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1 中國時報 【顧爾德】
二○○八年底、○九年初,馬政府最常談論的經貿議題是:東協加一在二○一○年啟動,屆時將嚴重衝擊台灣出口產業。當時的ECFA還叫做CECA,不論是政府部門、研究智庫以及工商團體都在宣揚:若兩岸不簽CECA,台灣重要產業會受重衝擊。有哪些重要產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石化、機械以及汽車相關產業。
○九年二月十七日,塑料公會理事長洪福源召開記者會宣稱,石化業者面臨「生死存亡關鍵時刻」,他說:「泛石化業產值約四兆,只要掉一兆,會有多種產業、許多廠商關門倒閉。」。
同月二十七日,馬英九總統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東協加一,台灣的石化、電子零件、紡織、工具機械都將首當其衝。當時的經濟部長尹啟銘引用中華經濟研究院報告指出,東協加一會導致台灣生產總額下降十二.四億美元,其中以塑化業下降七.三億美元最大。東協加三將使國內就業需求減少十一萬四千人,精密機械業減少八千六百人最多。尹啟銘說,石化、機械等對雙方皆有利的產業,列為優先項目。
雖然朝野、學界以及民間社團長期的爭辯不休,政府還是下定決心與對岸簽訂ECFA。不料,當協商到了最後關頭,卻傳出石化、工具機以汽車產業很多關鍵性產品未能被列入ECFA早期收獲清單。
不論是石化等三大產業業者或當初因為政府宣揚不簽ECFA會讓這些產業受創而接受ECFA的民眾,都有理由大聲譴責馬政府的無能與欺騙。政府拿來爭取民意支持ECFA的三個重要產業,最後很多項目居然進不了早期收獲清單。就結果而言就是政府欺騙民眾。會有這樣的結果,是無能造成的。無能的原因在於執政者對兩岸經貿關係過於一廂情願,對中國內部經濟決策與利益分配體系過於無知。
從台塑提出了「大乙烯計畫」、企圖進軍中國遇到挫敗,就可以知道中國本身的石化產業對他們政府決策有重大影響力,其龐大利益可不低於兩岸「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台灣不要以為中南海天天在思考著「祖國統一大業」,政治局為了拉攏台灣民意可二話不說地犧牲重要國有企業利益。不要以為國務院在擬定經濟計畫時是把兩岸經貿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從北京大力推動「海西經濟區」,就可瞭解北京只想把台灣納入他們東南區域經濟的一環而已。
過去在野黨要求執政黨把ECFA協商的清單拿出來讓國會與民眾檢視時,執政黨都以談判過程中不宜將內容公開來拒絕這項要求。這個看似有說服力的說辭,如今發現原來是用來掩飾談判不力的藉口。生米快煮成熟飯了,想必執政者又會用「雖然談判結果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來說服全民買單;相信他們又會說:「對岸也讓很多了」、「如果我們不接受,損失更大」等說辭要民眾接受這個政府無能造成的結果。
馬政府該嚴肅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當初你用石化、機械與汽車產業的龐大利益說服我們接受ECFA,如今在談判中保不了這些你口中攸關台灣經濟命脈的產業,你還能保証未來台灣的利益不會在你們一步又一步退守中喪失嗎?不論產業界與民眾都有充足的理由要馬政府對這個談判結果道歉並負起政治責任。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