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今年上半年上路的「國際影音平台」,文化部原本委託公視執行,卻因委託程序不完備引發爭議,遭質疑「政府黑手伸入公視」。文化部為平息爭議,去年七月底宣布終止委託公視,並於九月委託中央社執行此一平台的前導計畫。半年後此事再度峰迴路轉,公視今天將召開董事會,決定是否爭取接棒中央社三月底到期的前導計畫,經營國際影音平台。
公視董事邱家宜證實,公視5日召開臨時會,會中公視經營團隊提案爭取經營國際影音平台,當天董事投票通過啟動爭取國際影音平台,授權經營團隊著手蒐集資料、研擬計畫,於今天的董事會上提出評估報告,董事再根據討論決議是否爭取承接國際影音平台。
對於公視有意願爭取國際影音平台,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若公視內部溝通程序完備,文化部「樂觀其成」。他表示,原定4月1日開播的國際影音平台,經營者與經營方式「還未完全確定」。等確定了接手的經營者,才能決定正式開播時間;即使確定了經營者,也必須依據採購法程序進行審查,因此國際影音平台4月開播確定延期。
文化部去年研擬「國際影音平台」計畫,原委託公視執行前導計畫,卻因委託公視的程序不完備,遭外界質疑「政府黑手伸入公視」、憂心公視將成「大外宣」,引發質疑聲浪,三位公視高層甚至因此請辭。公視董事會雖於七月臨時會以11票對4票通過執行前導計畫,但為平息外界疑慮,文化部宣布終止對公視的委託,改委託中央社執行國際影音平台前導計畫。
文化部去年九月底宣布委託中央社執行國際影音平台前導計畫。但從一開始,文化部長李永得便表示只是委託中央社執行為期半年、預算3800萬的前導計畫,至於一年十億預算的國際影音平台的經營,「不一定完全是由中央社」。11月李永得在立院審預算時也向立委表示,此一平台的經營者和形式,朝向「結合所有公媒體為核心的單獨法人」,並提及7月終止對公視的委託「是為了避免紛爭繼續下去,所以暫時退出來」。
文化部委託中央社執行的國際影音平台前導計畫,包括建置核心團隊、網站與平台,以及部分預錄內容,執行日期是到三月底。據了解,文化部一開始確實有意讓中央社完成前導計畫後,繼續經營國際影音平台,過程中發現中央社對影音業務並不熟悉。中央社是以文字為主的媒體,目前所使用的影音設備並不符合國際影音平台的需要,重新採購影音設備需要以公共工程標案發包、符合採購法,不僅耗時,中央社連撰寫標案都出現問題。
過年前中央社提出試做成果,文化部不滿意;而中央社也因力有未逮,缺乏繼續經營的意願,文化部因此有意尋覓新的經營團隊。目前台灣以公法人經營的媒體包括中央社、公視與中央廣播電台,長於影音的公視最具優勢。公視經營團隊因此於五日的公視董事臨時會上,主動提議爭取國際影音平台。
據了解,過去半年來,也有民間電視台表達承接意願,但文化部考慮若交由民間經營,恐將引起更大的爭議。一位熟悉影音業務的公視董事透露,國際影音平台看似一年十億預算,但所有作業必須符合採購法,對民間電視台而言商業利益不高。最理想的經營方式,還是由公媒體作為核心經營團隊,再採購民間團隊的影音產品補足平台內容。此一採購民間影音作品的模式,公視經驗深厚,而中央社卻連撰寫標案規格都成問題。
一位公視董事表示,公視董事會早在五年前的共識營便提出打造國際頻道的規劃,去年的風波也是因為委託程序問題。此次爭取公視格外小心,董事要求經營團隊蒐集資料提出評估報告後再投票決議,務求符合程序,連去年最極力反對的一位董事也在臨時會表態支持公視爭取。邱家宜也表示,她在五日的臨時會上提出「列入會議記錄」的要求,此次若決定爭取,前提是公視必須維持獨立自主,新聞內容也必須以公共價值為核心。
對於中央社是否要有意願經營國際影音平台,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表示,跟文化部簽的約只到三月底,後續「由文化部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