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 楊湘鈞】 2012.08.21 02:49 am
第五屆公視董監事審查會議僅過三董,董事長形同難產。人選難產的背後,政治斧鑿斑斑。
昨天審查會前夕,爆出「交換條件」說,交換條件的消息來源,幾乎都來自同一個方向:藍營內部。藍營「寧可續拖、不可妥協」的戰略思考,但如果遊戲規則不變,每提名一次,就等於折損社會菁英一次。
公視法規定,公視董、監事雖由行政院提名,卻得由立法院依政黨比例推派人選組成審查委員會審查,且須跨過「全數委員四分之三同意」的超高門檻。「政黨比例」加上「超高門檻 」,是公視無法擺脫「政治力干預」的關鍵。
當初規畫者自有其崇高的理想與堅持,只是理想歸理想,審查委員既是政黨推薦,藍綠對立嚴重,又豈可能全拋政治有色眼鏡?運作結果就是,只要少數委員「另有考量」,提名人就別想過關;若不經政治運作、不事先協調,人選就很難出爐。
龍應台入主文化部,費盡心力,提出一份外界評價正面的名單。本以為這份名單,可以終結紛擾已久的公視高層人事亂象,讓公視向前走。但這一盤好棋,因為被視為親綠的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可能出任董座,一夕間全盤打亂。
藍營在上周,就有擔任過黨職的民意代表,釋出陳郁秀接公視董座呼聲高的訊息。審查會的前一晚,立院、政院及黨中央,不約而同釋出「政治風暴」的風向球,並在昨天的審查會,讓這顆風向球曝光。
釋出訊息的目的再簡單不過,就是不想讓色彩偏綠者任董座。試想,在馬政府聲望低落的此刻,還能禁得起「丟公視董座」這顆震撼彈轟擊嗎?
從此也可看出藍營對擁有提名自主權的龍應台,有著相當疑慮:終究,她提名了一些表面或無藍綠、卻「色彩鮮明」的人士,藍營內部傳出「龍部長會不會太理想、太天真、太不了解政治現實?」
藍營人士不諱言,如今解套方式已所剩無幾,除了修公視法降門檻,就是期盼龍應台能看清現實,寧可提名無甚知名度的專業人士、並比照前例不預先公布名單,否則,又怎可能過得了「政黨推荐人士」審查這政治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