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環球點滴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利比亞領袖格達費 當選非洲聯盟主席
 瀏覽18,119|回應175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KT52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4日電】 2009.02.04 08:06 pm 
 
利比亞領袖格達費2日在非洲聯盟峰會上當選該聯盟主席,矢言要建立非洲合眾國,統一軍隊、貨幣和護照,冀能在國際舞台上擴展勢力。不過,他的夢想遇上不少阻力,先不論其他國家未必願意放棄主權,馬達加斯加的騷亂未止、索馬利亞新政府未穩、蘇丹總統面臨戰爭控罪,在在顯示非洲仍處於動盪期。

非盟峰會1日起一連3天在衣索比亞召開,在部分成員國強烈反對下,格達費成為首個出任非盟主席的利比亞元首。格達費早於1999年已倡議建立非洲合眾國,他當選後稱,會於7月下次峰會舉行時再度提出,不過他承認,短期內難以成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54104
 回應文章 頁/共1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林中斌:非洲起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林中斌】 2010.06.07 02:14 am 
 
「非洲是否遭詛咒?」我從小便有此疑惑。

戰亂、貪腐、疾病、貧窮、懶惰、無知…似乎是「黑暗大陸」無法擺脫的宿命。十年前權威的經濟學人封面在非洲地圖上印了大字判決:「沒希望的大陸」。

七年後,De Beers鑽石公司董事長N. Oppenheimer在紐約時報撰文「非洲不再是沒希望的大陸」。我請學生評論。他們懷疑:血鑽石家族的後代是否受良心譴責而美化被他先人上百年來壓榨的殖民地?

今天,非洲的確已開始脫胎換骨。請看以下的事實:

一,經濟成長,外資搶入,內需增加。○九年全球金融危機下,非洲成長二點一%,只低於中國和印度。之前,○二至○七年非洲經濟每年平均成長六點五%。今年四月底,「國際貨幣基金」預測非洲一○年成長高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為四點七%,同時通貨膨脹下降。

根據牛津學者P. Collier○九年發表的研究,九百多個非洲上市公司,在兩千年至○七年間,每年「資本收益率」高於在中國、印度、越南、印尼之同質公司六十五%。

根據今年五月十日加拿大《環球郵報》訊息,目前全球四十%「新興市場資本」投向非洲,而○六年只有四%。根據OECD資料,○八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廿%,但非洲的增加十六%,達美金六百多億元,而十年前只有美金五十億元。

此外,非洲從九○年以來,外匯存底增加卅%,貧窮人口每年下降一%。許多非洲國家人均所得已超過中國和印度!

非洲經濟成長並非都來自販賣石油或鑽石,而是擴大內需。過去四年,內需佔非洲GDP成長三分之二。在非洲十大經濟國中,服務業佔全部經濟之四十%,離印度的五十三%不遠。

二,內戰減少,政府進步,社會創新。六○年以來,非洲經歷了廿多個內戰。在九○年代末期,非洲同時有十二個內戰,今日只剩七個。今年三月,為人詬病的蘇丹達富爾內戰也停火。非洲國家不再等外來力量調解,而由本地區建立和平組織進行斡旋。

一九八二年,非洲只有三個民主國家,而今日有四十多個國家經常舉行多黨派的投票。非洲今日的社會穩定上升,因為中產階級快速成長已達總人口卅%。今日,非洲兒童死亡率每年下降一點八%,兩倍於九○年代。出國的人才也開始回流:○九年奈及利亞有一萬專業人士回國,而安哥拉回國謀職的近五年增加十倍至一千人。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九年有廿八個非洲國家採取五十八項對企業友善的措施,使得非洲股票市場大為興旺。《環球郵報》引述一項政府治理成績的調查:過去十年,卅八國家進步,退步只有十個國家。

從○三年起,非洲行動電話使用率以全球平均率的兩倍增加。同時,「行動銀行」發展迅速,已超過先進國家。

我以前的疑惑現在釋然。上天有眼,世界各地—歐洲、美洲、亞洲輪流興旺,現在該非洲了。

台灣可考慮:一、企業投資非洲。二、青年學習法文。三、大學加強非洲研究。四、政府增設非洲學生獎學金。五、民間組織前往非洲。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曾獲UCLA企管碩士並任美國Manville公司兼任財務分析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001821
中非合作論壇 合作平台或殖民工具?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嚴震生 2009/11/22 
 中非合作論壇對非洲的發展究竟是正數還是負數?溫家寶堅持它是雙方加深友誼的橋樑、加強合作的平台,但也承認國際社會存在著「新殖民主義」(neo-imperialism)的論調。  
 
中共總理溫家寶在十一月七至八日出席於埃及濱臨紅海的渡假勝地─沙姆沙伊赫(Sham el-Sheikh)所舉行的第四屆中非合作論壇(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的部長級會議,這是繼二000年首屆北京論壇、二00三年在衣索匹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的第二次論壇、及二00六年北京的元首高峰會後,中國再一次展現它與非洲的密切夥伴關係。正如在非洲舉行的第二屆部長級會議一般,溫家寶總理再度出席,表示北京對此論壇的重視,同時也讓中國所提出的各項援助更具高度,受援國對其承諾亦有較大的信心。同樣地,非洲有十多個國家的政府首長親自與會,亦顯示此部長級會議的實際層次超出預期。

在此次論壇中,中國同樣是帶了大禮給非洲各國,除了在援助項目和金額方面的加碼外,中國還提供了許多負債重大的國家(heavily indebted countries 或HIDCs)免除債務的特別優惠。當然面對新的世界局勢變化,溫家寶也表示在未來三年將採取八項新措施來推動中非合作,其中三項是全新的合作及援助項目。另外五項則是過去項目的擴大及強化。

三項新的合作及援助項目如下:第一、為了回應氣候變遷,中非將建立此議題的夥伴關係,進行各項相關領域的合作;第二、倡議啟動「中非科技夥伴計畫」,接受非洲博士後人員到中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第三、為擴大人文交流,倡議實施「中非聯合研究交流計劃」,促進學者、智庫交往合作,交換發展經驗。從這些項目來看,雖然有部份的援助成份,但卻同時有高度的合作層面,顯示雙方已形成新的夥伴關係,而非僅是單方面的援助。

這幾年來,中國透過中非合作論壇提供非洲國家大量的援助,積極爭取來自這個地區能源、礦藏和稀有金屬的進口,引發國際社會高度的關注。來自美歐等地的學界研究及媒體報導更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知識市場,讓此議題成為顯學。

在第四屆中非合作論壇會議結束後的中外記者會上,一位西方記者向溫家寶提出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營非洲的重要關切。他說:「有人批評中國,說中國只對非洲的自然資源感興趣,您怎麼看?」溫家寶採取了相當強硬的態度,先說明中國和非洲的關係已超過半個世紀,並曾在文化大革命的艱困時期,協助建造坦尚鐵路和提供醫療援助,為何當時並沒有任何人批評中國是為了非洲的石油而來?接著他又指出中國讓廣大非洲人民受惠的各項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暗指西方以民主、人權和善治等當作提供援助的前提,是干涉內政的作為,才應受到批判。他並反問為何國際社會只對中國譴責,究竟這是非洲人的意見,亦或西方人的意見?最後,他引用唐代僧人貫休在《古意九首》中的詩句「故交如真金,百煉不回色」,來形容中非關係的源遠流長及經得起考驗,並以此結束記者會的答問。

溫家寶的嚴詞辯護,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西方國家在非洲亦同樣擁有強大的利益關係。殖民時期它們對此地區進行高壓統治和經濟掠奪,非洲各國獨立後則是維持新帝國主義的不平等經貿關係。在中國進入非洲之前,非洲的能源開發及輸出、經濟作物貿易、及礦物開採及礦業經營等,都是掌握在西方跨國公司的手中。如果中國在非洲的經營要受檢驗,英法各國與其前殖民地的關係更應遭到非議。

其次,中國未將民主、人權和善治做為援助非洲的條件,讓非洲國家可以忽視來自西方國家的壓力,但過去美、法等國在冷戰期間又何嘗不是以國家利益為考量,枉顧非洲人民的相關權利?美國曾支持人權記錄極差的前薩伊(Zaire)總統莫布杜(Mobutu Sese Seko)和透過軍事政變上台並槍決前國家領導人的賴比瑞亞總統竇伊(Samuel Doe),也長期力挺施行種族隔離(apartheid)政策的南非少數白人政府;法國歷任總統都和前法屬殖民地的獨裁政權保持良好關係,加彭的邦戈(Omar Bongo)、喀麥隆的畢亞(Paul Biya)、和多哥的艾亞迪瑪(Gnassingbe Eyadema)等若沒有來自愛麗舍宮(Elysee Palace)的祝福和協助,是不可能執政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甚至是四十年之久。西方國家若要批判中國,似乎也應檢討美國過去的非洲外交和法國目前的對非關係。

最後,在西方國家積極介入非洲的獨立後三十年間,非洲的經濟發展並未受到提攜,大多是遲滯不前。到了九0年代初期甚至有許多國家的情況比獨立時還要差,但過去十年來這個地區已有顯著的經濟成長,因此中國在非洲的經營若是不被視為正數,最起碼也未如西方國家在六0至八0年代時所造成的負面衝擊。

不過,溫家寶的談話仍有值得批判之處。當他提到中非關係的歷史淵源時,似乎忘了中共對非洲在六0年代經營的主要目的是爭取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因此並不具有道德高度。在改革開放的八0年代,北京政權所著重的是與美國、日本及歐洲等的大國外交,並沒有特別重視非洲。直到天安門事件遭到國際社會孤立、和大幅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孔急的情況下,才再度回到非洲。

中國強調對非洲的援助沒有附帶政治條件,固然是延續周恩來「和平共處五原則」中不干涉內政的一貫政策,但換個角度說,威權統治、一黨獨大的中共政權似乎也很難要求受援助國家進行民主治理、保障基本人權。此外它的援助仍然有一個重要的政治條件,就是在二00六年的北京宣言和今年的沙姆沙伊赫宣言中,非洲國家仍不忘「重申堅持一個中國立場,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這難道不是一項條件嗎?

至於中非合作論壇對非洲的發展究竟是正數還是負數?溫家寶堅持它是雙方加深友誼的橋樑、加強合作的平台,但也承認國際社會存在著「新殖民主義」(neo-imperialism)的論調。雖然他加以否認,但中國對非洲的援助確實是有值得可檢討之處。第一、它對非洲的多數援助計畫仍是以協助本國的企業和聘僱中國的勞工為主,因此雖然能夠順利完成許多重要的基礎建設,但卻沒有創造亟需的就業機會,或是增加當地技術工人的素質及數量。

其次、中國並非僅將非洲視為能源的供應來源,它也是中國製造產品的重要市場。許多參與政府援助計畫的中國企業聘僱人員在合約結束後,由於對當地市場的熟悉,轉而開設公司或成為進口中國貨品的個體戶,造成缺乏競爭力的非洲工廠面臨關廠的命運、剛起步的新興工業遭到扼殺,迫使非洲在獨立五十年後,經濟的主體仍停留在原料供應的階段,而無法朝著永續發展的道路邁進。最後,中國若是僅消極地不干涉內政,當然還可為其政策辯護,但是它對獨裁專斷非洲領導人的資助,不僅讓貪腐政權能夠延續,更讓廣大的非洲人民長期淪為政治菁英剝削的對象,因此即使它沒有直接殖民非洲,但透過統治階級來取得資源的作法,是無法完全擺脫新殖民主義的陰影。

在今年出版的《黑暗大佈局:中國的非洲經濟版圖》一書中,兩位法國記者對中國經營非洲作了相當深入的報導,亦對相關的負面衝擊有精闢的分析。本書法文原文為La Chinafrique: Pekin a la conquete du continent noir《中國非洲:北京對黑暗大陸的征服》,反映中國在非洲的優勢。該書的英文譯本為China’s Safar: On the Trail of Beijing’s Expansion in Africa《中國的狩獵:北京在非洲擴張的路徑》,則是指陳非洲已成為中國的獵物,負面意涵更為強烈。在這個週末於紐奧爾良舉行的今年美國非洲研究學會年度會議中,已有一些來自非洲學者對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活動提出批判。中國若不改善其援助非洲的一些方式和化解援助所引發的各項爭議,有關中國是新殖民主義者的說法,將不僅僅來自於國際社會或非洲學者,非洲人民一定也會有類似的感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703666
【國際情勢風雲變】-中國搭上開往非洲列車的頭等艙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5-09 工商時報 【嚴震生】

     過去10年,中國在非洲的活動及影響力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中國在全力推動現代化後,需要大量的能源供應,國內雖有大慶油田和重要煤礦蘊藏,仍不能滿足快速經濟成長的需求,到1993年時已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非洲的大量石油蘊藏,也成為一個新的供應來源。

     闖進非洲的戰略與目標

     中國和非洲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過非洲東岸。但後續並沒有任何接觸,直到19世紀末期,才再度開始有中國人到非洲。近代,在外交孤立需要第三世界國家為其在國際組織中發言支持、因應台灣經援外交的挑戰,及確保能源需求無虞的三重考量下,中國又回到非洲,這一次似乎是更為全面及深入,也有更明確的戰略目標和更多樣的外交作為。

     首先,中國外交部長從1991年開始,每年1月出訪的第一站就是非洲,連續19年從未間斷,足跡遍及幾乎所有的非洲邦交國。中國的領導人也都是多次出訪非洲,其中胡錦濤在過去10年間,6次出訪超過20個邦交國。

     過去中國的領導人多半是在北京接見非洲國家的政府領袖們,許多西方觀察家批判此為中國朝貢制度的復辟,但當中國的外交部長、國務院總理、國家主席不畏長途跋涉,積極出訪非洲友邦時,一個雙向互訪、表達對弱小國家尊重的新朝貢制度逐漸形成。

     此外,1996年江澤民出訪非洲提出的「中非合作論壇」構想,在2000年於北京正式召開部長級的會議,並在2006年提升為元首高峰會,受到全世界高度關注。

     在中非合作論壇展開前,法國在70年代開始就和包括非法語系在內的非洲國家舉行「非洲與法國元首高峰會」,英國亦透過大英國協的機制,定期和其在非洲的前殖民地保持互動關係。日本則是透過聯合國發展計畫(UNDP)每5年舉行1次「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TICAD)進行對非洲的援助。美國在柯林頓政府時代,國會通過「非洲成長暨機會法」(AGOA)給予漠南非洲國家出口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免關稅的優惠。

     在中國的前導下

     各國紛紛搶搭非洲列車

     然而,這些國家的援助機制和實際成效,卻因「中非合作論壇」受到關注而相形失色。

     此後,歐盟在2000年成立「歐洲─非洲高峰會議」(EU-African Summi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次年展開「非洲觀點國際論壇」,八大工業國則是在2003年開始舉行「非洲夥伴論壇」,定期與代表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及南非等國領袖對話。在各國方面,英國於2004年成立「非洲委員會」(African Commission),韓國在中非合作論壇元首高峰會後的2006年舉行「韓國─非洲論壇」(Korea-Africa Forum),其他包括丹麥、印度甚至台灣都紛紛加入或舉辦與非洲國家的峰會。

     這是21世紀初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在中國的前導下,各國及國際組織紛紛搶搭「非洲列車」。

     在美蘇兩強對峙的冷戰時代,非洲國家可以遊走兩大陣營之間,獲得戰略利益。冷戰結束後,非洲一度遭遺忘,如今又因為它豐富的資源和中國在此的積極經營,受到國際社會重視,不但成為能源進口國家積極爭取的對象,也再次獲得國際強權的關注。

     中國已經成為非洲

     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從非洲人的觀點來看,這有如《聖經》馬太福音中所比喻者──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些國際社會的努力似乎無法改變,中國已成為非洲最重要合作夥伴的印象,因為它們曾放棄過這塊土地。

     中國和非洲不僅都有曾經遭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或殖民的經驗,也在政治經濟發展的國際體系中,同屬第三世界的客觀事實,這當然會增加非洲國家對中國的認同和接受,而對西方國家的經營及態度抱持懷疑。

     除了高層次的互訪和高峰會議的舉行,中國援助項目的多樣性及中國人在非洲的積極工作,是造成中國與非洲緊密結合的主要原因,對後兩者的描述,是本書和其他學術性書籍最大的不同,因為它將抽象的觀念變為有趣的故事。本書讓讀者真正走入非洲,2位法國記者親訪10多個非洲國家,對散居在各地的中國人,無論是執行政府援助計畫的派駐工作人員,或是離鄉背景在非洲冒險闖蕩的「企業家」,進行深度對話與訪談,也訪問了許多在地的非洲人,詢問其對中國人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其國家出現的感受。

     法國一向將非洲視為「狩獵的私密後花園」(chasse gardee),不容其他國家染指。2位法國記者對其母國在非洲的經營受到中國強大的威脅,提出極為嚴厲的批判,字裡行間也流露出對後花園逐漸消失的不捨及惋惜。全書對中國為何能在非洲發展如此快速,作了具說服力的論述,但也不忘提醒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本有高度閱讀性的知識書。(摘自本書推薦序,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424968
實現非洲一家? 格達費的算盤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楊仁賢 2009/02/22 
 2月9日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 (Col. Muammar Gaddafi) 終於如願的當上非洲聯盟主席 (Chairman of African Union. AU). 他豪氣干雲的說,要努力實現非洲合眾國 (United States of Africa. USA) 的理想,並表示「傾聽非洲之聲的時機已經到了」。  
 
2月9日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 (Col. Muammar Gaddafi) 終於如願的當上非洲聯盟主席 (Chairman of African Union. AU). 他豪氣干雲的說,要努力實現非洲合眾國 (United States of Africa. USA) 的理想,並表示「傾聽非洲之聲的時機已經到了」。真有可能實現嗎?還是,仍如一條「瘋狗」般的亂叫而已?

2004年以前,這位在美雷根總統眼中有如「瘋狗」的人,因為極端的反美立場且資助恐怖主義活動,一直是美國的眼中釘。直到伊拉克海珊政權被美武力推翻,且經濟長期受到制裁,格達費才不得不投降,開始修補對美關係。但也因雙方關係的回穩,憑著其石油蘊藏量居世界第八位,非洲第二的籌碼,格達費才又開始活躍起來,希望走出孤立,重新發揮影響力。

有人說,格達費建立非洲合眾國的理念是受到西方國家默認的。但實際上,格達費想要建立非洲合眾國的想法,早在2002年非洲聯盟正式成立時就已經說過了。當初非洲聯合組織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OAU) 在轉型成立聯盟的過程中,格達費就是重要的推手。他認為,與其聯盟內53個國家一起討論,不如先分成中、西、南、北非四塊經濟體,各自發展,然後慢慢融合為單一貨幣的非洲合眾國,來得快速、簡單。

沒錯,非洲是需要一個有力且有效率的組織,來積極處理例如愛滋病防治、霍亂根除、難民、飲水等單一國家所無法完成的問題。格達費當時的想法雖然引起少數非洲領導人的共鳴,認為此舉將會有效提升非洲在國際之間的影響力,但由於非洲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差異太大,加上主權至上的觀念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傳統,大多數領導人還是對格達費的提議持著相當懷疑的態度。

再加上,當時美利關係尚未回溫,格達費的想法根本有點異想天開。如今冷戰結束,美利關係也已改變,利比亞不僅成為美國在非洲展開反恐、能源取得、牽制中東、伊朗局勢的重要戰略國家之一,國家領導人地位水漲船高,非洲也成為各國互相競逐的經濟戰場。這次,格達費的想法是否能在聯盟內部獲得廣泛支持,順利推動,只有時間能夠給答案。但從以下幾點來看,恐怕會再度曇花一現。

首先,格達費的當選充滿賄選傳聞。根據非洲《每日獨立》(Daily Independent) 報的報導,格達費的新職務,很明顯是因為支付石油金錢給予與會領導人的結果。「格達費是在15輛車的伴隨且攜帶兩袋裝滿黃金當作禮物的情況下,參加會議的。」有觀察家認為,就算不是賄選好了,此舉也是幫助他當選的原因。格達費擔任主席的公信力著實已經減了一大半。

再者,聯盟主席的任期其實只有一年,雖因自身國家強壯與否,而擁有不同的影響力,但主席在 聯盟組織內部並無實際的權力;執行日常事務的非洲議會 (Pan-African Parliament) 也只有建議權,並無立法權。所以,期待格達費在這一年中能有多大的貢獻,實是強人所難。看看前任主席,坦尚尼亞總統基克維特 (Jakaya Kikwete) 的表現就知道,他既無力協助他國改善情況,也無力改善自身國家內部貪污、貧窮嚴重的窘境。根據2008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所公佈的全球179個國家人類發展指數(HDI)排行中,坦尚尼亞名列第152名。

第三,非洲聯盟追求民主價值的理念受到挑戰,異議聲四起。聯盟主席的產生其實是採內部共識決,且以閉門會議的方式產生。聯盟不公開其過程,若與會的人在會後堅守秘密,外界根本不知內部的真實情況。但這次根據《每日獨立》的報導,會議中其實有多數國家領導人,反對推舉格達費為聯盟主席,但由於自2000年起,主席一職尚未有北非國家來出任,這些反對者因而轉為沉默,利比亞才會出線。

反對者認為,格達費自1969年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後,就被多數人認為是一軍事獨裁者。至今,利比亞內部的民主與人權狀況也無任何顯著的提升,若格達費出任主席一職,對聯盟推動民主的過程來說,會是一大諷刺,也對提升非洲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上,不會有任何的助益。

支持泛非洲意識 (Pan-African Consciousness),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政治學,現已退休返回奈及利亞擔任時政評論員兼詩人的欽維祖教授 (Chinweizu Ibekwe)說的露骨。他認為,格達費是要阿拉伯化非洲;他的當選,對非洲是害處多於好處,「會吸引更多阿拉伯國家入侵且殖民非洲」。

另外,烏干達總統穆塞維尼 (Yoweri Museveni) 以公務理由缺席會議的現象,值得注意。傳聞他是為了要避免陷入推舉格達費為主席的爭議中。他認為,非洲合眾國的概念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非是一群領導人聚在一起開會就可以決定的。況且,攸關國家主權的議題是否可以在會議中決定,穆塞維尼其實是相當質疑的。

除了自身的問題,加上發展差異、傳染病防治、區域衝突、叛軍、貧窮、宗教、種族等問題,其實非洲聯盟本身也有嚴重的組織及財務上的危機。

以聯盟在索馬利亞達富地區的維和部隊為例,原本各國領導人承諾派遣共8千名的維和部隊,但根據美外交關係委員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的資料,至今也只有烏干達1500名及蒲隆地200名被派遣至當地加入聯合國的維和任務。財務上,也沒幾個國家願意正常繳費。委員會說:「各國領導人只想享受組織的好處,而不願付出」。

與其劃大餅,格達費倒不如好好協調各國共同解決問題,致力組織改革,還來得實際一些。

【2009-02-22 聯合新聞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99036
格達費翻身 從狂人到非盟主席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2009.02.07 03:15 am

圖為格達費聆聽「非洲聯盟」發言,深思的表情。
(路透)

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靠軍事政變起家,曾出面承擔泛美客機遭恐怖攻擊墜毀案的責任,並公開承認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不過他既沒有像賓拉丹般被列為國際頭號通緝犯,更未如伊拉克總統海珊般被絞死,反而在2日當選了「非洲聯盟」的主席。

「非洲聯盟」成立於2002年7月,是繼歐盟之後第二個重要的地區國家聯盟,旨在促進、維護非洲大陸的和平穩定,推行掃貧策略,實現非洲的發展和復興,有53個成員國。

「非洲聯盟」第12屆元首高峰會2日在衣索匹亞舉行。聯盟發言人梅吉瑞雪克宣布:「格達費在閉門會議上被與會領袖選為主席,任期一年。」

1969年,格費費發動軍事政變,一夕之間以上校軍階成為三軍統帥。在強人極權領導下,利比亞被西方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流氓國家」,美國前總統雷根更稱之為「中東地區的一隻瘋狗」。
 
格達費獲選為「非洲聯盟」主席,志得意滿。
(歐洲圖片新聞社)

利比亞恐怖分子主導1988年的「洛克比事件」,震驚全球。該年12月21日,美國泛美航空一架班機在英國蘇格蘭洛克比上空爆炸墜毀,造成機上259名乘客、機組人員全部喪生,並波及地面無辜民眾11人,合計270人罹難。

「洛克比事件」被查出為利比亞恐怖分子所為,格達費在2003年亦首度表明為此事件負責,並承諾放棄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自此之後,利比亞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開始解凍。

2006年4月,美國布希總統宣布放寬對利比亞之經濟制裁;同年5月15日,美國宣布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活動國家名單中剔除,同時恢復全面外交關係,設立大使館;2007年10月,利比亞更獲選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儘管格達費似已浪子回頭,卻也有人認為,格達費向西方傾斜只是權宜之計,為的是自保,避免步上海珊的後塵,並挽救利國經濟、避免被孤立,他狂傲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格達費倡議非洲合眾國 出訪30處女護駕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2009.02.07 03:15 am
 
格達費1969年推翻利比亞伊德里斯王朝後,即擔領導人至今,執政近40年。多年來倡議創立「大阿拉伯國家」、「非洲合眾國」等大一統國家,頗有四海一家的氣概,不過他個性陰晴不定,尚難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

格達費1942年出生在利比亞南部的沙漠地區,家中從事畜牧業,沒有顯赫家世。後來從軍,曾到台灣復興崗「政工幹校」(「政治作戰學校」前身)的「反共訓練班」受訓。不過到了1978年,他主政下的利比亞竟和中華民國斷交,轉而與中共建交。

2007年12月格達費至法國訪問,繼續推動他「國際化」,當時帶上了自己的駱駝、帳棚,和30名號稱都是處女的保鏢,據說意在維持家鄉傳統,並「以天為幕,以地為帳」,表達對大地的謙卑。諷刺的是,格達費出訪法國的陣仗高達400多人,至少動用5架飛機,看不出謙卑何在。

格達費近年立場雖向西方傾斜,聲言加入反恐陣線,上個月卻公開向美國新總統歐巴馬喊話,希望美國給凱達恐怖組織首腦賓拉丹一個改變的機會。他還告訴歐巴馬,賓拉丹正在尋求「對話」。

格達費對國際問題頗有主張。1990年代,格達費提出「大阿拉伯國家」的構想,希望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解決中東問題;近年又倡議成立「非洲合眾國」,進一步拉近「非洲聯盟」成員國間的關係;上個月22日,格達費主張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國名可以稱做「以色勒坦」(Isratine)。

格達費碰到個人事務時卻有點公私不分。去年7月間,他竟因小兒子漢尼拔‧格達費夫婦涉嫌在瑞士毒打傭人遭警方羈押,怒而召回駐瑞士大使、停發簽證給瑞士人、甚至考慮停止出口石油、斷交,讓兩國陷入緊張。

格達費不僅把家事和國際事務攪在一起,也把個人的好惡投射在國家事務上,要求將利比亞的紅白黑三色國旗改成他偏好的一片全綠。
 
扁曾訪狂人 台灣罵到翻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2009.02.07 03:15 am

前總統陳水扁2006年5月10日出訪利比亞,格達費長子賽義夫在機場迎接。
(中央社)

利比亞和台灣距離雖然遙遠,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卻曾來台灣接受反共思想教育,前總統陳水扁也曾經至利比亞和格達費見面。只是,利比亞在格達費主政下和台灣斷交,陳水扁也因為和爭議性人物格達費見面,而招致負面評價。

利比亞在1959年至1978年間與台灣有邦交,之後轉而投向中共的懷抱,和台灣斷交。1980年至1997年間,台灣在利比亞設有「商務辦事處」,兩國維持經貿上的往來。

2006年,台利關係在陳水扁主政下有所進展,該年1月18日,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的長子、「利比亞格達費基金會」主席賽義夫‧格達費在軍火商的牽線下來台與陳水扁見面,雙方同意互設代表處。

2006年5月,陳水扁展開「興揚之旅」,首度訪問利比亞,並與利比亞政府簽署互設代表處備忘錄。陳水扁訪問利比亞事出突然,隨行媒體在飛機降落前才得知此項行程,但陳水扁當時表示,去利比亞「不是過境訪望,是正式訪望」。

陳水扁抵達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軍用機場時,利國政府在停機坪鋪設紅地毯,由賽義夫迎迓,陳水扁隨後與格達費碰面,引起台灣島內的批評聲浪。

去年2月13日,台灣駐利比亞商務代表處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掛牌運作,成為我國在北非的第一個據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259190
頁/共1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