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賢 2009/06/16
印巴兩國過往不斷交惡的核心,說穿了,就是喀什米爾問題;而之所以造成國際社會的緊張與關注,就是因為兩國皆擁有核子武器,深怕一個擦槍走火,將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悲劇。
前一陣子,印度喀什米爾谷地(Kashmir Valley)發生罷工與暴力示威活動,抗議當地兩名年輕女孩外出撿拾材火時,疑遭到印度安全部隊士兵姦殺死亡。抗議事件讓印屬喀什米爾地區的作息大亂,公司、銀行、學校、甚至是法院,都被迫宣佈關閉,足見抗議之激烈。
姦殺案讓當地脆弱、矛盾且敏感的安全、種族、宗教問題,再次被碰觸,很可惜國內媒體對此並無較為詳細的介紹。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係時緩時緊,為了喀什米爾地區,兩方不僅發生過三次正式的武裝衝突,小規模的武裝衝突更是幾乎不曾中斷過。
美國駐聯國代表蘇珊‧萊斯(Susan Rice)於今年一月參加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聽證會時坦言,「喀什米爾仍是當今世上的衝突熱點之一」;美歐巴馬總於去年11月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承諾,「與印度與巴基斯坦共同嚴肅的解決喀什米爾問題會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可見問題的重要性。
印巴兩國過往不斷交惡的核心,說穿了,就是喀什米爾問題;而之所以造成國際社會的緊張與關注,就是因為兩國皆擁有核子武器,深怕一個擦槍走火,將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悲劇。
儘管2004年印巴開啟和平談判以來,喀什米爾居民在近幾年擁有較為安祥的日子,然而,由於印巴雙方都不願意在談判中最出讓步,喀什米爾問題至今仍無法獲得妥善的解決。
外表的寧靜其實遮蓋不住內部的長期矛盾。相較於印度本土,雖然印屬喀什米爾地區屬於半獨立的行政狀態,人民仍希望問題能夠盡快地獲得解決。媒體報導,去年8月,就有超過50多萬民眾上街,在印屬喀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遊行抗議,並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辦公室前,表達希望國際社會能正視喀什米爾問題。
緣由
喀什米爾其實是一塊大約1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介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阿富汗之間。歷史上,「喀什米爾」原是指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的一處峽谷,現則被拿來泛指喀什米爾谷地(Kashmir Valley)、查謨(Jammu)、吉爾吉特(Gilgit)和拉達克(Ladakh)的廣大高山地區。這塊地區曾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中國絲路南端的終點站,也是中亞細亞入印度半島之咽喉,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二戰後,當英屬印度大陸自1947年從英國獨立,原屬英領印度的各土邦領導人被給予自由選擇要加入哪一個國家的權利。居喀什米爾多數的穆斯林民眾,選擇加入巴基斯坦,但多屬印度教徒的領導階層、軍人與警察卻欲加入印度這一方,也拒絕了當時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Mountbatten)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三方堅持不下的結果,喀什米爾土邦王哈里‧辛格(Maharaja Hari Singh)最後未作下任何的決定,從此種下禍因。
1947年10月,趁北方部落帕坦人攻擊喀什米爾之機,巴國入侵喀什米爾,希望加速喀什米爾加入巴國的腳步。入侵舉動,終使哈里‧辛格轉往印度尋求援助,並在10月26日簽下《加入書》(Instrument of Accession), 正式成為印度的一省。27日一早,印度軍隊就已抵達首府斯利那加。
雖有證據指出,在當時運輸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哈里‧辛格與印度代表根本無法在26日及時見到面,但印度軍隊進駐斯利那加的事實已無法改變。巴國立即發表抗議,也拒絕承認哈里‧辛格簽署協議的有效性。印巴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衝突於焉爆發,直至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在1948年8月與1949年1月分別通過喀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案,印巴雙方也表示同意的情況下,雙方才正式停火並且劃定停火線。喀什米爾至此分為印屬喀什米爾與巴屬喀什米爾,印巴雙方也在各自的控制區內建立地方政府。
1965年6月,雙方再度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更是佔了巴屬喀什米爾的部分土地。1971年7月3日,兩國終於簽訂《西姆拉協定》(Simla Agreement),雙方同意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所形成的實際控制線(the Line of Control)。
現在印屬喀什米爾地區,包括查謨、喀什米爾和東部的拉達克(Ladakh);北方地區即為巴屬喀什米爾(巴國稱北方區域. Northern Area),還有西南方一小塊稱為自由─喀什米爾的地區(Azad Kashmir)。中國則控制著1963年與巴國簽訂協議,劃歸中方領土的喀喇崑崙走廊地區(Karakoram Range.現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及阿克欽(Aksai Chin)地區(現屬西藏自治區)。雖然如此,印度至今並不承認這兩塊區域是歸屬中方的領土。
喀什米爾之所以複雜也在於宗教信仰分佈的問題上。根據資料,喀什米爾整體區域以穆斯林佔7成為多數,再來才是印度教、佛教與錫克教等信仰。以信仰的分部來看,巴屬喀什米爾99%皆屬穆斯林;印屬喀什米爾的穆斯林大多居住在喀什米爾谷地(大約有95%),印度教徒則多數居在查謨地區(大約有66 %),東部的拉達克則為佛教徒的主要群聚地(大約有50%)。
喀什米爾其實是一個多種宗教信仰的聚集地。雖擁有多數的穆斯林信眾,但此地伊斯蘭教義受到蘇菲教派(Sufism)的影響很深,使得這裏的伊斯蘭教與南亞與中東的正統遜尼與什葉派很不相同。
特別的是,拉達克還有「小西藏」之稱(唐玄奘大師的取經之路曾路過此地)。它現雖是印屬喀什米爾的一部分,但它在人文、語言、信仰、習俗上皆與西藏相同,不同於當地文化。原因就是它曾在9至15世紀時為西藏所統治,英國人入侵喀什米爾後,才將其劃歸於喀什米爾的一部分,並種下中國在1962年出兵攻打拉達克的遠因。這個「小西藏」常於夏季時節吸引觀光客組團前往,欣賞這美麗的「香格里拉」,但多數人卻不知道它其實還是個領土未定界,仍待中、印、巴、阿富汗的持續協議。
所以,喀什米爾人的天性是相當愛好和平的。印度聖雄甘地曾忍不住的讚嘆,「喀什米爾是一道在黑暗中的和平曙光」(a ray of hope in the darkness)。
未來
喀什米爾問題雖源於1947年的劃定,但內部穆斯林反抗組織在1980年的興起,可說是受到阿富汗穆斯林反抗軍,相當大的影響。他們認為,他們也可效法阿富汗穆斯林起身反抗蘇聯入侵的方式來反抗印度在克什米爾的長期「佔領」。
穆斯林與印度的衝突,一度迫使生活在喀什米爾谷地數以萬計的印度教徒逃離家園。印度指控,這些武裝恐怖組織都是受到巴國的暗中支柱。當然,巴國並不承認。國外媒體報導,喀什米爾內的穆斯林反抗軍曾多達數百個,而其基地大都設在巴屬喀什米爾的土地上。
最激進著名的武裝團體大概就是「虔誠軍」(Lashkar-e-Taliba)了。它不僅被指控是2000年策劃攻擊印度國會大廈的主謀之一,也是2000年12月策劃攻擊觀光勝地紅堡(Red Fort)的主謀。虔誠軍鼓吹以暴力抗爭的手法與印度周旋,也時常以自殺炸彈的方式來攻擊印屬喀什米爾內的軍事設施營地。
然而,也並非所有的反抗軍皆屬意追求加入巴基斯坦,1989年起也開始有組織要求喀什米爾谷地的獨立,希望徹底擺脫印巴兩國,但這項主張從不被印巴雙方認同,美英兩國也不認可,深怕引起更大的紛爭。
隨著國際壓力的增加、人民支持度的減低、911後反恐戰的影響、印巴雙方和平談判的開展,武力衝突事件的確已逐漸減低。未來會如何?沒人能預測。
雖說印度曾承諾給予當地居民以公民投票來表決未來前途,但從未實施過。印度政府說,印屬喀什米爾人民,早已以手中的選票參與當地政府選舉來解決公民投票的問題了。
現在印度政府希望,把現狀的停火控制線(Line of Control)正式定為印巴兩國的國境線,以解決喀什米爾問題,美英兩國也對此建議持支持的立場。但巴國卻堅不同意把饒富礦產資源,穆斯林人口居多數的喀什米爾谷地留在印度境內。
問題又回到原點,令人頭痛。
【2009-06-16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