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調查統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政府統計還有公信力?
 瀏覽2,569|回應6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02 03:02 am 
 
開年以來,政府發布的一連串經濟指標,幾全寫下歷來最低、最差、最慘的紀錄。平心靜氣來看,這卻是事後描述的統計,結果不令人意外,且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期間。但也因為不景氣,社會期待走出衰退的心情及需要指引的徬徨,大幅提升了經濟指標的需求及重要性,各項指標的發布動見觀瞻,其可信度更被放大檢視;近期更因經濟預測連續失準、失業率未在預期時間發布而遭受高度質疑。這絕非好現象,當數字被懷疑造假時,人民不會相信政府,社會各層面的決策效率也將大降,政府必須正視統計公信力問題。

政府統計早已無處不在,而且影響深遠。像每個人都用得到的扣除額,是與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動;商店租金的升降、公共工程款的增減,要看分類物價指數的漲跌。總經面而言,物價指數的變動會影響利率政策、金融市場動向;早年美國貿易赤字的起伏,還會引發美元匯價的波動;近年原油價格走勢,更與每周公布的原油庫存水位息息相關,甚至引起美國司法機關調查,懷疑數字存有人為操縱。再宏觀一點,1994年墨西哥因停止發布外匯存底,引發貨幣危機:之後國際貨幣基金(IMF)有鑑於金融危機多與統計資料取得困難與透明度不足有關,還特別制定資訊發布準則,嚴令各國遵守。

經濟全球化後,由於社會資訊化程度加深、經濟行為及結構變化快速及數字管理風潮的盛行,政府統計的需求更多,對統計品質的要求也趨於嚴格。去年金融海嘯後,政府統計更吸聚了歷來最大的公眾注意力,從升斗小民、企業主、經濟學家到政府首長,每個人都想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接下來如何、何時會好轉。此時,政府統計正是尋找答案的最佳對象,因為在理論及理想上,政府擁有最多資訊源,相對最客觀,因而也最可信。所以,不景氣對政府統計是一大考驗,卻也是強化公信力的絕佳機會,但近來表現卻非如此。

政府統計公信力的高低,可以做三點檢視,分別是政治干預、發布機制及正確度。政府統計是公共服務,但實務上仍以表現施政成果及提供施政依據為主;但真實的數字常使施政績效好壞無所遁形,令主政者難堪,甚至以政治力介入,要求隱藏、灌水、修正定義等。在民進黨執政時,經建會的住宅動向需求調查、經濟部的製造業動向調查因故喊停,最近經濟部的外銷訂單、主計處的失業率則未在常規時間內發布,都因當期數字非常難看,引來政治介入的質疑眼光。

政治力是否介入政府統計,目前社會只有懷疑,沒有證據;從發布形式上,則可看到統計人員維護公信力的努力。以失業率而言,一般在每月22日發布,上月延到26日,社會產生政府動手腳的聯想。但實情是,主計處在一個月前已預告26日發布,形式上做到準時的要求。不過,稍有延遲社會就有疑慮,主計處面對質疑沒有說明,顯示政府與民間的互信基礎不只薄弱,政府也未正視,任疑慮蔓延,實屬不智。依聯合國頒布的基本準則,政府統計一如公司治理,要保障公民的資訊權,降低資料不對稱性,政府在這方面還可以做更多。

第三個關鍵就是政府統計的正確度。這不是說主計處要料事如神,但政府統計的最大功能在於蒐集廣泛而有用的資料,運用科學的測度及統計方法,推估可能方向,讓政府抓得住經濟轉折點,以求即時施為。像過去幾季經濟預測連續失準,即使其間存有變化太快、變數太多等非戰之罪,主計處仍難卸高估之責,若還依循舊模式估測新經濟,鐵定繼續失算。經濟之變已是常態,政府統計不能再抱殘守缺,須以添新補舊貼近經濟脈動,並掌握新興議題,方能強化政府統計與公共政策間的結合,展現應有機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310027
 回應文章
社論-政府能這樣辦統計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1-26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內政部建研所每季發布一次的房地產景氣燈號,即將吹熄燈號。這份已發布十多年的調查,在未經任何預告、未有任何配套的情況下,忽然走入歷史,令人驚訝。不論從國內房市資訊的健全或政府統計發布程序來看,都顯有瑕疵,決策當局應重新評估。

     這些年政府多數部會發布統計調查已漸上軌道,類似過去未經預告即停止發布的問題愈來愈少。但遺憾的是,仍有少數部會統計調查的發布方式依然隨興隨機,要辦就辦、說停就停,今天在部裡發布,明天在署裡發布,今天由次長主持,明天由單位主管主持,這對政府統計的公信力傷害至深。

     我們的部會首長們最喜歡用統計數字來彰顯施政績效,但卻少有重視統計調查者,因此部會間才會出現這種要辦就辦、說停就停的荒唐情事。有一件事也許部會首長們迄今依然不知,那就是政府統計部門何以每月5日發布物價、7日發布外貿、22日發布失業、27日發布景氣,發布日期之所以事先預告,固定不變,其目的即在於贏得人們的信任。這雖然只是程序,但如果連程序都可以隨機隨興,要辦就辦、說停就停,政府統計的公信力豈不盡掃於地。

     由建研所辦理的「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已有十二年歷史,每季發布的房地產景氣燈號、領先指標及廠商對景氣的意向調查,對於決策當局掌握房市景氣走向,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最重要的是,這項指標已編製了十多年,這十多年台灣房地產景氣走過慘淡的歲月,也歷經繁榮的時光,時間數列已然成為最好的見證。這些時間數列若不能持續編製下去,兩、三年後當我們想了解台灣此刻的房地產動向,在沒有資料銜接下,豈不成為空白的一頁?屆時想回頭再編,恐已時不我予。

     有關此項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的停編,建研所提出許多理由,例如經費不足、建研所非主政單位、這項調查無法呈現區域景氣的變化、民間已有相關調查,還有另一個理由是全世界已幾乎沒有人在用景氣燈號。這些說法看似有理,其實不然。建研所站在自身的立場可以決定停辦,但是從內政部長的高度來看待此事,這項調查絕不可輕言廢止。我們的看法如下:

     首先,全世界少有人用燈號就代表燈號不合時宜嗎?恐怕未必。四年前也有人倡議讓經建會的景氣燈號走入歷史,但幾經考量仍予保留。以藍、黃藍、綠、黃紅及紅五種燈號來告訴大家景氣走向,簡單明瞭,有何不好?事實上,前些時候連財政部也想模仿景氣燈號,編製「財政警訊燈號」以讓大家了解國家財政的情勢。如此看來,所謂燈號不合時宜的理由,實在站不住腳。

     其次,所謂建研所非主政單位,因此不宜續辦下去這個說法也耐人尋味。眾所週知,國家財政困難,各單位預算吃緊,建研所如此本位的考量可以理解,但是內政部難道也可以推稱自己不是主政單位?這個決定由建研所簽報部長後,內政部長江宜樺應從長期的眼光來考量,如何提供更多資源讓這份調查更詳實、更能反映景氣走向,才是正辦。

     第三,台灣南北差異不小,如何讓調查報告能呈現各區域間的景氣走向,確實是重要的課題。但遇到這個調查及指標編製的困境,正確的作法應是去克服它,而不是廢掉它。以建研所的資源也許力有未逮,但內政部面對這個困境豈能卸責,豈能以停止發布做為解決問題的對策?

     第四,民間的建設公司近年來紛紛投入經費研究房市景氣走向,建研所以此認為市場上既有這麼多資訊,政府辦理的這項調查自可退場,這個理由顯然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像景氣這麼重要的資訊及統計,涉及公眾利益至巨,政府自然不可置身於事外。當市場資訊漫天蓋地而來,景氣榮枯真假莫辨,民眾的利益誰來保障?政府把資訊的發言權拱手讓給業者,自非所宜。

     我們再次籲請執政當局必須重視政府統計,給予內閣閣員正確的統計觀念。統計固然可以拿來宣揚施政績效,但更應用以匡正施政積弊,若有此一眼光,在此刻國內房市趨熱之時、泡沫風險升高之際,豈能貿然停辦調查,停止發布房地產景氣燈號?

     兩千六百年前管仲曾說:「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欲經於水險也。」善哉斯言。管仲對統計的這番比喻,值得政府大員們多多省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56485
再論精進GDP的統計與預測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11.23 03:40 am 
 
主計處上周四公布了最新的國民所得統計與經濟成長率預測值。除此之外,主計處也宣布將從明年1月起,每季結束後第一個月的月底,發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概估統計(advance estimate)。這個作法大幅改進了目前GDP統計的時效性,使我們得以提早三個星期掌握前一季的經濟情勢,這正是本報8月23日社論「精進GDP的統計與預測」,所呼籲的重點之一。

主計處在9月底慶祝「主計建制80周年」的一個座談會中,已經提及未來將增加GDP的概估統計。此一時間距本報社論僅一個多月,顯示主計處本就能做概估統計,只是不曾或不願公布而已。無論如何,對於主計處的能力、效率以及追求進步的態度,我們還是表示由衷的敬佩。

除了統計時效性的討論,本報同一篇社論也指出,主計處對今年各季的預測一直低估太多,以致每季都必須上修全年的成長率預測。果然,由於主計處在8月時對第三季成長率的預估仍然過於保守,這次又大幅修正全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為9.98%。將這個數字與主計處在2、5、8月時所做的預測(4.72%、6.14%、8.24%)相比,可以發現過去的預測相去太遠,2月的預測甚至不到現在數字的一半。這種預測,不僅沒有參考價值,也嚴重影響大家對主計處預測的信心。

主計處目前公布兩種經濟成長率:跨年的(YoY)成長率,也就是每季和去年同季相比的成長率;跨季的(QoQ)成長率,利用經季節調整過後的數據,計算每季和前一季之間的成長率。一般的討論都只著重在前者;但若將兩者合併觀察、相互校準,當有助於判斷預測是否出現低估或高估。

以主計處5月份的預測為例,由於當時公布的第一季成長率太高,為了符合全年成長率的預測值6.14%,主計處顯然壓低了第二、三季的預測,因此預測這兩季的跨季成長率均為負值。然而,連續兩季衰退是許多國家對經濟是否步入衰退期的一個簡單(非正式)的判準。但今年初台灣經濟情勢一片大好,主計處應可判斷經濟不致衰退;只要這兩季中有一季改為正成長,就可發現全年6.14%的成長率必然低估。同理,主計處8月時再度預估第三、四季將連續衰退,而只要稍加研判,我們也可推論當時的成長率預測8.24%必然是低估的數字。

主計處的GDP預測一直是國內的主要經濟指標。但在這波經濟危機前後,我們都可看到主計處預測的局限,就是無法掌握較大幅度的變動,以致在經濟衰退時高估成長率,復甦擴張時卻又低估了成長率。所以,主計處實有必要重新檢討預測模型與方法,並予以更新。我們相信以主計處一直追求進步的態度,未來一定可以改善預測能力,更加進步。

除了主計處之外,國內還有許多智庫與民間研究機構也定期發布GDP預測。仔細檢視就會發現,他們的預測多與主計處的預測亦步亦趨,差距很少超過0.3個百分點。當主計處今年一再大幅上調成長率預測,我們於是看到預測機構在後面苦苦追趕,其預測結果也了無新意。換言之,這些機構可能並沒有自己對經濟前景的判斷,只是複製主計處的預測,然後略加調整而已。這樣的預測,既無法提供新的資訊,也無助於我們對經濟情勢的理解。

GDP預測不該只是行禮如儀的工作,而應精益求精,與時俱進。在未來,我們希望看到不同的預測機構都有自己的預測模型與方法,而且能在各自的方法上持續改進,彼此之間也發揮互補的功能,提供政府與民間更多元的參考指標。對主計處以及其他預測機構,我們都有相同的期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287301
社論-政府統計超然獨立不容干預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8-31 工商時報 【本報訊】

     自從行政院主計處發布了98年國內所得分配的統計後,近來有關貧富差距擴大一事引起社會廣泛討論,行政院長吳敦義除了責成副院長陳?成立「改善貧富差距專案小組」外,並特別於上週行政院院會指示主計處日後發布重要統計數據前,應與經建會保持橫向聯繫,由經建會從總體經濟的觀點協助解讀及補充。

     吳揆這項指示看似合情合理,但這已干預了政府統計的獨立性。聯合國統計委員會(UNSC)為捍衛各國政府統計部門的專業獨立地位,特別於1994年通過「政府統計基本準則」,這項準則如今已成為聯合國統計司檢視各國統計品質的重要依據。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所以重視政府統計的獨立性,實非偶然。試想經濟成長、失業率、通膨率或所得分配等數據在統計部門發布以前,若先傳閱於內閣然後再對外發布,如此豈無瓜田李下之嫌?豈能不引來各方的質疑?這樣的數據又如何取得民眾的信任?

     近年政府統計經常遭到各方質疑,其中固然有調查方法、編算方式上的爭議,但多數時候是民眾對政府統計失去信心。而民眾所以會失去信心,實在是因為這些年來決策高層不尊重政府統計的獨立性所致。

     舉例來說,行之有年的消費信心調查,於2000年因信心分數下滑旋而停辦;隨著十等分位「所得收入者已分配要素所得」差距升逾51倍,於2003年竟停止發布;再如2006年底出現景氣藍燈,內閣廢燈號的呼聲又起。此外,經建會循季發布的房價信心調查,於2007年房市走疲之際竟悄然將調查結果上網,並宣稱此非政府統計不必召開記者會發布。以上只是舉其犖犖大者,但看這些荒腔走板的作為,民眾信心豈能不失?文官體系未能堅守立場固難辭其咎,但若非決策高層顢頇的干預,怎會發生這麼離譜的事情?

     由此也可以明白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的深謀遠慮。因為一旦失去獨立性,政府統計終將成為政治宣傳品,一切壞消息都將被刪修殆盡,對一國經濟社會傷害之深,不言可喻。如今吳內閣竟忘卻過去政府所犯過的錯誤,居然要主計處未來在發布重要數據前,與經建會保持橫向聯繫並由經建會協助解讀。主政者用意也許良善,但我們必須嚴肅指出,橫向聯繫就是在摧毀政府統計的獨立性,這樣的聯繫一旦逾越了邊界,就是干預了。聯合國統計司會如何看待此事?政府統計豈不又要再度信譽掃地?

     我們來回顧一下美國政府統計的歷史。美國勞工統計局在1970年代開記者會發布失業等相關統計時,勞工部循例會派熟悉政策的官員與會,但1979年新任局長諾伍德(Janet Norwood)認為政府統計的獨立性不應受到政治干擾,因此通知勞工部無需派員出席記者會,她說:「在政府統計部門做事,就應該保有超然獨立的主張與堅持,即使糾正的對象是總統時,我們依然會糾正他。」這位勞工統計局長諾伍德的勇敢與智慧,正是維繫美國政府統計品質最大的力量,令人尊敬。

     諾伍德把前來參與橫向聯繫、提供政策解讀的高層代表請了回去,以讓美國政府統計能取信於民。沒想到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反而在走回頭路,行政院居然要求主計處於數據發布前得先聯繫經建會,由經建會解讀補充。姑不論經建會對指標掌握的精準度以及能否客觀的解讀,我們相信如果諾伍德擔任中華民國的主計長,絕對不會同意吳揆的這項指示,她必然會挺身捍衛政府統計的獨立性。

     今天行政院所以要主計處與經建會橫向聯繫,全是因貧富差距擴大數據發布一事而起。也許行政院也認為五等分位家庭可支配所得的差距6.34倍還低於2001年的水準不算嚴重,何以批判聲浪舖天蓋地而來,因此要經建會補主計處的不足。但決策高層得想想,這是花費了4,600億元的社福支出所獲得的成果,若沒有花這麼多錢,台灣的原始所得差距已達8.22倍創歷年最高,貧富差距擴大已是不爭的事實。除非高層們又想在橫向聯繫中研商如何隱藏壞消息,否則縱令經建會有凱因斯、佛里曼的學養,有蘇秦、張儀的辯才,也扭轉不了這個事實。

     我們認為政府統計不論是經濟成長率、失業率、出口、通膨或所得差距,就如同每個月給台灣的經濟體質進行體檢一樣,體檢的數值出現狀況,就要去調整治療,而不是朝好的角度去解讀,然後與體質更差的人比較一番,自我安慰以為沒事。行政院要主計處發布數據前與經建會橫向連繫,這非但解決不了台灣當前的經濟困境,反而有干預政府統計之嫌,吳揆應儘速收回這項指示才是。

     不論從經濟發展或健全政府統計來看,台灣今天需要的不是官方的樂觀解讀,而是高層的政策反省。我們認為執政者絕對不能抱持「鴕鳥心態」,只有給予統計部門獨立行使職權的空間,決策者才能掌握即時狀況、迅速因應,台灣經濟才有前景可言;也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一個文明的國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48293
精進GDP的統計與預測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8.23 01:38 am 
 
行政院主計處上周公布了最新的國民生產毛額(GDP)統計與預測。統計結果顯示,台灣今年第一季GDP與去年同季相比的成長率為13.71%,第二季為12.53%。在更新對第三、四季的預測後,主計處將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由原本預估的6.14%,一舉上修到8.24%,調整幅度高達三分之一。對這樣亮眼的成長數據,民間與政府同感振奮。在此同時,我們希望對主計處的統計與預測提出一些建議,希望有助於未來的改進。

首先,我們認為主計處可以加強目前GDP統計的時效性。分析經濟狀態時,數據的時效極為重要。主計處是在每一季過後一個月又20天左右公布前一季的統計數,落後時間長達50天,不利於政府與民間對過去狀態的掌握,也影響對未來情勢的研判。在景氣變動劇烈時期,這樣的數據發布時程更顯得緩不濟急。

儘管全國性的統計需要相當時間才能完整計算出來,但問題在於:是否一定要延遲50天才能公布?新加坡在每一季過後兩周內就公布前一季數據;中型經濟體如韓國、大型經濟體如美國也都可以在每季過後一個月內就公布前一季數據。與這些國家相比,主計處統計的時效性相形見絀。目前主計處的作業時程是沿襲過去幾十年的作法,但政府的資訊統計工具與能力早已超過當年,應該設法改進作業程序,提早公布。

其次,主計處的預測也有改善的空間。從較短期的預測來看,去年11月與今年2月時,主計處對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分別為8.96%與9.24%,僅及第一季實際成長率13.71%的六成五左右。今年2月與5月預測的第二季成長率分別為6.05%與7.66%,前者不到第二季實際成長率12.53%的一半,後者也只及實際值的六成。由於過去預測結果遠低於實際值,當然使得年成長率的預測大幅上修。我們或許可以推測,主計處對第三、四季的預測也將是低估,全年經濟成長率可能遠高於現在預測的8.24%。

過去學術界的研究發現,主計處在景氣擴張時的預測通常相對保守(低估成長率),但在景氣衰退時的預測相對樂觀(高估成長率)。我們能理解主計處作為政府機關,對具有指標意義的GDP預測必須審慎;但若預測結果太偏離實際,不僅影響大家對主計處預測準確度的信心,以為這些預測並無參考價值,更可能導致政府與民間對未來情勢的誤判。

以這次經濟危機前的預測為例,2007年11月世界經濟情勢尚稱穩定時,主計處預測2008年經濟成長率為4.53%;到了2008年中,經濟頹勢已現,主計處仍預測全年將成長4.3%,結果實際經濟成長率僅有區區0.73%。2008年底,國際經濟急凍,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主計處卻仍樂觀地預測2009年會成長2.12%,結果當年是台灣歷來經濟衰退最嚴重的一年。這種預測已經無法用「審慎」二字來文飾了。

我們無意只從一、兩次的預測結果論斷主計處預測的品質。經濟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工作;與台灣其他智庫相比,主計處在過去多數時候所做的預測已經是國內最好的。但從前述的例子來看,主計處的預測在經濟情勢變動大的時期、也是民間對正確預測期待最殷切的時候,顯得特別不足。其實,學術界研究的預測方法一直推陳出新;主計處應該不拘泥於舊方法,嘗試建立新的經濟預測模型,並藉此改進經濟趨勢的研判能力。

或許多數民眾並不需要特別注意GDP的統計與預測,但這些數據的好壞反映了政府的品質與能力。政府要不斷進步,主計處的GDP統計與預測也到了改變的時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131748
社論-建立政府統計發布制度,此其時矣!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6-11 工商時報 【本報訊】

     最近幾天政府的統計發布引來許多質疑。6月初勞委會發布第二季人力需求調查報告時,由於更改問卷內容,引起各界批評;日前內政部更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將原本每季該發布一次的房價信心調查,延長為半年發布一次。在台灣首季經濟衰退逾10%的此刻,政府統計發布方式如此驟然變更,明顯極為不宜。

     我國政府統計過去少有人質疑,但近年來由於多次在關鍵時刻,政府變更發布方式,甚至停止發布,遂使得政府統計的公信力跌到谷底。如今在此一經濟衰退的敏感時刻,政府當局理當以臨淵履薄的態度來處理統計事務,不料短短數日竟接連傳出這些負面消息,這勢將使得民眾對於政府統計的信任,再打折扣。

     就勞委會所進行的「人力需求調查」來說,這份逐季發布的調查,原本每季都會公布企業實際聘僱人數,但本次勞委會以主計處已有類似調查為由,取消相關問項。試想在企業僱用人數連續兩季下滑的今天,取消此一問項,導致報告看不出本季僱用人數衰退的情況,這樣的處理方式,望之豈能無惑?又豈能不引來外界的質疑?

     另外,原本應該在近日發布的房價信心調查(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內政部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突然將每季發布一次的調查延長為半年發布一次。內政部雖以擴大取樣範圍、提升統計品質解釋,但在前次房價信心分數跌至50分的歷次調查新低水準下,突然改變調查方法、延長發布時間,縱有再正當的理由,又豈能杜悠悠之口?

     政府統計要取信於民,不但調查方式要嚴謹,調查程序及發布方式也必須透明且可預期,絕對不能任意變更。即使要改變,也必須半年甚至一年前預告,以昭公信。本次房價信心調查已進行7年之久,向來都是每季發布,如今在未預告下,延長至半年發布一次,這豈能不引來粉飾太平的批評?試想,房價信心分數改為半年發布一次,這樣的資訊,還有什麼及時性及參考性可言?

     再者,即令本次房價信心調查的變更,是想讓調查統計更為週延,但主事者可能忽略了,統計發布的「透明度」與統計調查的「嚴謹度」同等重要,追求「嚴謹度」而忽略「透明度」,可謂得不償失。且這一調查方式及發布方式,早不改、晚不改,偏在經濟大幅衰退、房價信心創新低的此刻變更,有關當局此一決定,非僅不宜,實為不智。

     前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在主持經建會期間,堅持該會逐月發布的景氣燈號若要進行調整,必須於一年前預告。所以如此,是要讓社會各界明白,這一調整絕非粉飾太平,因為沒有人能預知一年後的經濟走勢,屆時變更統計即無瓜田李下之嫌。可惜胡前主委這一智者的風格,並沒有普及到各部會,終致近年來政府統計公信力出現江河日下的情況。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政府統計是具有極高水平的,但遺憾的是,這些年政府統計卻經常遭外界挑戰。去年油價高漲時,許多人懷疑通膨率不止4%;今年經濟衰退之際,許多人又質疑失業率不止5%;消費券有多少成效,還沒發布,已引來許多批評。何以如此?其原因在於近年來政府統計公信力不斷流失,調查結果時而不予發布,時而變更發布方式,時而更改統計內容,皆未能於事前預告,而於事後則以調查技術不夠成熟、相關數據並非政府統計等荒唐可笑的理由搪塞。諸如消費信心調查、製造業動向調查、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家庭收支調查等,皆曾引來各界議論。民進黨執政時期即已如此,沒想到8年過去,這樣的錯誤並沒有受到行政院的重視而予以徹底改正,統計公信力的墜落,孰令致之?殊值慨嘆。

     第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顧志耐(Simon Kuznets)被譽為國民所得統計之父,一生致力於總體經濟的統計工作,他說:「具體而真實的數據,最能反映問題的本質,也最具有說服力。」此語雖簡,意涵深遠。劉內閣如果想讓統計確實反映台灣經濟問題的本質,同時杜悠悠之口以提升統計公信力,則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統計發布制度,此其時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79462
解讀進出口統計的真相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6.11 03:14 am
  
財政部周一公布5月進出口統計,5月出口161.7億美元,創近半年新高,進口也連續第五個月增加;儘管與去年5月比較,分別負成長31.4%與39.1%,但均較1—4月跌幅減緩,顯見對外貿易已逐漸好轉。經濟部國貿局亦分析指出,觀察1—5月出口情形,我對外出口動能恢復狀況良好。這是官方的解讀,但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財政部及國貿局祇說對了一半,無法讓人了解當前對外貿易的全貌,今天我們將就另一面來解讀,以補其不足。

5月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其降幅雖較前四月減緩,但31.4%的萎縮,不論對產業、對企業、對就業、對整體經濟都是極大的傷害;所得降幅減緩,祇是在谷底震盪,有何好轉可言?而且在此艱困時刻,新台幣升值,致使以新台幣計的5月出口,還低於3月出口,出口動能是否真良好恢復,尚待進一步觀察。

台灣出口與亞洲其他三小龍比較,1—5月台灣出口衰退35.1%,較同時期韓國出口衰退24.6%,惡化程度超過10個百分點;因港、星目前祇公布1—4月出口統計,分別萎縮20.5%與32.8%,而台灣1—4月出口萎縮36.0%。顯然台灣又是敬陪末座。這不是關起門來說好轉就好轉,需要打開眼界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看到「真相」。

台灣5月總出口之所以創半年來新高,完全是對中國大陸出口逐月大幅上升所致,對大陸以外國家與地區出口仍然停滯不前。尤其對歐、美等高度工業國家出口,不僅沒有好轉徵兆,反較1月及3月都衰退,對美出口更較3月衰退近10%,除顯示歐、美經濟還在谷底徘徊外,台灣出口產品在歐、美及日本等高度工業國家進口市場占有率每下愈況,更需要檢討改進。

台灣5月對大陸(不包括香港)出口較1月增加一倍,顯現大陸家電下鄉擴大對台採購的貢獻;但亦是1、2月對大陸出口大幅衰退50%,基數過低所致。因之台灣產品在大陸1—4月進口市場占有率,仍自去年同期的9.75%降為8.07%,但韓國產品在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未降反升,而自10.03%升到10.43%。在此波全球經濟大衰退中,國際市場競爭較前更為激烈,儘管大家對今年下半年台灣經濟轉趨樂觀,目睹此一情勢,能不對台灣未來出口市場的擴展擔憂?如何扭轉此一情勢,提升出口競爭力,已刻不容緩。

在進口方面,不論5月或前四月進口衰退幅度都大於出口,致出超不斷擴大;1—5月出超較去年同期擴增1.1倍,讓不少人沾沾自喜,以為出超的擴大代表外需增加,經濟應不致太壞。豈不知今年首五月進口大幅萎縮,其中農工原料進口幾乎腰斬,除原油等價格大跌外,亦表示今後短期內出口及內需不振,無需大量進口農工原料的影響;而資本設備進口大幅衰退44.3%,顯現國內投資的嚴重萎縮;至於消費品進口,在第一季時減少12.5%,4—5月更減少17.8%,今年內民間消費成長率要由負轉正,難矣!

根據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經驗,出口及投資大幅增加是經濟繁榮的保證,而今不但出口、投資大幅衰退,消費也在萎縮,單靠股市的支撐豈能帶動景氣的全面復甦?

以上的解讀,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根據官方的正確統計,作客觀全面的剖析,讓國人了解當前對外貿易的「真相」,避免被誤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7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