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7 02:55 聯合報 記者鄭媁、林河名、丘采薇/台北報導
兩岸貨貿技術性諮商昨舉行,經濟部長鄧振中(左)表示,全面開放農產品非政府策略,國民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李貴敏(右)呼籲外界不要扭曲協商的正面意義。 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兩岸貨貿技術性諮商昨在北京登場,在野黨質疑「偷跑」。經濟部長鄧振中昨天說,不會對陸全面開放農產品,協商結果仍需經過立法院通過,「過程絕無黑箱」;我方已爭取到滿好條件,但希望「好上加好」,無法預測何時達成協議。
鄧振中表示,協商重點除要爭取四大產業(面板、工具機、石化產品、汽車零組件)降稅,還希望為中小企業出口爭取更多降稅空間;技術層面則針對原產地規範等細節交換意見,雙方前天聯絡後敲定談判日期,昨天隨即宣布,「時間上可能有點急,但絕沒有黑箱」。
鄧振中說,不會有外傳「全面開放農產品」情形,傳遞這消息是故意扭曲、毀壞好不容易進展至此的諮商。過去台灣加入WTO期間,的確開放一些農產品項目,到馬政府時期就沒開放過,現在談判貨貿,所有東西當然都要拿出來檢討。
鄧振中說,有些農產品是台灣根本不生產、且不會影響整體食安顧慮,若未來開放能換取更大市場,「為何要局限自己絕對不能開放?」談判原則以不妨害整體利益、台灣不生產的項目換取出口利益,整體還是為產業及農民利益著想。因此,在選擇項目上寧可開放多一些工業產品。
至於選前貨貿諮商被政治解讀,鄧振中坦言,此刻確實是政治敏感期間,但他了解產業的迫切性,企業界一直希望加速通過貨貿,愈早達成協議才能提早規畫未來市場。
鄧振中也說,經濟部將嚴格把關細節、立法院也會嚴格審視,「立法院若沒通過,一條降稅項目都無法實施。」
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兩岸貨貿協議本來就在談,「該做的要做、該立的監督條例也要立」,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政府所做的事,才不會耽誤台灣發展時機,如同陸客中轉愈早做,商機愈大,「這也是我們一種第五航權的延伸」。
【經濟日報/記者陳熙文/台北報導】
經濟部長鄧振中昨(6)日表示,針對兩岸貨貿協議開放農產品,將秉持二原則:確保國內食品安全,以及增加台灣農產品對中國大陸出口、開闢對岸市場。他說,台灣農產品相對有競爭力,會優先考慮開放進口台灣不生產、沒有食安疑慮的農產品。
鄧振中昨天出席國民黨團舉辦的記者會,談兩岸貨貿談判進展。他指出,台灣在兩岸農產貿易中,已從過去貿易逆差轉為順差,顯示台灣農產品具有相當競爭力。為了貨貿談判,經濟部已通盤檢討所有產品項目,未來如真要開放進口大陸農產品,將選擇「三不」:以不具食安顧慮、不影響農民權益、台灣不生產的農產品為主。
他強調,台灣農產品像是蘭花等都很有競爭力;如果開放能夠換取更大的市場,台灣不該局限自己。
政府的方向不是開放全部農產品項目,任何相關的指控都是意圖扭曲貨貿談判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