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10 04:02 am
一場金融海嘯引發的信心危機,讓全球各國經濟一片哀鴻。從去年下半年迄今,已經歷過近10個月的灰黯日子,似隱若現的曙光卻不知何時才能真正帶來好消息。這一場規模超大,完全不可捉摸的經濟風暴,引來多少末日預言家危言聳聽,讓人惶惶然不可終日,對度過信心危機沒有一點幫助,卻為凱因斯基本教義派造就出一個數十年未見的好市場,每天聲嘶力竭地鼓吹每個政府要花錢、花錢、花更多錢。
由於適時而來的諾貝爾光環太過耀眼,因而全世界都逃不脫催眠洗腦一般的疲勞轟炸,也不能不隨著節拍起舞。當然最歡欣莫名的,就是各國政府;數十年來,在公共選擇學派領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口誅筆伐之下,大政府早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政府的每一項支出、每一個舉動,都會被放在顯微鏡下檢視,因而時時刻刻都得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但經濟衰退無底洞一般的可怕景象,加上學者專家的厲聲恫嚇,嚇破膽的人民莫不仰首翹盼英明的政府趕快灑下及時雨,拯萬民於水火之中。於是各個政府乃競相籌借天文數字一般的債務,急忙以各種名目大興土木、大發善款,唯恐錢花得不夠多、不夠快,讓人民怨懟失望。
我們的政府似乎不如其他國家那麼稱心如意。一方面我們早訂有嚴格的政府舉債上限,過去幾年的揮霍,幾乎已無任何空間;另一方面馬政府去年5月上任立刻匆忙推出的583億擴大內需方案,從項目選定的草率、效益管控的無效,到執行效率的低落,早已成為各方譏彈的標的。因此籌措子彈不易、槍法又超爛的執政者,的確很難隨便掏出數以兆計的鈔票漫天灑下,管它能發揮多大效益。
老實說,政府匆忙將大筆人民的血汗錢輕率投注在公共建設上,以求急救經濟景氣,不出錯、濫用,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稍具規模的公共建設,都不可兒戲,即使是整建危橋、重修危險路段,事前都必須縝密規畫、嚴評效益、細選工法;這個前置作業期依香港經驗,平均高達七年;一旦決定施工模式、敲定細節,公開招標發包,如果審慎務實,也非幾個月莫辦;發包之後開始募工購材,真正上工又不知需多少時日。等子彈真正射出,景氣早已不知變成什麼狀況,於實事何補?
就馬政府新手上任的表現來看,這樣的時間只會更久,豈能短暫?除非前置作業敷衍了事,虛晃一招,成本效益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工法、團隊隨便唬弄、開工了事,才有可能將偌長的時日縮短到三、五個月內交卷。尤其劉內閣興沖沖地宣布,今年原有的工程採購預算加上去年度的保留款,再加1,506億元的特別預算,掐指一算,金額居然高達5,996億,比原先預估還意外多出500億的「子彈」。這麼巨大的金額,如此龐雜的項目,勒令要在年底前執行完畢,這個效能飽受質疑的政府,立刻變身成為超人政府,要「超越極限」,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人民聽來豈會不瞠目結舌、驚駭萬分。
我們必須深知,時間還不是重點,真正緊要的是,這5,996億之中每一塊錢都是人民的血汗錢,將要動用的一磚一瓦、寸土寸鐵,都是我們與子孫百代共有的資源;若用之不以其道,所造成的浪費與誤用,不僅貽禍子孫,將來還要花更多血汗錢將它修補改正,過去20年中血跡斑斑有多少活生生的案例擺在眼前。
因此,我們奉勸執政者,仔細評估時效性,趕不及、不該趕的,千萬要有自我克制的勇氣。但更要期盼全體人民,要求政府將所有工程自始至終全程公布網上,每一個項目都要有足昭公信的成本效益分析,由全民做最後的監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