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綠色執政 小英開斬蔣中正 但當初扁朝獻花「大和解」
2017-12-07 08:00聯合報
程嘉文/台北報導
全台到底曾有多少蔣公銅像?沒有正確的統計數字。獨派作家林雙不曾宣稱共有45000座,不過如此等於每個鄉鎮要「分到」將近150座,因此這個數字可能有嚴重灌水。不過如今,立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其中要求移除威權象徵,各地的蔣公銅像,是否要強制拆除,勢必再引起激烈爭論。
蔣中正從當年的「一代偉人」,成為部分人士眼中的二二八「元凶」。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林昭彰翻攝
1945年 日官員銅像換成黨國大老
1945年日本投降後,原本總督府在各地興建的官員銅像,基座往往保留,其上的銅像則換成孫中山、林森、吳稚暉、于右任等黨國大老。身為總統的蔣中正,自然也少不了銅像。不過大體而言,當時全台銅像的數量並不多,有些縣市甚至根本沒有。
蔣總統去世 銅像如雨後春筍冒出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去世,社會掀起一片「塑像紀念」的浪潮。5月11日,位於圓山飯店後山的中正亭與蔣公銅像落成,搶得「頭香」。15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政院提出的紀念辦法,其中規定各縣市如無蔣公銅像,則應恭建一座。8月5日,內政部公告「塑造總統蔣公銅像注意事項」,其中包括銅像高度不宜低於170公分,「神貌應充分顯示蔣公慈祥、雍容之神貌,並含蘊大仁、大智、大勇、堅毅、樂觀之革命精神,與至誠、博愛、愉快、生動之神情」。
雖說當時行政院規定是各縣市至少一座銅像,如已有者不必增建。但事實上,銅像在全台各學校、公園、風景區,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75年10月,故宮博物院、總統府前廠廳、警政署的蔣公銅像分別落成。第二年落成者包括澄清湖、師大、中央、政大、世新、德明等大專院校。至於一般中小學,就族繁不及備載,如今不易由舊報紙上找到了。
1975年10月31日,蔣公八秩晉九誕辰,民眾前往總統府瞻仰蔣公銅像。 本報資料照片
企業家捐資塑像 外國人不例外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這些銅像的興建費用,基本上來自捐資,包括嚴慶齡、殷之浩、吳火獅、孫法民等企業家,都有捐建銅像的紀錄;至於各校園內的銅像,多半由家長會或師生捐款興建。至於銅像的製作者,包括楊英風等知名大家,但如一般中小學的銅像,則往往是玻璃纖維的「仿銅」製品。
在台灣以外,也有外國人發起捐銅像。當時日本仍有不少經歷過戰爭的人,感念蔣中正的「以德報怨」政策,在日本替他塑像。其中最有名的一座,由「日中民間親善協會」捐資,1976年6月在東京都多摩市的櫻丘公園揭幕。
台北機廠一隅樹立著蔣公銅像。 本報資料照
最早挑戰蔣公銅像 是台大學運
最早對蔣公銅像提出挑戰的,應該是1980年代後期台大的學運學生,替活動中心中庭的銅像戴上類似大陸鬥爭大會被鬥者的高帽,抨擊其為威權象徵。
扁剛上任總統 就獻花蔣公銅像
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對蔣氏父子的批評,已經不再是禁忌。不過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民進黨的陳水扁總統與呂秀蓮副總統,於就任的第四天(5月23日),率領文武官員到中正紀念堂,向蔣公銅像行禮獻花。10月31日蔣公誕辰,原本陳水扁要前往慈湖謁陵,但因核四停建風波而臨時取消,改派總統府秘書長簡又新前往。
對於陳水扁一上任就前往中正紀念堂致敬,民進黨立委陳其邁比喻,就像施琅攻下台灣後祭拜鄭成功,並推崇鄭氏建設台灣的功蹟一樣,具有宣示「大和解」的作用。當時也是立委的賴清德則表示,此舉有助族群融合,也能消除部分族群在扁當選後「被拋棄」的恐懼感。
2000年,時任總統的陳水扁率文武百官前往中正紀念堂,向先總統蔣公銅像獻花致敬。 本報資料照
扁朝後期尋獨派支持 積極去蔣
隨著核四風暴使得朝野矛盾愈來愈激烈,2004年大選的兩顆子彈風波,更使藍綠之間從此宛如寇讎、毫無信任。在經歷2006年差點撼動政權的紅衫軍運動後,陳水扁明顯倒向獨派尋求支持,對歷史遺產開刀,就成為取悅支持者的最佳良方。從2006年起,扁政府開始推動一系列的「國營事業正名」,其中包括中正國際機場更名「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中正紀念堂被改名 蔣銅像被關
2007年二二八事件60周年,陳水扁公開批評蔣中正是元凶,隨後將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改稱「台灣民主紀念館」,門口牌樓上的「大中至正」題字改為「自由廣場」。不過台北市長郝龍斌,則以將紀念堂公布為古蹟的方式,阻止中央政府可能的拆除行動,並且堅持捷運與公車的站名,繼續維持中正紀念堂。
2007年12月底,「大中至正」牌匾拆下後,原就已關閉半年多的中正紀念堂二樓蔣公銅像,再被「關」進鋼架與二二八、白色恐怖受難者照片之後。教育部斥資一百萬元,在銅像周圍架起十公尺高、ㄇ字型的鋼架及展示板,民眾無法一睹銅像全貌。直到七個月後,馬英九就任總統後,銅像再重現天日。
2009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才又恢復中正紀念堂的名稱,圖為拆卸臺灣民主紀念館牌匾。 本報資料照片
綠色縣市拆蔣 朱立倫「收容」
各綠營執政縣市,也發起拆除銅像的運動。當時擔任桃園縣長的朱立倫,則在兩蔣陵寢所在大溪鎮,設立紀念雕塑公園,「收容」各地拆下的銅像。當時共獲得各地捐贈近200座。
慈湖紀念雕塑公園是包括大陸客在內的遊客,喜歡走訪和拍照的熱門景點。 本報資料照片
巨型坐像大卸117塊 桃園重組
2007年3月,其中原本放在高雄市文化中心的巨型蔣公坐像被連夜拆除,因為體積龐大,被陳菊市府拆成117塊,並送到大溪鎮公所,因完整銅像結構被大卸117塊,加上不足1公斤碎片加起來總共有200多片,重組修復原初估需要上千萬元,經協調後,以200萬元送交由藝術家郭少宗設計,並由林昭慶執行重組,經1個月施工,完成初步組合作業。
他被命名為「傷痕與再生」,除了恢復銅像舊觀型態外,後針對銅像基柱的8個獸紋眼睛及牙齒、腳部及書本,全部重新拋光處理,以全新的眼睛象徵全新視野、全新的皮鞋象徵走新的路。
2007年,高雄市政府拆遷中正文化中心蔣中正銅像及中正文化中心的橫匾。 本報資料照片
軍中不再紀念「國民革命軍之父」
由於蔣中正創立黃埔軍校,向來被國軍尊為「國民革命軍之父」,因此在軍中推動「去蔣」,就更為敏感。扁政府在軍中推動去蔣的時間,比紅衫軍還早,在2006年2月就開始。當時軍中傳出,國防部下令拆除所有軍事營區內的蔣中正、蔣經國銅像,其中小型銅像在6月底前拆除,大型銅像在年底前拆除。
當時軍中傳言,國防部長李傑對這個燙手山芋命令不置可否,將公文壓在抽屜裡好一陣子,但在總統府多次詢問後,軍方才下令拆除銅像。2007年2月初,媒體披露,國防部已經在沒有書面命令下,偷偷將各營區的銅像移走。國防部證實,確實有遷移銅像之舉,理由是避免銅像日曬雨淋鏽蝕,因此移至室內等適當地點,「外界不須過度聯想」。
2007年底,在總統府壓力下,國防部進一步宣布,撤除在兩蔣陵寢駐點的三軍儀隊禮兵,並且預備裁撤陵寢管理組。但在第二年國民黨勝選後的4月5日蔣公逝世紀念日,恢復派遣儀隊禮兵。
2007年4月7日,陽明山「草山行館」凌晨發生火警,室內燒毀百餘坪,只有門面及矗立的蔣公銅像還完整。 本報資料照
「草山行館」一夕焚毀 北市重建
2007年4月7日,蔣的逝世紀念日剛過兩天,就在四處拆除老總統銅像的敏感時刻,座落在陽明山上北投區湖底路89號,蔣公民國三十八年飛抵台灣後最早入住的「草山行館」,凌晨突然起火,整棟磚木造約200坪的建物陷入火海,延燒約1個小時,被焚一空,文物全都付之一炬。
負責維護行館的台北市文化局一方面委請警方追緝,一方面比照蔡瑞月舞蹈教室,重建恢復舊觀,重建後委由民間營運。
太陽花運動後 潑漆、斬首不斷
2014年太陽花學潮後,年底縣市選舉國民黨遭逢空前大敗。去蔣風也再度興盛。2015一年內,各地蔣公銅像遭到攻擊破壞的例子,創下新高。在學運後成為天之驕子的「天然獨」學生,屢次拿校園內的蔣公銅像作為抨擊對象,如果校方不願搬遷,銅像往往成為噴漆、塗鴉等的洩憤對象。
這一年8月27日,參與太陽花運動的台左維新執行長林于倫、安樂區鶯安里長參選人張之豪等4人在基隆市中正公園內的蔣公銅像上噴漆塗鴉,頭部被綁上情趣用品「咬珠」,更寫上「殺人兇手」、「還我河山」等語,台左維新坦承犯案。
不只學生,地方政府也開始拆除動作,當時的台南市長賴清德在2015年二二八追思會宣布,要讓台南市蔣公銅像撤出校園;三個禮拜後,台南市教育局一天之內拆除轄內十四座銅像,將捐給桃園慈湖銅像公園。
2015年,被斬首的蔣公銅象在基隆市獅球公園觀景台被尋獲,殘破不堪。 本報資料照片
而各地也紛紛傳出蔣公銅像被「斬首」的事件,今年三月下旬及四月初,蒙面的「台灣建國工程隊」兩度將台北市內的蔣公銅像斬首。引發前北市議員李承龍等反獨人士的報復,於4月16日清晨將位於烏山頭水庫內的八田與一銅像斬首。
數天後,「台灣建國工程隊」將陽明山花鐘的蔣銅像斬首,並發出聲明指出「你們砍台灣朋友日本人八田,我們就砍日本士官石岡一郎....向台灣水利之父八田君獻祭,以慰在天之靈」。
陽明公園蔣公銅像4月遭砍頭潑漆,6月時又再遭毀損。 圖/公園處提供
促轉條例通過 新一波政治風暴?
相較於先前的「銅像大戰」,這次民進黨火速通過促轉條例等法案,進行對國民黨的全面清算。雖然蔡英文總統強調不是為了鬥爭,但社會已愈來愈把價值觀的歧異視為某種程度的「內戰」。促轉條例帶來的「轉型正義」,能不能跨越藍綠的藩籬,還是使得雙方的矛盾與撕裂更深?答案應該不難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