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3.09.21 03:13 pm
利比亞內亂連年不休,多家國際石油公司不堪風險,考慮走人。
路透
好幾家石油巨擘,包括澳地利OMV和義大利政府控股的Eni,考慮從利比亞抽身,因為利比亞的原油生產被其國內紛爭扼殺,無利可圖。這個北非國家2011年內戰,又被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轟炸,至今尚未恢復。
利比亞的油田和港口已大部癱瘓,主要原因是工人和武裝警衛一連串沒完沒了的罷工。這個國家的石油生產,從年初每天140萬桶,掉到日產10萬到20萬桶,導至不僅政府收入銳減,國際石油公司也無利可得。
利比亞內爭主要戲碼,是總理札伊丹總部設在的黎波里的中央政府,和盤據石油豐富地區而不聽號令的地方勢力爭持不下。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地方民兵,只好以授權他們在石油業擔任守衛的方式,表示一下權力平衡。
但這樣的安排顯然禁不起時間考驗,利比亞石油產量從意想不到的2012年好光景淪落到目前的危機。中央和地方的對峙迄今不見結束之兆,外國石油公司現在擔心,紛爭太久,他們可能無法繼續投資,有些業者已著手避險。
上月,澳地利OMV以27億美元 (台幣810億元)買下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的北海油田。OMV對媒體表示:「眼見中東和北非情勢不穩,到比較安定的地方尋求生產,絕對合理。」Eni分散風險,方向則是前進亞洲。
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相當倚賴利比亞,也有他去之意,據信今年7月就求售其利比亞股份。全球第五大民營能源企業ConocoPhillips(康菲),計畫退出該公司成長潛力有限、客觀環境又不利的國家。
決定留下來的業者也有,西班牙的Repsol就說,該公司「絕對投入」,今年繼續探勘油井。
當初利比亞強人格達引啟動石油業時,外國對利比亞石油部門的投資曾有不錯的開始。倫敦研究/質問公司「IHS能源」的北非分析師凱瑟琳‧杭特說:「2004到2007年,石油業出現新的投資潮,利比亞是業者的興奮焦點。如今資源仍在,但地面上的人為難題是極難應付的挑戰。」
格達費嚴格控制石油營收,用以支應利比亞龐大的社會福利方案,以及投資外國銀行。後來民眾起事,導至內戰,NATO 轟炸格達費部隊,以及格達費殞命,在相當程度上,是起於地方勢力希望分享那些石油財富。
格達費覆亡至今兩年多,利比亞仍然深陷嚴重的安全問題,仍然在等待一部新憲,仍然面對地方尋求更多自主權的分崩離析前景。
利比亞內亂連年不休,多家國際石油公司不堪風險,考慮走人。 / 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