這種民粹作風,只能寄望閱聽人的判斷和公民社會的自覺力量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99519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名嘴產業 他們代表誰的民意?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下雜誌 2009/07/08 
 在台灣,出現一種新產業,叫做「名嘴」。他們佔據黃金時段、掌握獨家爆料,甚至有政商高層邀宴密談。名嘴大下政策、偵查指導棋,他們到底是政治家?還是表演家?  
 
【文/林倖妃】
 
大陸觀光客來台走走,每晚回旅館最愛的「餘興」節目,就是電視上的「談話性節目」。

「他們真敢講,」一位陸客興致盎然地說,甚至出現「沒有到台灣,不知文革還沒了」的順口溜。

對華人社會來說,台灣最值得「展覽」的項目之一,就是民主。而電視上的名嘴,是台灣民主最成功的「衍生性商品」。

台灣從一九九四年出現第一個談話叩應節目——《選舉大家談》,到二○○六年的紅衫軍圍城,讓人見識到政論名嘴透過電視、廣播,發揮無遠弗屆的動員力量,更發展出一個全新的職業——「名嘴」。

「名嘴逐漸變成媒體新勢力,」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說,也有政治人轉戰媒體,由於輪番漂流在不同的政論節目中,政治評論人楊憲宏稱之為「媒體浪人」。

這股媒體新勢力,到底是靠著什麼力量形成?對台灣社會又造成什麼樣影響?

觀眾造就名嘴,也摧毀名嘴

商業化操作政治立場,是台灣「名嘴產業」成長的基礎。特別是在選舉前後,立場鮮明的「各色」名嘴,在鏡頭前鼓吹、互詰的演出,通常都對選情有一定的影響。

觀眾以手中掌握的選票,讓名嘴留在言論市場,而觀眾手中的電視遙控器,更是名嘴勢力的來源,甚至造成名嘴的職業化。

《政論性談話節目的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研究發現,閱聽眾不是被動地被節目選擇,而是主動挑選自己想要看的節目,即使內容流於偏頗、衝突,仍是他們獲得資訊的方便管道,也是台灣當下重要政治話題的「小窗口」。

「不論是報紙或電視新聞,可能一下子就過了,」參與《政論性談話節目的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研究的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羅文輝指出,他自己也常看政論節目,「看政論節目,對問題會有較深入的掌握和了解,至少有某一面向上的解釋,不論是對立、衝突或攻擊。」

為了這批有特定口味的觀眾,媒體開始有系統地培養名嘴。電視台為維持收視率,吸引觀眾,政論節目開始出現固定班底。

製作單位會根據每個人發言時的收視率進行分析,做為挑選來賓的依據,沒有品牌、口才不好的人,很難出線。

TVBS電視台新聞部節目製作組製作人,負責製作《新聞不一樣》節目的張慈軒坦言,站在製作單位的立場,不會去找不了解鏡頭語言的人上節目,因為風險太大,「缺乏電視經驗的人,很難適應節奏。」

有了個人品牌、加上收視率護體,經常上節目的名嘴就掌握媒體「發言權」。

但大多數人更好奇的是,名嘴在電視上所談內幕,到底是如何獲得消息的?又是如何發揮影響力?

名嘴爆料,變成發聲工具

名嘴的消息來源,有些來自當事人或相關人,希望借重他們的媒體發言權。

新聞人出身的楊憲宏不諱言,很多企業大老闆除了看政論節目,還會邀名嘴去了解事情,或說些背景讓名嘴知道。

以民進黨政府主導下的二次金改為例,風波不斷,名嘴爆料、檢調調查,很多內情全都是金控內部的高階人員洩漏出來。即使是馬英九政府即將著手的三次金改,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金控公司高層,已經透露出外界尚無從得知的新內幕(new story)給名嘴。

名嘴作為訊息平台,就可能在政治上產生引導政策效應。四面八方都有人告知訊息,連政府官員也開始利用此一管道。

去年馬政府處理油價議題,行政院內部對油價漲不漲分成兩派意見。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廣邀名嘴商談,最後結論不漲。當時許多名嘴強烈提醒,只要漲價,不分藍綠的一定砲轟。

有評論者質疑,為何政府不和媒體溝通,轉而找名嘴?為何當事人選擇名嘴為管道爆料?因為他們知道,只要影響名嘴,效果立即可見,「用文字不如有人說,真實性更驚人」,楊憲宏說。

名嘴成為名符其實「說故事的人」(story teller)。

了解內情者釋放訊息、政府部會「溝通」之外,更多的消息是金錢交換而來。

以爆料揭弊一舉成名的立委邱毅,被視為「說故事」第一把交椅,坦承他在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揭發陳哲男前往韓國濟州島賭場賭博、掀起高捷弊案另一波高潮的照片,是以三千美元購買來的。

邱毅爆料花費最高的,是二○○六年十月,爆料指控陳水扁有海外帳戶。為蒐集資料,他花了將近三十萬美元。

「那一仗,完全是擦槍走火,」邱毅回憶。當時消息來源透過中介者議價,原本預估一萬美元可買到消息,因不慎「走光」,匆忙間不得不採打帶跑戰略,對方藉機提高價碼,最後以比原價高三十倍的代價取得三分之一的資料。

外界質疑,扁案起訴書、和之前名嘴爆料內容幾乎完全相符、特偵組違反偵查不公開、造成「全民公審」印象。

邱毅卻反駁,「特偵組掌握的很多資料都是我給的,」他們只是求證再拼湊,或是把中間斷點接起來,不了解之處會問、也會討論。「特偵組要給什麼消息,一定選擇給我,」邱毅說,「因為給我,不是洩密。」…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25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19050
名嘴現象》麥克風治國,台灣政治特產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新聞 2009/07/02 

 總統幕僚們最大的共識就是名嘴如流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些天天上節目的名嘴們,大部分都是不在權力核心內的評論家,總統的策士祇在總統耳畔建議,不上電視去談。  
 
【文/王美惠】

名嘴吹縐政壇一池春水已十年

一場檢察總長陳聰明與名嘴的魚翅宴,引爆各界對名嘴的兩極看法。不但有陳聰明和名嘴們的兩造說詞,也有名嘴和名嘴公開互摃。名嘴,這個台灣特殊的媒體產物,集明星光環、政壇新秀以及政治影武者於一身,他們有時是政治人物的測溫計,肩負放話的功能,有時是民意的代言人,傳達人民的想法。功過得失評價不一,水準參差不齊,台灣特殊的政治社會環境造就了他們。

扁用名嘴治國 馬英九敬而遠之

馬英九當台北市長期間,常與名嘴聚餐,名嘴獻策成為台北市政的重要參考,那時名嘴儼然民意代言人。擔任國民黨主席,問鼎總統大位時,馬英九也經常和名嘴餐敘,當時文傳會前後任主委楊渡和黃玉振,因為都是資深媒體人,成為馬英九的聯絡人,扮演名嘴和馬英九的橋樑。但馬英九進總統府後,一年來對名嘴的態度,可說是敬而遠之,不再聚首。

陳水扁總統任內,相當重視名嘴。當初身陷國務機要費案危機時,據傳陳水扁曾經找綠營民代及泛綠名嘴前往總統府看機密資料。陳水扁視名嘴如國師的態度,一度引起各界批評,名嘴甚至扮演阿扁總統的政治測溫計。二○○七年立委選舉前,大話節目主持人鄭弘儀曾經在節目上,公開建議阿扁宣布戒嚴,阿扁也在造勢場合說,他正在認真思考戒嚴,引起各界批評名嘴治國的現象。

不過,名嘴有時卻是民意的代言人。陳水扁有意在卸任前登玉山,就因為名嘴在電視上批評而作罷;去年五二○馬英九總統上台後,本來端午節想去划龍舟,也因為名嘴批評秀過頭而取消。扁馬顯然都曾把名嘴當民意代言人,扁馬幕僚也都有專人監看名嘴在電視上的談話內容,並且做成書面報告提報給總統。

名嘴是台灣媒體特殊的產物。九○年代,政府開放無線電視台經營,政論性節目成為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一個管道。李登輝總統時代,民進黨人士常上電視批評政府施政,口才便給者以新秀之姿崛起政壇;國民黨為政策護航,由黨部領軍迎戰綠營的挑戰,不但培訓一批call in部隊上節目,甚至當時文工會或黨工們都要上節目去說個清楚,因此也就從來賓搖身成為名嘴。……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165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09924
名嘴、名士、名翅 無奈的負擔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黎建南/政治評論家(高雄市)】 2009.06.28 06:39 am 
 
我不知何時被冠上「名嘴」稱號。若以在電視節目中政治評論就是名嘴,那我算最早、卻非最久的名嘴。

民國八十四年為迎接翌年首度總統民選而有政論節目,我當時即受邀上台,但選舉結束節目也結束。

二千年大選由於三組人馬競爭激烈,政論節目由三方代表代為辯論攻防,讓節目刺激火爆而吸引觀眾;選舉結束,政論節目卻未結束。我因深感這類節目要講清楚就不精采,要精采就講不清楚,難以完整評論而婉拒再上節目,並搬回高雄,與政論節目一別五年有餘。

由於長期從事亞洲地區社會現象解析研究,風聞當權者掏空國庫洗錢海外,再加上高捷泰勞暴動,凸顯了當權者玩法舞弊、行政者裝傻配合、執法者裝瞎掩護,為喚起司法人員使命感,於二○○六年一月十一日司法節發動南北全民告發,也和邱毅、胡忠信結了「散兵坑」情誼;後來的發展,我需要發聲舞台,而政論節目也需要我這類來賓,我成了常上卻非天天上的名嘴。

電視媒體的擴散功能,使名嘴成為名聲的暴發戶,旁人只看到你出風頭,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苦頭和壓力。走在路上會碰到突襲性的要求、公車上會碰到強迫性推銷個人意見、甚至身心俱疲上了計程車,碰到了獨到見解的運將,你只祈禱趕快到家,而每晚入睡前都得思索那些一時快語會成為被告的理由,誰說名嘴言論免責。

當然,名也有好處,有些首長會為了讓我們了解政策而禮貌相約。兩年多前,我又成了香港鳳凰及大陸央視海峽兩岸的來賓,而全球華人更是兩岸三地政論節目全都轉播,於是我成了名士(知名人士),常被對岸及海外邀訪演講,而我也發現名士最大好處是幫台商一些正面的忙。

二○○二年,我在大陸參與一件棘手訴訟,搞通了大陸法律的規定及門道,並撈人成功(救出被押者),有台商得知也會在關鍵時求助於我。過去,我與大陸地方官員依法論理時,常被嗤之以鼻,但自我上台辦官員必看的海峽兩岸節目後,他們會慎重聆聽我的法律見解,再加我自小學看相,也有心理分析的經驗,會幫台商觀察合夥的大陸人是否可靠,因此,交了不少情同兄弟的台商朋友。

兩岸擴大交流後,大陸地方官員紛紛來台參訪,當地台商會陪同回台盛情招待。由於大陸經濟崛起有錢後,台商處境大不如前;但台商心中有共識,有錢只能蓋出現代建築,卻不能譜出現代文明,都有意要大陸官員體驗台灣的飲食文化,讓他們知道台灣名翅的烹調是會讓假魚翅現形,台灣高級餐廳服務人員有大陸國宴級服務人員都沒有的氣質,這就是文化,也就是軟實力。新同樂一類的餐廳成了讓陸官食之有味的場合,而我這酒量與名氣都有些的名士,成了讓陸官感覺言之有物、飲之有勁的最佳陪客。

一年多的訴訟經驗,讓我深深了解,台商在大陸一個環節失誤就會血本無歸,甚至深陷囹圄,所以能參加我都會參加,不論吃了什麼,回家都是醉得全部吐光,再喝內人熬的濃粥配醬瓜,所以,赴名翅之宴對我而言,是結緣的工作,也是無奈的負擔。

由於在新同樂見過陳總長兩次,其中一次還同桌,所以在其公然宣稱未去過時,即興的與其下了賭誓,未料引起軒然大波,對胡忠信等名嘴所受的屈辱誤解深感抱歉,對一些善意批評與建設,則誠心致謝與接受。

在司法及國會議員尚未能善盡職責,並取得人民信任前,輿論監督是人民唯一寄託,政論節目仍有存在價值與功能,名嘴若能因此次風波而謹言慎行,自我檢點,用功充實未嘗不是好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03131
我看名嘴/名嘴亂象 台灣文革發酵…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北縣汐止)】 2009.06.27 03:16 am 
 
一九九八年,我就毫不客氣的說台灣正在進行一場「台灣文革」,有人聽到此言,不解的質疑台灣是民主政治時代了,何必這樣唱衰台灣?

我只告訴他去問問那些說愛台灣的政客們,為台灣真正做了什麼?

一些政客享受選票帶來的權力滋味,卻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是什麼,尤其是,原來應良性競爭的政黨政治,在政治意識掛帥下,變成只問顏色,不問真實。經濟專業決策可以因政治立場而任意改弦易轍,日趨融合的族群,也一再被有心的政客不斷以「民粹」挑撥分化。

一直到今天「台灣文革」還在發酵,也因此造就了一批人,假借民主正義之名,行自私自利之實,破壞誠信、製造假象、混淆是非、愚弄人民,在這種作假文化的侵蝕下,社會變成什麼都可以造假,劣幣驅逐良幣,搞得整個社會烏煙瘴氣,當百姓看到不公不義,又怎會滿意現狀?

而這樣的文化,所造就的名嘴現象,也出現了名為批判,實則為特定政黨辯護的亂象。

因此,我很早就決定不再參加政論節目。我曾打電話給一位資深媒體主持人,告訴他,我感到非常的失望,節目上所談的議題,來賓們從來不聚焦,各說各話,根本無法對話,遑論釐清事實與真理。

這些所謂的名嘴,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為我們的社會在「台灣文革」下,藍跟綠的區分遠勝過其它。而台灣最大的兩個政黨的權力中心「黨中央」,都是列寧共產主義思想政黨結構,思維一樣、結構一樣,所發生的結果當然也一樣,除非是自省與徹底改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02036
冷眼集/萬能名嘴 只剩一張嘴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明賢】 2009.06.26 02:56 am 
 
日前,某位頭髮花白的名嘴,在政論節目上大談國安高層如何前往香港與中共高層令計劃、王滬寧磋商WHA,名嘴說得活靈活現,遭點名的國安高層私下對友人抱怨:「那個名嘴大概都躲在我床底下!」

名嘴文化是隨著政論節目興起的特異現象,從司法、生活、影劇談到政治,某些名嘴更有如「全才」,什麼都懂,什麼都能談,藍綠高官都是他密友。名嘴論政加油添醋,其中不乏憑空杜撰、捏造消息來源;某些名嘴甚至還入戲太深,臧否時政卻介入政爭,魚翅宴風波就是一例。

名嘴超越新聞倫理規範,如蔡詩萍所言「這是自我墮落」,但出現名嘴公審或名嘴治國現象,多少也反應執政者的心態。例如,先前油價飆漲時,政院秘書長薛香川請名嘴吃飯「開藥方」,讓某些名嘴自我膨脹;官方誤將名嘴等同於民意,更是名嘴為患的助燃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00846
忠實觀眾/拿掉立場 還政論原貌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鄭哲英/公(高雄市)】 2009.06.26 06:38 am 
 
我本身就是這類政論性節目的「忠實」觀眾,只不過我並不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而是遊走各台。

過去有一段時間,這些節目也的確藉由發掘不同的議題、邀請不同的專家參與,提供觀眾深入且客觀的見解。那時候看這些節目,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享受。

曾幾何時,這些節目都分別有了特定的政治立場,每個節目每天討論的議題,看似有所差別,其實還從「基本立場」、「基本議題」出發衍生而來。原本節目針對不同議題所邀請的不同專家,變成每天都是相同的面孔—「名嘴」。

本來「名嘴」是觀眾對這些能言善道、每天固定出場的評論者的稱呼,而且「名嘴」二個字,就算沒有貶抑之意,也已經沒有任何恭維或尊敬的意涵,這些人當中,居然還有許多人以「名嘴」自稱,令人啼笑皆非。

電視媒體影響力深遠,台灣人又大多有非常容易相信人的忠厚性格,請製作人與主持人們,找回十餘年前規劃製作本節目時的初心,把節目帶回原來應有的樣貌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00844
看膩名嘴/名嘴墮落 是因為媒體墮落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桑品載/作家(台南市)】 2009.06.26 06:38 am 
 
電視名嘴廣泛的稱呼為「政治觀察家」或「政治評論者」,談的既然是政治,要他們把個人的政治立場先洗得乾乾淨淨,再上節目,是苛求;但「客觀」又是應守本分,因此名嘴在立場與本分間找到立足點,是必須做到的。

這沒有那麼難,關鍵在於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只有立場的角度,雖然「是非」有很多面孔,不過總有判斷的低標,守法即為其一。甲和自己政治立場一致,貪汙還為他找理由,乙不是,就把他沒做的壞事也塞給他,這種情況,早行於名嘴之間。

以致許多名嘴不但在為自己的政治立場說話,還介入政治活動,如為候選人站台、在一個政治立場鮮明的遊行中公然搖旗吶喊等。彷彿這還不夠讓人明白他的立場,便更進一步參與政黨內部派系,民進黨的「十一寇」,就是從一個政論節目中喊出來的。呂秀蓮還當面指責節目主持人「介入太深」。

如果硬要把政論節目作藍綠區分,被認為傾藍的政論性節目,固然對陳水扁所涉弊案攻訐,但也沒放過馬英九和國民黨;這和被認為傾綠的政論節目,對扁案輕輕放過,或把主軸放在和民進黨立場一致的所謂「司法迫害」,兩相對照,是有顯然差別的。

但常在「偏藍」節目中出現的名嘴們,上節目的頻率太高,以致內容空泛、言之無物,「爆料」只為嚇人;在甲節目評論過的話,接踵間又在乙節目說一次,同一天在三個節目現身是常態。這個人的聲音一天中有好幾個小時都在台灣天空飄浮,未免氾濫。

所謂「口誅筆伐」,名嘴言論恰如報紙文章,寫政治評論,無論社論、專欄,每天寫一篇,連續寫幾年,以區區所見,台灣少有這等高手。故而鄭重建議政論節目製作單位,別找來找去就那幾個人,而且好像他們政治、經濟、法律、婦運、工運,都是專家,難道這就是台灣的水準嗎?

回想名嘴有在節目中推銷自己作品和所編輯的雜誌者、亦有人邀請參選的朋友,在節目中侃侃而談者,而他們還罵扁政府時期搞置入性行銷。名嘴墮落,節目墮落,莫此為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00834
我看名嘴/懂太多上太多 名嘴就是淺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莊淇銘/台北教大教育政策經營管理所教授(台北市)】 2009.06.26 06:38 am 
 
看到蔡詩萍為文「我何以不想被稱為名嘴」,頗有讀書人的氣魄。我也曾經常上電視談話性節目,最近兩年多來,幾乎都不上節目,除非是我認為我夠專業談論的議題。

「名嘴」在動用媒體批評時事或他人時,別忘了自己本身也是被「批評」的對象。因為,媒體是「社會公器」,任何人在使用社會公器時,都應當審慎善用。

準此,我在接受通告時都會問「討論主題」,因為,要談要找專業來談,我不是什麼都懂。我經常告知邀請者說我不適合,有更好人選並推薦他人。其次,因為在使用社會公器,討論事情要就事論事,不宜有預設立場。我經常被藍的罵我是綠的,綠的罵我是藍的。我都一笑置之,因為,社會自有公評。

在劉兆玄院長提出要限制教授上叩應節目的時間時,我反對。因為,這是言論自由的範疇。但是,邀約名嘴的媒體及被邀的名嘴,在使用社會公器時,應有自律與規範。這規範就是專業、時段及超然。

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懂,就算懂,有沒有更專業的?其次,媒體是社會公器,應該讓更多的人有使用權,怎麼有些人,幾乎每個時段都上,這讓媒體成為少數的「私器」。

再者,如果運用媒體介入黨派或選舉,那就更傷害社會公器了。這造成有些朋友批評名嘴的「三多」:懂太多、上太多、介入多。最後,要呼籲制作單位,邀來賓上節目,不應考慮「立場」,應考量「專業」;如考慮立場的深度,可能會邀請到專業「淺」的來賓,有違社會公器本質。

誠然,吾人看到不少優秀的名嘴,發揮社會公器的功能。但是,名嘴仍須接受社會的檢驗。要注意不宜讓社會公器有「三多一淺」的現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00831
我何以不想再被稱為名嘴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蔡詩萍/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2009.06.25 06:17 am 
 
看到幾位名嘴,為了咬出檢察總長陳聰明是否吃魚翅宴,沒想到竟扯出名嘴也有被邀宴、吃魚翅的風波,不由得讓我聯想到主持人于美人的一段廣告:別叫我名嘴,我只是出了名的挑嘴。

名嘴、名嘴,這個已經相當程度「被汙名化的專業」,經過這一番魚翅宴的折騰,恐怕真要淪為「一群吃魚翅的出名的挑剔之嘴」了。

然而,這是很悲哀的。首先對不少認真扮演評論的人來說,不管藍綠傾向,我一定會替他們抱不平。我想起一位曾經頗受歡迎的評論者,告訴我他何以淡出的原因。

「自以為是」、「不用大腦」、「拚命表演」,除了這些印象外,名嘴們開始「成群結黨」起來,竟自認是「正義的一方」,要介入政黨或個案,扮演起「老大」的角色。他告訴我,「不能讓孩子有一個被汙名化的『名嘴老爸』。」

我感同身受,因為長達一年多以上了,我不再上任何政論節目,理由就是,我也不想被稱為「名嘴」。

我心儀的評論家,可以是胡適之的不溫不火,可以是殷海光的鋒芒犀利,可以是司馬文武的簡潔精鍊。敢說自己很客觀,但不管怎麼評論藍綠,我都很清楚,有一條民主、自由、法治、人權、正義等等理念所築成的界線,在那裡指引我的評論。

在我心裡,當一名評論者,進步理念最重要,沒有這些理念當支柱,所有評論都會失去一貫信念,而淪為隨機、亂射的散彈。而一旦失去信念,更容易被掌聲、噓聲所干擾。

很不幸,電視評論節目,正走向一個死胡同:收視率掛帥。這是給評論者掌聲或噓聲,最虛妄的舞台。

早期的電視論壇,還看重形式的平衡,曾幾何時,藍的更藍,綠的更綠。這還不打緊,無論藍綠,養出知名度後,竟有藍嘴或綠牙,儼然普天之下,就只有名嘴最清楚內幕,亦唯有名嘴的褒貶才是至察之事理?我們看到民進黨的初選,綠色名嘴公然配合派系,扮演誅殺對手的馬前卒;藍營名嘴在陳聰明事件上,或掩護、或追殺;都可一窺名嘴文化早已脫離那原本扮演「啟蒙功能」的批評者角色了。

批評,是為了啟蒙,是為了開啟那被掩蔽、被扭曲、被弱智的「蒙昧狀態」,批評者自己更該對「弱智」這檔事,保持高度警惕。若變成耍嘴皮、拚演技、噴口水,那批評者本身,就是在「自我弱智化」。

更糟的是,若批評者還想結幫拉黨,自詡為「街頭正義者」,動輒介入黨爭、圍毆特定派系或個人,那他就不僅弱智,更是在扭曲真實了。

有評有論的評論者功能,竟淪為表演的名嘴文化,竟淪為媒體熱炒的「魚翅一族」!真是情何以堪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99544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