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0 中國時報 【胡元輝】
科技先進國家的報業面臨經營困局,如何「解救報業」已成這些國家的普遍話題。美國參議員卡汀日昨在國會聽證會上提議拯救地方報的構想,成為最新焦點。
卡汀的提案明白指出,他要救的報紙不是大型報團,而是地方報;他的拯救方案也至為清楚,就是建議苦撐待變的地方報,轉型為類似公共電視台的非營利組織,再由政府給予各種免稅的支持。不過,轉型後的報紙可以報導選舉等政治新聞,卻不可以再為特定候選人背書。
美國政府對商業媒體的補助,歷史上不乏其例。例如印刷媒體的郵資費率,或是電子媒體的電波使用執照費,都曾獲得低價或免費的優惠。這些年來,因為傳播科技的發展,經濟景氣的衰退,以及閱聽眾信任度的下滑,美國報業出現經營大危機,要求「補助」報業的聲音此起彼落,但不僅美國總統歐巴馬持保留態度,學界的反對之聲也不絕於耳,根本原因就在於以納稅人的錢支助特定商業體,正當性不無疑問。
支持者認為,報紙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在所有媒體的定位中,報紙更以深入、完整為其特色,一旦報業崩塌,受損者何只報業,更將斲傷民主政治的根基,因此政府於非常時期予以補助乃符合公益。反對者則強調,商業媒體本應接受市場考驗,報社賺錢時未必回饋社會,虧損時自然也不宜向政府要錢。何況,大型商業報團即使獲得補助,也未必會提升新聞品質,政府應用有限的資源支持更具公共價值的媒體。
屬於反對派的美國學者古柏最近便撰文強調,「努力拯救報紙的前提,乃是該新聞業能夠提供一種值得保存的公共功能。『好』的新聞業應是一種共好(public good),因為它所創造的價值遠甚於所產生的營收。」因此,他極力主張政府應該注入資源的是,以參與為基礎的公民與社區媒體,而非大型商業報團。
其實,反對補助大型報團如古柏者亦知,公民與社區媒體仍有許多問題要面對,例如它的資訊可信度。同其嚴苛的挑戰是,這些媒體還沒有走出穩靠的經營模式。無怪乎,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不久前針對美國新聞媒體發表的年度大調查中,對於補助非營利媒體的看法,仍認為只能存在於特定領域(如健康或調查報導的媒體),無法變成一種普遍模式。
但類如卡汀或古柏的想法,已引起愈來愈多的迴響。無論是地方報的非營利化,或是新生的非營利公民與社區媒體,都屬於廣義公共媒體的建構。此之於商業掛帥的美國,固然有特殊的意義,對於商業媒體同居主導地位的台灣而言,亦具有高度的警示與啟示意義。
台灣的社區概念未必與美國相同,公民媒體的發展軌跡亦與美國相異,但是台灣同樣存在富含公共性的地方(如美濃《月光山雜誌》、中縣《山城週刊》等)、分眾(如《四方報》等)或專業(如《環境資訊中心》)媒體,同樣擁有具備公共精神的公民媒體(如苦勞網等)。它們不但活躍於我們的資訊世界,也展現出改造媒體地景的巨大能量。而據瞭解,尚有許多非營利組織或有心人士正積極籌備各類性質的非營利媒體,顯然媒體經營環境惡化的台灣,也同時潛藏媒體生態變化的契機。那麼,政府應該做的又是什麼?
商業營運的報紙仍是台灣公民社會運作的重要支柱,事實上只要掌握報紙特質,結合數位科技,創新營運模式,商業報紙仍有相當的揮灑空間。但政府與社會此時此刻所應關注者,不只是報業,更應該是新聞業;所應努力者,不只是為商業媒體創造一個良好的營運環境,更應該是為台灣建構一個多元又有活力的公共媒體系譜。(作者為媒體工作者,曾任公視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