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4 工商時報 【康彰榮/綜合報導】
針對「東協十加三」倡議的區域外匯儲備庫,中、日、韓3國財長昨(3)日達成共識,將分別出資384億、384億和192億美元,佔儲備庫總額80%,該外匯儲備庫將在金融危機發生時,為流動性困難的成員提供協助。三國財長宣布該儲備庫將在今年底前成立並運作。專家認為,此機制可望促成亞洲貨幣基金的建立。
新華社報導,中國財長謝旭人、日本財務大臣與謝野馨、韓國企劃財政部長官尹增鉉在印尼就三方對籌建中的區域外匯儲備庫出資比例達成共識。根據共識,中國出資384億美元,日本出資384億美元,韓國出資192億美元,分別佔儲備庫總額32%、32%和16%。
3國財長重申,在當前形勢下,3國要繼續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深化區域財金合作,為維護區域金融穩定和促進區域經濟盡快恢復增長做出積極努力。
東協十加三在2007年5月同意建立自我管理的外匯儲備庫,由各成員國央行分別提出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建立儲備庫,一旦發生金融危機,則以貸款方式提供短期資金救助。
當時各國財長規劃此區域外匯儲備庫的規模為800億美元,但隨著去年全球金融危機越演越烈,今年2月在泰國普吉島舉行的東協與中日韓特別財長會議決定,為增強亞洲地區貨幣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將該儲備庫的規模從800億美元擴大到1,200億美元,並由中日韓3國承擔80%出資額、東協國家負擔20%。
中日韓3國財長昨日達成共識後,區域外匯儲備庫基本成形,財經界專家認為,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財務出現短絀,且對開發中國家的代表權有所限制下,東協加三提倡的區域外匯儲備庫正朝「亞洲貨幣基金」,甚至建立「亞元」區域貨幣的目標邁進。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從雙邊貨幣互換到多邊化,再到建設區域外匯儲備庫,亞洲金融合作正在不斷進步,下一步可能就是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社科院亞太所所長張宇燕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給亞洲經濟帶來很深的負面影響,而由於缺少資金,IMF已沒有能力幫助亞洲國家穩定金融體系和秩序。
他認為,亞洲迫切需要一個自己的、常態化的貨幣合作機構來應對挑戰。從長遠來說,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確實是一個可以考慮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