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2009.04.03 02:59 pm
「為什麼女性不能回家掃親生父母的墓?」「為什麼未婚或離婚女性不能進入原生家庭供奉的祖先牌位?」明天起就是清明假期了,許多民眾忙著返鄉祭拜祖先,不過由於我國祭祀文化仍充斥男尊女卑的觀念,使女性權益受到漠視,婦女新知等婦女團體上午呼籲社會共同推動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
政大教授及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楊婉瑩表示,台灣人傳統上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使一些女性,生時因有婚姻關係,而無法祭拜父母;死後因為沒有婚姻關係,連家都歸不得,這難道不是許多女性的共同悲哀?
楊婉瑩表示,不管最後費心費力照顧父母的是誰?誰又和誰感情最親,訃聞中女兒永遠只能排序在兒子與兒媳後面,喪禮上也無法發言,只能夠由男性親屬代表感謝各界弔唁。更甚至若是沒有生養兒子的家庭,不管其家庭狀況如何,喪禮上也要另尋「代孝子」以表示「有後」,這是性別落差最明顯地方。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彭渰雯及楊婉瑩也呼籲,追求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要從禮儀師的培訓及考照開始,打開「喪禮服務丙級技術士」證照考試題庫中,151題的考題中,有37題與性別相關,但都是重複提問傳統禮俗中「男尊女卑」、「男內女外」的畫分概念等。
如題目問長孫釘應由誰咬?答案是長男而非長女,暗示男性才是子孫。再如考題男性過世被稱為「壽終正寢」,女性過世被稱「壽終內寢」,婦女新知表示,這些都顯示傳統禮儀眨低了女性。但遍尋考題,已經出現環保、公共衛生、職業傷害、族群平等、宗教儀式,顯示出題方向已因應時代演進而有改變,為何不能加入性別平等的觀念?
女性祖墳留位 不是不可能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2009.04.03 02:59 pm
「男尊女卑的喪禮禁忌,早該被打破了。」祭祀文化男尊女卑的觀念,隨時代演進已逐漸被打破,彰化蕭家祭祖百年來首見有女性擔任主祭官;鹿谷林家祖墳為女性留位、也將女性納入族譜中,都是典型例子。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說,東華大學副教授蕭昭君在去年彰化社頭鄉斗山祠舉行的蕭家祖祭中,擔任主祭,打破百年來禁忌,成為該家族祖祭中首見的女主祭。這段經歷,已拍成紀錄片,下周即將發行,未來將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教材。
陽明大學助理教授林宜平表示,她出身南投鹿谷林家,家族在921大地震後,籌建家族墓園,擬訂祖墳管理辦法時,就明訂「凡是未出嫁或離婚的林家女兒,都可以回來」。她父親也在2004年重修族譜時,將以往一片空白的女性家族成員,統統還原重登入譜。林宜平表示,她們家女兒及女婿表現良好,加上父親及長輩觀念都很開通,才能有這種改變。
律師尤美女則說,她母親過世時,她為了爭取性別平等,曾與哥哥、弟弟與姐妹討論了很長時間,才達成喪禮不披麻戴孝、改戴佛珠,以及兄弟姐妹共訂列名訃聞等改進方式,顯示只要觀念溝通,男尊女卑的祭祀文化還是可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