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解決經濟危機 以貧窮為師
 瀏覽918|回應2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北縣新店)】 2009.03.31 03:44 am 
 
在經濟不景氣的節骨眼上,談貧窮似乎特別的淒苦和悲涼。對窮困人家而言,貧窮是生命的枷鎖和無奈,對目前六十多萬的失業者來說,貧窮更是一種迫在眼前的生活恐懼。但面對金融海嘯所引起的經濟危機,此時若能逆向思考,拋脫追求富裕的社會心態,反向貧窮學習或許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以往幾乎每次經濟危機,凱恩斯的擴張性政策就成為神符靈藥,希望藉由增加投資、刺激消費來促進經濟復甦,卻很少思及金融風暴其實正是過度消費所造成;至今,我們仍將經濟問題局限在經濟手段的解決,未曾從經濟體系以外尋找問題的根本癥結。

依據美國作家約翰.格拉夫、環境科學家大衛.瓦恩和經濟學家湯瑪斯.內勒長期的研究指出,世界會造成金融風暴的主要病源是罹患一種「富裕流感」,也就是從一九八○年代以來逐漸感染的「流行性購物狂症」。這是一種傳染力極強的社會疾病,人們不斷渴望佔有更多物質,熱愛購買和囤積,不惜擴張信用提前消費,不但個人債務日漸沉重,也對社會資源造成極大浪費。

長久以來,奢華浪費已成為社會崇尚的生活習性,累積財富變成生命唯一的目的。當社會越來越富裕,慾望就不斷被激發。人們過度消費、過量飲食、自我放縱,而且驕恣傲慢,對周遭事物變得漫不經心。在這種生活習性下,消費不是因為生活的「需求」而是無盡的「欲求」,由於欲求不滿,富裕往往使人感到心理的匱乏而非生活的滿足。因此,格拉夫等人認為,這個世界如果不能從揮霍浪費的習性徹底改變,匱乏、焦慮就會潛藏在心,經濟風暴也會隨時侵襲。

解決經濟危機的根本之道,必須改變富裕社會的揮霍習性,轉向貧窮學習。這裡的貧窮不是物質匱乏的狀態,而是社會的生存心態:節制、謙卑、勤奮與人饑己饑的人道關懷。我們不需將貧窮想像成矯揉造作的縮衣節食,睡簡陋的窄床、穿粗製的破衣、吃冷硬的麵包,而是心向窮苦人家、學習窮苦人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並且對萬物心懷感激,對廣大苦難的蒼生心抱持手足之情。

只有我們進入貧窮的世界,才有餘裕尋覓自我的責任、體察自己內心的感動。因此,在經濟衰退的時候,除了一連串的刺激經濟處方之外,社會更需要樹立樸實無華的生活典範,不炫耀財富、不奢侈放縱,不要讓非必要的消費習性侵犯我們的生活節奏;即使我們不願意選擇過貧窮的生活,至少也應該避免因為剝削他人而致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357456
 回應文章
短 評-要有行情意識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7-23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昨天,台北股市直逼七千點。去年十月,股市受國際金融海嘯衝擊,指數一度跌破四千點。如今,不到一年,就漲回三千點,漲幅超過七五%。

     這當中,無論是三大法人還是散戶,都是進進出出,平均說起來,短線利益雖然撈了不少,不過,恐怕沒哪個投資戶,在這一波漲勢當中,賺足了七五%獲利。

     唯一的例外,就是護盤基金。這些基金,奉政府指令,在股市山窮水盡,既窮又絕之際進場,以超低價格,大量吃進績優股。進場目的,在於護盤,不在獲利,於是,大量購股之後,就趴著不動,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

     正因為這種「只為護盤,不為獲利」心態,促使護盤基金一路持股,反而獲致天文數字驚人帳面利益。就拿國安基金來說,到七月下旬為止,當初護盤所購股票,已經肇生將近兩百億元帳面收益。

     不過,國安基金管理委員會說,還不打算賣股票。背後原因,當然還是市場因素,恐怕國安基金大批倒貨之後,會打壓股價。這種決定,其實很不聰明。

     想當初,三商銀民營化之際,股市也怕財政部大賣三商銀官股,打壓股價。然而,國庫署長王榮周趁著行情好,瞞著外頭,持續偷偷賣三商銀官股。結果,官股順利售出,國庫收益大增,股價也沒被打壓。

     關鍵因素,還是「偷偷賣」。國安基金,倘若不趁現在市場行情高昂之際,悄然、小量、持續出脫持股,換回銀彈,等到下次股災,就沒有護盤子彈可用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39642
捨出口難求發展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5.10 04:22 am
  
金融海嘯使各國出口大幅萎縮;有些國家想盡辦法期盼出口趕快恢復成長,許多人則主張,要以擴大內需代替出口來帶動經濟成長。近日有新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盧比尼教授則大膽斷言:亞洲國家出口導向的成長模式已不可行,必須提升內需,否則不足以求經濟。這種主張雖有些依據,但並不正確;傳統的出口擴張模式固然遭遇困難,擴大內需卻不足以支撐長期經濟成長。

出口擴張難以再帶動經濟成長的原因之一,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和進口成長率很可能減少。以往東亞各國是以不斷擴大生產、出口美國為主要發展模式。這種做法使各國對美國出現鉅額出超,而美國則以發行更多貨幣和金融資產來支付其入超。但金融海嘯之後,美國不敢再花那麼多錢,不能再亂發行太多貨幣和金融資產,因此美國的入超、各國的出超和出口成長率,都將長期性地降到較低水準。傳統以出口擴張帶動經濟成長的策略,也將困難許多。

然而目前全球想藉出口來得到經濟成長的人口,卻百倍於半世紀前的四小龍。因此出口的競爭更激烈,利潤降低而成為微利時代,工資也將更不容易持續上漲。全球努力增產,也使原油和水等資源逐漸不足。在金融海嘯之前,資源不足的問題已甚為嚴重,目前即使稍得緩和,一旦全球經濟再快速成長,資源限制又將拉高資源價格並抑制生產成長。出口產品價格和其原料成本間的差距將縮小,而使加工出口產業更難獲利。

在利潤和市場成長都萎縮的情況下,低工資的國家必將更努力藉成本優勢搶奪其他國家的市場;有些經濟較不自由的國家,也會藉產業和貿易政策,努力以國產品替代進口品。而由於我國恰好所得較高而又大量出口中上游產品到開發中國家,因此未來即使全球景氣復甦,我們既有的很多出口也會被外國替代掉。三月因為工作天數高於二月,出口值也高於二月;當時官員就高興地斷言二月已是出口谷底。因此日前四月出口統計出爐而低於三月,很多人大為震驚。我們若只知苦等全球復甦,上述分析即暗示,屆時我們將更震驚地發現,我國出口的復甦又不如外國。

出口擴張有困難,很多人自然想到擴大內需。但百年來沒有一個開發中國家是靠內需發展成功的。一般人特別是東方人的心理,一定要所得先增加才能增加支出。出口擴張政策容易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先增加生產和所得,用的是外國已存在的需求。若要靠擴大內需來帶動經濟成長,除非是政府一直給人民更多錢、一直增加所得,否則內需不易持續增加而成為長期成長的動力。

而內需即使增加,國內生產也不易恰好配合;在目前全球化的環境下,很多內需將會用在進口品,或以進口原料加工而成者,因而內需帶動成長的力量只剩一小部分。更嚴重的是,進口的增加需要更多外匯,因此除非出口也增加,否則貿易入超將大到無法承受。換言之,即使要多依靠大內需,出口的成長也仍然不可或缺。

所以我們仍須努力發展未來的出口產業。然而這一年來政府這方面卻乏善可陳。政府產業政策的思維仍以降低成本和貿易障礙為主。但學者和前任政府早已指出;發展知識經濟,生產其他國家不會生產的產品,我們自然不怕外國的競爭、替代以及貿易障礙,也才能有持續的出口成長。希望政府能掌握這個重點,不要只期待擴大內需,更不要只等待外國景氣復甦自動使我國出口恢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2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