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 2008/12/18
近來立法院國民黨鞭林益世提議,公廣集團預算須經主管機關核可始可動支,引來公廣聲明抗議決議文「嚴重破壞黨政軍退出媒體之社會共識」。細究此場爭執,背後原因仍不外乎為體制不全的「媒體怪胎」,與癥結於人的「政治怪獸」之間的角力。
【文/汪仁玠】
安危他日終須仗!原本就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公廣集團預算案,終於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通過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的提議後,掀起一陣狂風暴雨。第二天,公視基金會立刻刊登報紙廣告發表強硬聲明,指摘主決議「嚴重破壞黨政軍退出媒體之社會共識」。
林益世的提議,要求公廣集團旗下的公視、原民、客家、宏觀四家電視台,執行九十八年度預算時,必須逐項報請主管機關核可同意始能動支,其實牴觸了《公共電視法》第十五條(公視基金會年度預算及決算由董事會審核)、第三十條(公視基金會之年度計畫及收支預算,由總經理編製後,報請董事會審議)。
集合化公廣集團 朝野逐鹿主戰場
但是難道祇有公視會生氣,其他三家電視台卻寧可逆來順受?其實說穿了,這根本就是一場「媒體怪胎vs.政治怪獸」的大戰。
媒體怪胎,具現了「體制」上的危機;政治怪獸,則凸顯了「人」的癥結。
就體制的觀點而論,公廣集團根本就是個虛有其表、貌合神離的怪胎。儘管在二○○六年一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明定政府應將持有公共無線電視事業股分,附負擔捐贈給公視基金會,並將客家、原民、宏觀三台節目的製播,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甚至支持公廣集團在南部設台。
但實際執行的狀況是,公視與華視在整併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矛盾,連新聞平台「合署辦公,分頭指揮」的計畫,也因為理念與價值不同、薪資及福利差異、人事紛爭和傾軋:::等因素,前途困阻重重。
另外,客家、原民、宏觀三台乍看是併入了公廣集團,但真正的「老闆」依舊分別是客委會、原民會及僑委會。公視總經理馮賢賢表示,公視對這三個頻道的經營權,還是得「做做樣子」跟其他商業電視台一起「競標」。這樣的模式,其實也違反了政府採購法的精神。
換言之,公廣與其說是「集團化」,毋寧看成祇是「集合化」罷了。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現象,又不能不歸因於公廣集團雖有董事長及董事會,卻並未宏觀而具體地扮演起決策核心的角色。在美式商業電視掛帥的台灣,標榜歐陸公共服務的公廣集團高層,就像是一群走在華爾街的英國紳士,顯得不知所措。
再從人的角度來看,由於電視已經成為當今最主流的強勢媒體,因此五二○之後,旗下擁有五個頻道的公廣集團,自然成為朝野在媒體區塊逐鹿的主戰場。
從林益世堅持「公視拿國家的錢,應該要受政府監督」、「立法院若不能監督政府捐助的預算,要立法院何用?」而拒不撤案,以及民進黨副黨鞭管碧玲指控國民黨用「斷糧」、「鎖喉」、「換腦袋」三個手段掐死公視,民進黨不可能接受,甚至不惜玉石俱焚,就已經可以嗅出濃濃的政治味道。
一位原本有意扮演魯仲連的藍營立委,形容這場風暴為「二加一個女人的戰爭」。
公視預算之爭,其實早從去年十二月的綠色執政時期便已開戰。當時之所以凍結四億五千萬元預算,主要是衝著新聞局長謝志偉、並非公視總經理馮賢賢而來。今年政黨輪替之後,教育委員會在五月底排定審查多個部會預算解凍案時,公視預算並未能如願解凍。...
【全文未完,請見新新聞周報第1137】
該是面對公視問題的時候了
‧新新聞 2008/12/18
平心而論,立委要求公視預算動支都要逐項送新聞局審核,確有違反公視法之嫌;而公視領導階層的選任本就飽受質疑,遇到立委強勢監督,祇會唱公共媒體精神的高調,不思以「溝通」與「績效」來讓預算過關,形勢當然越搞越僵。
【文/編輯檯】
公視承載了許多國民的期待,十年來成果雖然有限,但是從黨政軍干預媒體的歷史中走來,僅管過程顛簸,畢竟還在往公共媒體的目標辛苦攀爬。過去公視運作被質疑的問題不少,許多人也都因為公共媒體建立不易,在愛護而不忍苛責的心情下,對其內部問題盡量包容寬待。但是,一場立法委員與公視之間的白熱化對抗,卻讓國人不得不正視公共媒體所面臨的困境。
公視的問題預算遭到立法院凍結,起因是前任新聞局長謝志偉操作公視董事會組成過程過於粗糙而起,當時新聞局的做法連一向支持綠營的媒體監督組織都公開批評,本刊亦曾進行深入報導。而在新聞局的強力運作下,這屆公視董事會先天不足,組成過程爭議不斷,埋下了日後與立法院衝突的火藥。
其實這些衝突原可化解,祇是公視仗著公視法「獨立運作」的精神做靠山,而立委則緊抓監督預算的職權不放手,雙方僵持近一年,最後終於演出這場難看的戲碼。
平心而論,立委要求公視預算動支都要逐項送新聞局審核,確有違反公視法之嫌;而公視領導階層的選任本就飽受質疑,遇到立委強勢監督,祇會唱公共媒體精神的高調,不思以「溝通」與「績效」來讓預算過關,形勢當然越搞越僵。外界也理解,公視有法律保障,立法院再怎麼搞,也搞不掉公視的負責人,即便政治傾向各異,祇要能放下身段費心溝通,都不致於扯破臉弄成這般雙方都難看的下場。
這場公視與立法院之間的對抗未來要如何收場,現在還看不出端倪。公視沉?的解決非朝夕可以完成,難道未來幾年還要繼續這麼纏鬥下去嗎?雙方拿著法條對罵,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關鍵還是在人的身上。本期封面故事詳細分析事件的成因,盡力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而理性的思考方向。
陳水扁解除羈押,各方都質疑合議庭的決定,特偵組亦準備提出另案聲押。外界都在注意陳水扁是否會重施故技全台取暖,以幾位民進黨人士的發言觀之,政治形勢已不同於前,陳水扁面臨黨內政治上的排擠與司法的難題,要再刮起一陣旋風的難度已然昇高。民進黨派系力量的重組與明年縣市長提名之爭,陳水扁依然具有影響力,對黨主席蔡英文而言,這將是明年縣市長選戰一個難以預料的變數。
各黨一向對網路選舉策略與效應不敢掉以輕心,歐巴馬網路動員成功經驗給朝野政黨相當大的震撼,同時他們也積極布署明年選舉的網路動員戰略,預料將會打出一場別開生面的選戰,選民們可以拭目以待。
【詳細內文,請見新新聞周報第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