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龔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2009.02.03 02:31 am
卸任副總統呂秀蓮前天舉行記者會,宣布她籌備的《玉山午報》正式成立,以「辦報」促進「建國」。
她說:「天底下有比建國更艱苦的事情嗎?如果辦報都辦不起來,還能夠建國嗎?」
提到「辦報」與「建國」,很自然叫人想起國父孫中山先生。他戮力革命,就曾利用報紙「鼓動風潮,造成時勢」,終於創建了中華民國。
當時海內外雖有若干報刊鼓吹維新與自強,但真正由孫先生創辦而又能發揮革命力量的報紙,應數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民報編務先後由張繼和章太炎主持,參與筆政者有胡漢民、汪精衛、宋教仁和朱執信等人,均為一時之精英。民報且最早闡揚三民主義,使革命理論臻於完善。
但是,中山先生當年的建國必先辦報,有其特殊環境,至少有兩點,可與今天的現實情況作一比較:
第一、清廷腐敗無能,外患沓來,國亡無日,國人開始意識到,非改朝換代不足以救中國。但在今天的台灣,根據歷次民調,大多數人支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似非台灣居民的選擇。
第二、清朝末季,中國的新聞事業仍不發達,加上清廷對言論的控制與打擊,孫中山等人如不辦報,革命就無以發聲,也就無從號召民眾、形成變革的力量。而今天的台灣,媒體眾多,主張和支持「建國」的報紙、電視和廣播所在多有,加上言論自由,誰能壟斷「支持建國」或「反對建國」的主張?亦如早年呂秀蓮女士在台灣推動「新女性運動」,因為有理想性,而又吻合當時社會的需要,雖然呂女士並未擁有報紙,但很多報紙樂意跟她配合,使「新女性運動」做得有聲有色。
其實,依據觀察,台灣如言「建國」,有兩大條件,一為當國民真感到有建一「新而獨立國家」的必要時,到此則如大江東流,誰也擋不住;如果沒有那種氣候,揠苗助長也徒勞無功。另一條件是要有大氣魄、大勇氣和大人格的領袖,如華盛頓和孫中山。譬如,中國當年革命經費絕大部分是孫中山在海外籌募的,他都匯回國內作革命之用,而不是不擇手段的在國內弄錢,九轉十八彎匯往國外當作個人的「建國基金」。
總之,「建國」的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都不在「辦報」,辦了報紙不一定能建國,不辦報紙也未必就不能建國。
不過,政治人物辦報,可以擴展自己的活動空間,增加個人的影響力,那倒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