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 林安妮、林則宏】 2010.06.16 03:12 am
2010年,東協十國全面連結中國大陸市場。
七年前,透過一紙框架協議,東協十國與大陸藉由關稅減讓、市場相互開放,打造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七年來,「十加一」的貿易量年年放大,力量逐步綻放。
輸贏的分界線
2020年,是兩岸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的第十年,台灣會因與大陸的經濟整合,兌現執政黨的「黃金十年」願景?或是陷入在野黨嘲諷的「查甫找嘸工(男人找不到工作)、查某找嘸尪(女人找不到老公),與兒子面會要到黑龍江」深淵?
「十加一」的整合歷程,提供了一些蛛絲馬跡。
在亞洲區域經濟整合大興的年代,經濟學課本上一切有關最適生產、最有效率的貿易分工理論,將獲得印證。不過,自由化帶來激烈的市場淘洗,也將把輸者與贏家的距離,推向天與地。
在亞洲經濟整合的舞台上,泰國的金三角咖啡直接與越南、印尼及雲南咖啡對決,誰勝出,誰就可以獲得大於國內無數倍的銷售市場。對於亞洲的消費者來說,這場大對決,更將滿足無數消費者的口腹之慾,所謂的「國際」,從遙遠的天邊,拉近到眼前。當色彩斑斕的印尼傳統服飾「巴蒂克」(batik),不再出於印尼師傅的手工染印,而是一部分「中國製造」,印尼人或許會有幾分落寞,也不禁為區域內不少的襁褓型產業命運憂慮。
雙邊貿易飆增
「十加一」的構想,起源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這場危機讓大陸、東南亞等亞洲國家都承受巨大壓力。4月間受邀來台出席論壇的亞洲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回憶起當年情況,「 中國與亞洲各國體認到,唯有加強區域內的合作,才能有效抵禦經濟發展中的可能風險,以及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身為當年「東協加一」中方主談人的龍永圖記得,大陸高層態度很清楚,「要培養富有的鄰居,對自己更有利」。「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表示,「十加一」在長達十年的籌組過程中,沒有遭遇到太大阻力,「東協各國當年能快速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靠著對大陸出口大幅增長而翻身。」
他表示,2000年,大陸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東協國家想起過去得益於大陸的經驗,自然也願意透過「十加一」的經濟整合,進一步分享大陸市場。大陸商務部統計,2000年,大陸與東協貿易量是395.32億美元,占大陸整體對外貿易額的十二分之一。2004年,是「十加一」實施早收清單的第一年,雙方貿易量飆高到1,058億美元,約占大陸整體貿易額的十分之一。
機會挑戰並存
前年正逢國際金融海嘯,但大陸與東協的貿易額仍有2,130億元,約是大陸整體對外貿易額的十分之一。今年前四月,大陸與東協的貿易總量達到870.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五成八。對東協出口達406.2億美元,成長45.6%,對東協進口464.8美元,成長71.7%。今年前四月,大陸對東協貿易逆差高達58.6億美元,但去年前四月,大陸對東協貿易,則難得創造了9.69美元的順差。時間再往前推一年,大陸對東協貿易逆差則有39.19億美元。今年當東協十國全面連結中國的第一年,貿易形勢就出現了大變化,原因在那裡?
「融和」,看到了「地盡其利」與「貨暢其流」的機會;因融和帶來的產業衝擊、價值矛盾於焉展開,會不會挑戰到整合的本質?「十加一」的經驗,台灣值得仔細看。
你情我願
●大陸高層態度很清楚就是:培養富有鄰居,自己更有利。本著這種思維,推動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東協國家的「舒適度」。
●靠著對大陸出口大幅增長,東協各國很快速走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互蒙其利
●2003年的框架協議,關稅減讓了,市場開放了,七年來貿易量逐年放大。
●大陸商務部統計,2000年十加一貿易量逾395億美元;2004年成長至1,058億美元,占大陸整體外貿十分之一。
因應衝擊
●今年是十加一聯結第一年,大陸對東協貿易首度逆差轉順差!區域經濟整合,泰國龍眼、越南荔枝賣進大陸;看起來各國占盡早收的便宜...
●大陸當然不會一味讓利;加強農產品改良,深化競爭力。
台灣心情
●台灣業者不能自外全球化競合,但是區域經濟合作也不是嘉年華,十年前WTO的痛,傳統產業記憶猶深...
●關於ECFA,業者的問題很簡單,也很複雜:不怕簽,怕簽了之後擋不住大陸貨的低價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