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九萬兆政府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刺激消費 消費券發放 傾向不排富
2008/11/15 09:05 瀏覽8,946|回應79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11.15 02:51 am 
 
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昨天在與財經首長會商後表示,他已指示經建會仿照日本模式,於一周內提出發放消費券、提振民間消費的可行性方案。至於消費券是否排富?適用範圍如何?將由經建會一併評估利弊。

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邀集財經部會首長,研商如何提振民間消費,因應景氣寒冬。會中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向劉兆玄提議發放消費券,主要是仿日本模式。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上台後,提出「支援生活定額給付金」計畫,以個人為發放標準,每人約可領到一萬兩千日圓(約新台幣四千元);另針對十八歲以下與六十五歲以上者,加發八千日圓(總共可領到新台幣六千六百六十七元)。另外,新加坡、南韓、美國也曾提出發錢或退稅刺激消費的政策。

邱正雄表示,日本模式仍有爭議,到底要不要訂排富條款,排富怎麼確認誰屬於富人,不排富讓富人也享有消費券是否不公平。

負責研擬政策的經建會表示,可能構想包括「消費越多,補貼越多」,且不設排富條款。為籌措財源,不排除修改公共債務法,因應可能增加的政府債務。

經建會官員表示,「消費越多,補貼越多」模式,政府可設計一套機制,只要民眾花四千元,政府就補貼四千元;若是花八千元,就補貼五千元;如果花了一萬兩千元,就補貼六千元…以此類推,希望可以刺激有能力的民眾多消費,但必須設補貼上限。

官員表示,目前不傾向設排富條款,因為發放消費券不是社會福利,是希望誘發民間消費力,「公平不重要,效率比較重要」;如果花政府一千億元,可以帶動民間兩千億元消費,政策就算成功了。

看問題》解決眼前危機 先刺激消費
 
【聯合報╱記者 許玉君】 2008.11.15 02:51 am 
 
兩個月前,民進黨立委們以要求馬政府退稅為戰線,沸沸揚揚地吵了好一陣子,最後政府以「沒有財政盈餘」為由打了回票。沒想到,兩個月後,行政院主動拋出效果視同於「全面退稅」的消費券政策,因應消費急凍的景氣寒冬。

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最近相繼發出警告,全球經濟的成長展望在過去一個月快速弱化,顯示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已是無法避免的問題,經濟將陷入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的經濟萎縮;除加拿大外,所有主要經濟體皆預期出現負成長。

行政院在兩個月內政策快速轉變,令人很難不擔憂,行政部門已嗅到嚴重警訊:未來台灣經濟的惡化程度恐遠超過原先預期。無獨有偶,國際信用評等公司惠譽信評前天也率先發表預測,台灣、香港、新加坡明年的經濟成長率都將變成負成長,經濟將發生嚴重萎縮。

想要救經濟,經濟學教科書理論大致有兩個方向:一、中央銀行降息,二、擴大內需。中央銀行最近一個半月以來已連續四度降息,貨幣工具已經先行;接下來,行政部門就必須採取急效藥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在經濟衰退的壓力下,多位學者都贊成,現階段必須擴大預算救經濟,拚經濟優先於財政;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公開支持政府可暫時舉債,有效刺激台灣消費,先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

如今,行政院願意拋開財政赤字壓力,將腦筋動到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高達六成的民間消費上,雖然可能只有短期效果,但可能是不得不為的措施。

台灣該不該發放消費券來刺激消費,或許可從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的建議得到一些思考方向。克魯曼說,「現在不是擔憂赤字的時候,當下負責任的做法是給予經濟所需的幫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2676
 回應文章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消費券未演先轟動
2008/11/18 07:54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08.11.18 02:41 am 
 
消費券已成熱門話題,未演先轟動;這可謂是馬政府的第一場「社會運動」,不要弄成雷大雨小、虎頭蛇尾。

「消費券」是一個「運動」,主要的目標就是要用「話題」來帶動「消費」;倘若只「消費」卻不能將「運動」炒熱起來,即屬失敗。

「你用消費券買了什麼?」「你的儲值卡還剩多少錢?」「再不用就失效了!」「馬總統用消費券的第一筆消費是什麼?」「小英主席用儲值卡到7─11買了什麼?」消費券的發放,就是希望用這些「話題」來製造一場「消費運動」。打破市場低迷的「慣例」,以「動」帶「動」。

本報系是最早鼓吹以消費運動來活化經濟的媒體;幾個月前,我們就提示「投資才是硬道理/消費就是社會愛」的觀念,寄望以政府的消費(擴大內需投資等)及民間的消費(發放消費卡等),為經濟添加動能。後來,我們又推出「愛台灣/來消費」的專題報導,帶出了馬總統到沅陵街買兩雙鞋等新聞。如今「消費券」已呼之欲出,我們尤其樂見這場「愛台消費運動」能夠「愈演愈烈」。

市場經濟就是一個交換大網。我買你的青菜,你買我的皮鞋;經濟就能活絡起來。在這個景氣低迷、外銷困頓的時期,內需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以民間消費來活化這一張交換大網,已成自救救人的重大經濟工程。大家不花錢,大家沒收入;大家花錢,大家有收入。因此,我們才會說,在這場經濟風暴中,「消費」就是助人且自助的最溫馨的「社會愛」!

台灣的國民儲蓄率極高,眾人未必是無錢可花,現在的問題是不肯花錢;甚至惡化成一種疏離感及無力感。因此,消費券的作用,其實不只是(或許部分也是)一種扶貧的福利措施,更是一種「社會運動」;而且,也不止是帶動「消費」而已,更是要激勵人心,提升信心,恢復社會生機生趣,掃除疏離感無力感,甚至激發社會愛。

所以,消費券未必要排富。可能造成「排假富/留真富」,只是枝節原因。主要在「排富」少了話題性,「運動」的能量即大幅削弱;如果失去周杰倫、林志玲的消費券如何使用的話題,對消費券的動能也許會打折扣。何況,富人若不用消費券,錢仍留在國庫,亦無損失。

發券或發卡的抉擇,也是利鈍得失的關鍵。券可用於發票商店,卡則只能用於刷卡商品;可能顧此失彼。但卡較券的優點多很多,例如即可設計「愛台消費相對獎金」,消費者自付十元,政府支付十元獎金,亦即消費者以十元可買二十元商品;甚或可提高至「消費者花十元/政府獎十五元」,只要標定上限即可。如此,政府花錢相對少,市場的效益卻倍增。再者,若發行儲值卡,即可設計「分段發錢」;若總額為一萬元,可分作每月五千元撥入,或每月二千五百元,以刺激相對多次、長期消費。此外,亦不妨考慮乘此時機,建立類如「國民金融卡」的制度,往後年金、津貼、退稅或其他政府補助,皆可利用此卡存提。

消費券或儲值卡,皆無可能面面俱到。發給誰是一問題,例如排不排富?如何用又是另一問題,用在傳統市場、發票店或刷卡店?面對這類問題,政府不能陷入父子騎驢的境地,在野黨也不宜為反對而反對。若要推行,就一定要堅持一個政策目標,那就是:這不只是一個撒錢的政策,而是一場帶動民間生機生趣的「社會運動」。倘若撒了錢,「運動」不起來,即屬失敗。

在發券發卡的同時,應全力醞釀「消費就是社會愛」的社會氛圍,可動員社會名流扮演「消費大使」,發動各行各業推出愛台消費的節目,甚至各縣市相互競賽,以期發生激盪效應;現在,市場上的問題不只是消費不足,更嚴重的問題是人心疏離,生趣不足,信心不足。因此,這場萬方期待的「消費運動」,目標不只是在促動消費的行為,更在活化人心,催化生機,激化社會愛。

就在此刻,朝野藍綠充滿撕裂性的話題;但希望在消費券或儲值卡這個議題上,朝野藍綠皆能攜手合力推動一場「愛台消費運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6555
刺激消費!發消費券動作要快
2008/11/18 06:36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08.11.17 03:08 pm 
 
財部將訂消費券「特別條例」

行政院正規劃發放消費券,財政部長次長曾銘宗上午首度表示,將針對消費券訂定「特別條例」送立法院審議,視額度大小決定,由於歲計賸餘、第二預備金都不夠,因此將發行公債籌措財源。此案本周就會定案,會「非常快」送立法院審查。

曾銘宗說,一旦消費券訂定「特別條例」,就可排除原本預算法第23條例「舉債收入不得為經常性支出」、公債法第4條的舉債上限等限制,透過發行公債解決財源問題。

曾銘宗強調,經建會規劃方向是希望朝「排富」,主要是希望有限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至於有立委建議搭配自付額、消費可以扣稅等,曾銘宗表示是很好的建議,會帶回去研究。

行政院規劃發放消費券,上午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引發熱談討論,多數立委都主張消費券是為了刺激消費,不是社會福利,不應排富。

立委:假富、真富很難認定

立委林德福、潘維剛、賴士葆等人都支持發放消費券,但反對「排富」。立委表示,發放消費券不屬社會福利,而是為了刺激消費,不應排富,因為很難認定是「假富」、「真富」,例如路邊攤雖然不必繳稅,但是可能收入很多,中產階級卻是一毛都跑不掉,結果發消費券卻是眾人皆有,中產階級獨無?

防偽!別搞得偽券滿天飛

賴士葆建議,如果要鼓勵消費,應該可以列舉扣除額抵稅,如此多一個誘因。曾銘宗表示,此一意見涉及所得稅規定,會帶回去研究。

立委盧秀燕則問,總統說「速度要快,力道要大」,何時可以發放?農曆年前,新年間有可能?她說,鈔票很多防偽,但都可能被偽造,消費券如何防範?如果到時政府花600億元,市場上變成1200億元,偽券滿天飛,非常不得了。

【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為了刺激消費,政府研擬發放消費券,財源預算規模至少500億元,行政院預計將於本周四拍板定案,最快於明年第一季實施。財政部官員指出,發放消費券是希望可以刺激民間消費,不應該設計排富條款,而且消費限制應愈少愈好,才能達到刺激民間消費的真正效果。

官員:刺激消費 不應排富

根據經建會規劃,消費券設定排富條款,僅發放給每戶年所得120萬元以下的家庭,預估將有500萬個家庭受惠。財政部官員私下透露,消費券的發放應不要設置排富條款,而且不應限定採購地點或產業等,只要是合法的商家都能使用,認為消費限制愈少,才可達到刺激消費的效果。

此外,對於到底是「發卡」或「發券」,財政部官員指出,發卡成本較高,所以傾向發券,但永豐金已主動表態,願意吸收所有發卡成本,是否改為發卡,目前相關部會仍在研議中,尚未定案。

要怎麼發放?基層剉咧等!
 
【聯合晚報╱記者劉愛生、祁容玉、李恩慈/連線報導】 2008.11.17 03:08 pm
  
若篩選方式不對 易生弊端

政府推出消費券刺激買氣,到底哪些人有資格領這筆錢?會不會與馬上關懷、近貧專案發放對象重疊?引起討論。有人認為性質不同,重疊也沒關係;有人則認為消費券不管排不排富,發放的對象還是那些人,政府篩選方式不對,便失去公平,易生弊端,也惹民怨。

「政府好像急著在燒錢」

也有人指出政府最近好像急著在燒錢,這次消費券,一出手就是5、600億,但不知有沒有想到不論是使用儲值卡或悠遊卡,對北高兩市之外民眾來說,必定用完即丟,成本太大了些。這次最高興的應是那些製卡業者。

桃園縣大溪鎮公所社會福利課表示,近貧專案在、馬上關懷案屬於急難救助性質,消費券性質不明,但以家庭的家戶收入情形為發放依據,「理論上會有重疊現象,但站在政府照顧貧困家庭與低收入戶而言,也符合落實照顧中下階層的目的」。

苗栗縣苑裡鎮公所社會課長洪泉彬說,目前發放消費券的執行細節還沒定案,公所還無法預估執行上有什麼困難,「籍在人不在」可能是最大問題。

公所人員可能人仰馬翻

洪泉彬說,不少青壯年人口戶籍雖在苑裡鎮,但人都到外地工作,屆時可能發生「找嘸人」的情況,發不出去的消費券如何妥善處理,相關單位也需考量。

「政府高層沒有深入了解過基層生活,才會讓政策高高在上,該補助的拿不到,不該補助的卻又一大堆」,許多鄉公所基層職員私下透露,消費券發放,將會衍生許多難以預見的問題。

鄉公所職員表示,現在已經進入年底結算,現在政府又丟出「消費券」的政策,會嚴重導致公所作業人力不足,甚至得要天天帶回家加班,「勞民傷財」。

「不要把良方變成毒藥」

職員說,就以之前推出的近貧方案舉例,許多真正沒錢的民眾發現無法領到補助時,「鄉公所人員全成了出氣筒,三字經、五字經全部狂飆」,他說,接下來的消費券發行,問題還是一樣,「可能會更嚴重」,希望政府能實際訪查民間生活方式,不要把良方變成毒藥。

農曆新年前15天一定要發

【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

刺激消費,搶救國內經濟,政府擬發放「消費券」。立委雖然不分朝野都贊同,但卻對執行技術質疑多多;國民黨立委蕭景田強調,不論「消費券」要如何執行,發放時間最晚一定要在農曆新年前15天實施。

政府將發放「消費券」,立委不分朝野都很關切,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午臨時決議,要在本周三臨時邀請經建會等相關部會做專案報告。

失業沒報稅的就不發?

立委李慶華指出,「消費券」明年要發放,120萬元排富修款的依據是去年的報稅資料,有可能會發生今年失業的人卻仍被列為「富人」,無法享有「消費券」。

在野的民進黨立委潘孟安建議,「消費券」發放,不如直接發放現金來得有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6519
提振民間消費需對症下藥
2008/11/17 13:57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17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最近政府首長不但帶頭鼓勵消費,而且還打算在明年發放消費券,以提振國內消費水準。

     過去政府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衝擊時,多數是採取擴大公共支出、促進就業、照顧弱勢,以及提供企業租稅減免、融資及用地優惠方案等,鮮少採取直接刺激消費的措施。即使自520以來,政府景氣因應對策也是以擴大公共支出、促進投資及就業為重心。最近政府突然大力鼓吹消費並提出發放消費券構想,至少反映出兩項訊息:第一,國內經濟情勢惡化比預料中還要糟,經濟負成長恐怕無法避免;第二,已推動的景氣因應措施效果不如預期,必須採取更強力措施來刺激景氣;這兩者都說明國內經濟的危機已經開始。

     民間消費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約60%,消費信心大幅滑落對經濟成長的殺傷力,更勝於投資不振。不過,政府提振消費必須先建立正確的經濟觀念,否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首先,決策者必須了解民間消費的最重要影響因素是所得。景氣愈來愈差,百業蕭條,很多公司虧損發不出股利,甚至還裁員減薪;眾多家庭面臨所得縮水,乃至失業的困境,根本無從增加消費,反而因為對經濟前景不樂觀而緊縮日常開銷,希望有多一點積蓄來因應未來收入的可能減少。一旦多數人有這種想法,就會發生經濟學上所謂「節儉的矛盾」現象,國民所得因為多數人緊縮開支反而會減少,民間消費也會進一步下滑。這也就是說,要提振民間消費,關鍵在於能否改善經濟狀況,增加所得,提振人民消費信心,否則任何努力都可能是白費。

     還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就是強調台灣超額儲蓄很高,人民不是沒有消費能力,而是不敢消費,因此,政府首長帶頭消費,希望大家也能增加消費,刺激經濟。這種想法是出自對經濟運作的無知,因為從國民所得的構成來看,當儲蓄大於投資的時候,市場就會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如果多出的供給找不到出路,就會出現工廠倒閉,失業增加,所得下降等問題,一直到超額儲蓄消失為止。而近年台灣能夠維持很高比例的超額儲蓄,主因在於中央銀行的低匯率政策,藉由抑低新台幣匯率來創造出口及出超,以外需來吸收多餘的儲蓄。換言之,所謂「超額儲蓄」其實就是貿易出超,也是低匯率政策造成的扭曲現象。若從促進消費的角度來看,新台幣匯率偏低,不利於進口物價穩定及內銷產業生產成本的的降低,反而是打擊民間消費意願。政府高層誤以為超額儲蓄高是人民有消費能力,無疑是指鹿為馬,讓人啼笑皆非。

     從國外經驗來看,要刺激消費,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採行退稅措施,增加人民的可支配所得。不過,退稅不是直接刺激消費,所得乘數效果難免打折扣,尤其在人民對未來經濟信心不足的時候,很可能會把增加的所得儲蓄起來,進一步削弱乘數效果。

     相較之下,發放消費券可以直接刺激民間消費,理論上其所得乘數效果比退稅大,但實務上,消費券可能面臨很多問題,如是否設排富條款;若採嚴格排富標準,刺激消費效果可能有限,但若不排富,又不易為社會接受。其次,發放型態採提貨券或儲值卡都存在不易克服的難題,如限制使用在特定商品或特定商店,會有公平性問題;若不作限制,則是否有實際消費將很難查證。另外,若發儲值卡,不僅建置成本很高,而且在很多發展落後地區尤其是中南部,很可能面臨沒有合適的消費通路問題。

     再從從國外經驗來看,日本在1999年曾經針對15歲以下小孩及65歲以上老人發給定額的「地域振興券」,但事後經濟專家實證研究證明效果不彰,顯示發消費券對刺激消費未必是對症下藥,這也是決策者必須正視的另一個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5485
消費券,快點做吧!
2008/11/17 10:41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1.17 01:39 am 
 
經過幾番政策周轉,行政院終於決定發放消費券,以政府直接發錢給民眾的方式,刺激民間消費,為疲弱不振的內需點燃希望之火。三個多月來,我們大聲疾呼以退稅、補助或儲值卡等方式給予家庭挹注,以緩和生活壓力,提振需求,如今政府終有回應,儘管有些慢了,仍值得肯定;但目前具體實施作法尚有斟酌,我們建議政府以從速、從簡、從寬的原則,放手去做,讓消費券的預期效益發揮到最大。

以發放消費券擴大內需是必要的。全球金融海嘯狂襲之後,資產泡沫破滅的信用重整,正進入漫長的修整期;現在全球經濟最急迫的課題,是整個需求的熄火。金融危機對實體面的衝擊在預期之中,但出乎預料的是,網路科技及全球化加速、加大了這個傳導過程,令全球性的經濟緊縮倏忽而至;其不僅傷害個體企業的營運、扭曲產業鏈、重擊就業市場、經濟成長停滯,更帶來通貨緊縮的威脅,使總體經濟面臨需求下跌、價格下跌、獲利下跌,以致投資收縮、就業收縮、民眾所得收縮的惡性循環,反將花費更大的力氣因應,事倍而功半,甚至不可及。因此,不能任令需求不振的情勢惡化。

以成本效益來看,發放消費券也是目前最好用的擴大內需工具。在種種積極財政政策的選項中,提振企業投資及公共投資是最常被運用的,因其不僅有助於增加當年度支出,新增投資還具備在未來景氣復甦時發揮提升效率的功能;但以現況而言,兩者都要做,但也都有緩不濟急的問題,等到投資真正動了,經濟情勢早已惡化,效果就會打折扣。減稅也是選項之一,但因涉及國家整體稅制的變動,不宜躁進,非屬立即可用,效果也有時間遞延性。

相對的,退稅與消費券都是一次性作為,確會升高國家財政壓力,但對制度面的影響小,並因消費券的針對性更高於現金退稅,立即刺激效應也最直接明顯;如果真要振興消費,這應是現下最好選項之一,民眾也非常期待。經濟學家凱因斯曾說,「在長期,我們都死了」,強調短期應變的重要;另一派學者傅利曼則說,「在長期,我們的孩子都要活下去」,主張不能過度短視,毀掉長期。以消費券來說,就是既顧短期,又不會導致長期重傷的選項。

當然,消費券因為不是直接發放現金,須透過商家中轉,故而容易出現弊端;之前政府對公務員提供的旅遊卡補助就曾出現「假消費,真領款」的問題。不過,任何政策都沒有完美無缺的方案,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缺失能夠獲得控制,並能對預期效果有一定掌握,那就要勇往直前,不能因此瞻前顧後,反而錯失契機。再者,任何政策也都會出現不同經濟目標間的衝突,就像這次為了預防經濟動能全失,暫時放掉財政考量一樣,有時,就是必須因應當下的危機,做出取捨、列出優先目標。準此,在消費需求急速熄火、短期又看不到回升跡象下,政府發放消費券政策既定,就要從速、從簡、從寬,讓令出即行、效果立現。

基本上,目前消費券存有額度多寡、排富與否、發放單位及發放形式等四大待議問題。在額度上,應先設定總規模,以今年預估民間消費約7.7兆元、占國內生產毛額(GDP)六成計算,民間消費每增加1%、約770億元,可使經濟成長率上升0.6個百分點,加上產業關聯效果及所創造的就業機會,經濟振興效應更大;但這不是愈多愈好,除了不能完全置財政於不顧,邊際效應也會鈍化。以國家債務餘額占GDP四成計,尚有6,800億元空間,考量隱藏性債務,1,000億元左右的規模應屬可控制,政府可從寬考量。

至於排富、發放單位及形式,可以一起思考。依所得消費傾向(每增加1元所得會增加的消費)而言,愈低所得者,其消費傾向愈高,高所得者不會因為所得增加而同比率增加消費,故而其激勵國內需求之作用即弱。而且,高所得者較傾向於購買高價進口貨,也對激勵國內市場助益較小。但依行政院目前規劃,以年所得120萬元為上限,八成家戶可以涵蓋,其面向已十分廣大,所發揮激勵作用應符預期。目前行政院顧慮發行儲值卡成本偏高,其實若適度變通,就可直接運用現有的健保卡做為發放介面,成本低,又少弊端,快速又簡單。但定此上限後,即不須錙銖計較有多少漏網之魚,反而使執行時間與成本大為提升,只要適度提出警告,要君子自重就可以了。

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做就要快;只要政策的後遺症可以控制,就趕緊做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5236
免舉債 「消費抵稅」一舉數得
2008/11/17 10:37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林昱礽/電子業(宜縣礁溪)】 2008.11.17 01:39 am 
 
經濟不景氣,即便有能力消費的人,消費也會變得謹慎。消費券的發給僅能讓民眾在使用消費券時較無顧慮,一旦消費券用罊,民眾還是會謹慎消費,因而消費券刺激經濟的效果必然有限。

若政府目的在於刺激民間消費,鎖定的對象應是中、高收入者中有餘力增加消費者。若能將「民生消費」做為「列舉扣除額之項目」來申報,必能鼓勵他們增加民生消費;且不同於消費券一百元才能誘導一、二十元的額外消費支出,增加列舉扣除之方式能夠誘導消費一百元而省下二十元的所得稅(以累進所得稅率廿%假設)。亦即政府只要承擔二十元的稅收損失,即能鼓勵一百元的消費。

進一步而言,可列舉扣除的消費項目應品項認定從寬,但限於有繳營業稅(有開統一發票)之商家。如此可減少濫開收據之弊端,亦可連帶增加營業稅之稅收。至於統一發票之對獎則可順勢取消,因發票既然可用來扣抵個人所得,民眾仍會索取發票,取消對獎所省下來的金額則可直接用來補助社福團體,幫助社福團體度過不景氣的寒冬。

當然,可列舉扣除的消費可限定額度,亦可以試辦一到二年來觀察成效或訂定落日條款。如此一來,除可鼓勵所得收入較高族群消費,政府亦無需舉債來發消費券,進而可把節省的資源用來照顧弱勢,可謂一舉數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5230
消費券發放 經建會:最快本周公布細節
2008/11/17 07:34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央社╱台北十六日電】 2008.11.16 10:03 p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今晚表示,有關發放消費券的政策,目前尚未有定論,媒體不需多做憶測,待定案後,最快在本周召開記者會,對外宣佈細節。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副主委胡仲英今天直至晚間手機均關機。幕僚表示,在消費券政策規劃沒有定論之前,陳添枝不接受單一媒體採訪;一旦發放消費券的政策定案後,將統一通知媒體進行採訪。

財政部長李述德晚間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也表示,經建會研擬發放消費券一案,至今沒有定論,之前行政院新聞局對外公布的方案也僅是規劃方向;所以有關發放消費券的財源籌措問題,不便對外透露。

李述德指出,政府籌措財源有一定機制,未來政府發放消費券政策定案後,財政部一定會依照「預算法」、「公共債務法」等法案,依法統籌調度財源。

行政院新聞局長史亞平昨晚表示,行政院長劉兆玄晚間率財經部會首長向總統馬英九報告提振景氣總體方案,包括經建會研擬的消費券方案,方案設有排富條款,規劃明年第一季實施。

另外,行政院官員透露,發放消費券方案若能順利完成細部規劃,預計明年三月就能實施,作為近貧補助方案的再擴大,也就是說,消費券方案將取代近貧補助方案,兩案不會同時並存。

據透露,根據經建會的初步規劃,發放消費券的對象鎖定在家戶年所得在120萬元以下,發放金額則分為兩版本。

第一種是1戶以3.5人計算,每戶發放8000元,預算規模為約500億元;第二種是一戶以3.5人計算,每戶發放1萬5000元,預算規模近1000億元。

不過,媒體今天報導,消費券發放規劃三種版本,分別為每一戶以3.5人計算,每戶發放8000元、1萬元、1萬2000元等三版本,仍有待政策最後決定。

發現金比較快? 怕你存起來啦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11.17 02:51 am 
 
台灣史無前例的消費券政策,引發不少爭議,如何能發得恰如其分、又達到刺激消費的效果,考驗政府執政智慧。以下是社會大眾對消費券政策的主要討論項目:

應不應該排富?

在經建會的原始版本中,消費券的發放是全民都適用,因為政策的根本用意是刺激消費,不是社會福利,「效率遠比公平來得重要」。官員說,有能力多消費的民眾,可能因為政府發放一萬元的消費券,而多出兩、三倍的消費金額;如果設計排富條款,透過政策刺激消費的乘數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日本的作法是不排富,但將各縣市所分配到的補助金額交由地方政府負責發放,並開放民眾申請,認為自己有需要的民眾才前往各地方政府領取。

不過,本周跨部會會議討論時,多數部會代表認為,政府追加預算補貼民眾,如果連不需補貼的富人都能享有消費券,顯然有違公平正義的原則,所以目前政策方向確定要排富,且以家庭年所得一百二十萬元為發放門檻。

如何確定資格符合?

一旦決定排富,相關單位就必須付出龐大的稽徵成本。以目前政府的資料來看,內政部的戶政資料最為詳盡,可清楚掌握全國七百四十一萬家庭的戶籍動向;但年所得細節則必須仰賴財政部的稅檔資料。不過,全國有超過兩百萬的低收入戶無須繳稅,在發放消費券的同時,極有可能重蹈先前近貧方案的覆轍,「該補助的拿不到補助,不該補助的補了一大堆」。

尤其,財政部的課稅檔資料有盲點,薪資所得者的所得資料「一毛都逃不了」,但還有許多課不到稅的人(如路邊攤、大地主)或是低報薪資者,年所得可能是一百二十萬元的好幾倍,卻無法在官方資料中顯現出來,明顯違反公平正義原則。

「消費多,補助多」好嗎?

經建會的原始版本中,原本是建議「附上限的累進補貼方式」,也就是「消費愈多,補助愈多」的概念。舉例來說,民眾若消費四千元,政府補貼四千元;若是消費八千元,政府補貼五千元…,以此類推。但每戶設有一萬元的補貼上限,如此才能有效達到誘發額外消費的效果。

不過,在跨部會協調中,多數與會者認為固定金額容易計算整體額度,比較容易說服立法院通過追加預算,在實際的處理流程上也比較清楚,不易造成糾紛。所以,目前政策方向會在每戶發放一萬元或是一萬五千元兩案擇一,端視主計處是否籌得出錢來。

為何不直接發現金?

發現金容易直接變成儲蓄,民眾為了未雨綢繆,很有可能根本不拿出來消費。主計處的最新資料顯示,國人的「邊際消費傾向」只剩下零點三六,也就是說,民眾拿到政府多發的一萬元,只會願意消費三千六百元,其他的全部存起來,如此一來,這個政策可能會像「把錢丟進水坑」一樣,毫無效果可言。

所以,政府設計一套只能在一定期間內使用的消費券,民眾如果想要儲蓄,可能只會得到逾期失效的下場。

不過,「魔高一呎,道高一丈」,不論是儲值卡或提貨券,符合資格領取者有可能折價出售換取現金,依舊轉為儲蓄。

儲值卡好?提貨券好?

各有利弊。目前政策未定,仍需討論。

儲值卡的好處是,容易管理、一目瞭然,防偽功能較強;但缺點是成本較高,永豐金昨天跳出來表示願意免費幫政府製卡,響應政府政策,官員低調表示「樂觀其成」。提貨券則相反,成本低廉,但防偽功能欠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5051
政院擬發660億消費券 1戶1萬元
2008/11/16 06:19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吳碧娥/台北報導】 2008.11.16 02:59 am 
 
行政院擬發放消費券刺激內需,初步規劃每戶年收入在120萬元以下,發放1萬元消費券。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15)日晚間率財經首長赴總統府向馬英九總統報告消費券方案,據了解,馬總統支持此方案,但認為規劃仍不夠縝密,要求相關部會再研究,確保政策能提振內需與民眾消費信心。

行政院向馬總統、蕭萬長副總統提出的消費券規劃方案,確定納入排富條款,每一戶籍年收入在120萬元以下才擁有領取消費券的資格。經建會初估,全國約有88%的家庭,約500萬戶可受惠,預估政府將支出660億元。

官員透露,消費券將以類似「提貨券」的形式發放,而非儲值卡。

經建會官員昨天表示,希望此政策能趕上農曆年前執行,對絕大多數沒有年終獎金的家庭而言,這將會是一筆天上掉下來的「年終獎金」。

行政院提報總統府的方案有三,一是平均每戶發放8,000元,經費約500億元;二是平均每戶發放1萬元,經費約660億元;三是平均每戶發放1.2萬元,經費約800億元。官員透露,基於政府財政負擔考量,目前行政院傾向每戶發1萬元的方案。

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昨天上午邀集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工程會主委范良銹、內政部長廖了以、經濟部次長施顏祥、交通部長毛治國與政務委員朱雲鵬等首長討論消費券政策,確定消費券發放納入排富條款,並以提貨券方式發放。

昨天下午行政院長劉兆玄再召集相關財經首長會商,決定向馬總統提出三方案,並傾向每戶發放消費券1萬元,經費約660 億元,晚間7時劉兆玄率財經官員向馬總統與蕭副總統簡報。

至於財源籌措,因不能以發行公債,政府傾向依SARS(非典型肺炎)疫情發生時的紓困作法訂定特別預算,送至立法院審議後即可發放。不過,官員坦言,能否通過立法院這一關,政院沒有把握。

為了讓消費券能立即發揮刺激內需效果,政府將限定民眾在一定時間消費完畢,截止後即失效。行政院官員指出,發放消費券是為刺激民眾消費,實施時要愈簡便愈好,採用提貨券方式會比儲值卡更容易使用。

昨晚行政院向馬總統報告六大方案,包括:總體經濟情勢、擴大內需、加強民間投資、加強公共建設、振興企業與都市更新,其中,明年經濟成長率確定下修。

新聞眼》「景氣比想像差」逼出消費券
 
【聯合報╱記者 李順德】 2008.11.16 02:59 am 
 
原來,消費券是被逼出來的。

早在二個月前民進黨嚷著以「退稅」為工具,刺激國內消費時,行政院內部討論時,經建會即提出「發行消費券」的構想,但當時政院認為下藥不要太猛,透過擴大內需即可挽救經濟。

不過,國內景氣在馬政府一再採行刺激措施後,仍未見效果,還有些每況愈下的味道。國內消費遲滯問題嚴重,馬總統還與行政院長劉兆玄還帶頭消費,但也無濟於事。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日前緊急求見劉兆玄,希望討論提振景氣問題。劉兆玄便決定乾脆在十三日行政院會後,找所有財經首長共商大計。會議才開始,陳添枝就提出「景氣比想像差,國內消費更差,是否應發行消費券」,此一想法引起財經首長的注意,但連財政部長李述德也是第一次聽聞,也沒心理準備,甚至在會中還幽默說,發行消費券與現金,他會選擇現金。

劉兆玄一開始對發行消費券持保留態度,認為日本模式光排富不排富,就太複雜也不是很可行。當天他對陳添枝的構想也未置可否,但沒想到此議題隔天曝了光,透過平面、電子媒體「大放送」,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負責行政院財經政策龍頭的邱正雄,隔天再找陳添枝深談,最後決定請陳添枝用一周時間做規畫,他也以行政院的高度,協助陳添枝拿捏方案,財經首長私下直言,「這個方案真是被逼出來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3780
話題》旅遊卡殷鑑
2008/11/15 10:59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傅沁怡】 2008.11.15 03:13 am 
 
幾年前風行一時的國民旅遊卡讓許多人記憶猶新,政府當時是為了鼓勵公務員休閒和消費而推出國民旅遊卡,最後不僅沒有帶動公務員休閒風潮,國民旅遊卡反而淪為公務員變相「套利」的工具,很多持有國民旅遊卡的人和店家議價,「假消費、真領款」,再對拆消費金額。

政府為帶動民間消費而提出消費券的構想,用意值得肯定。哪些人符合領取消費券的資格、消費券該用在什麼地方、如何避免消費券再度淪為變現工具?需要嚴謹的配套措施,而不是像政府說的「借錢(指發公債)也得做」,或是「發了再說」這麼簡單。

金融海嘯讓各國經濟普遍面臨衰退的隱憂,台灣身為外需導向的經濟體,成長動能備受衝擊,提振內需成為台灣維持經濟成長的最後一道保命符。

只是,要刺激民間消費必須對症下藥,消費不振和高失業率息息相關,與其拿錢補助消費,不如拿錢提供長期失業者職能訓練,讓更多人有能力消費,而非靠政府補助款來消費。

面臨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不景氣,政府應在此時擬定長期有益經濟體質的政策,而非只拿出短期解決方案。民眾領了消費券有可能只變現、不消費,但同樣的經費用在建立完善的職能教育,卻能培養更多人才,才是強化經濟可長可遠之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2782
提振企業緩不濟急 發消費券吧
2008/11/15 10:46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許振明/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2008.11.15 02:46 am 
 
為因應未來景氣寒冬,行政院長劉兆玄本周召集財經首長研商因應對策,會中決議不排除參考日、韓等國,研議發放消費券,或以減稅、退稅,提振民間消費。是否應該實施上述財政政策?而發放消費券或減稅,何種最能提振民間消費,又如何落實,值得討論。

首先,提振民間消費勢在必行;此乃因金融海嘯影響,社會大眾減少消費,企業銷售也因此減少,更無誘因進行投資。尤有進者,社會大眾對經濟前景預期悲觀、消費更少,造成惡性循環;各國央行雖採行調降利率等寬鬆貨幣政策,但目前尚未觀察到政策效果;所以,提振民間消費阻止惡性循環擴大實有必要。

究竟應該發放消費券、退稅或發放現金呢?觀察世界各國近日相關措施,美國、南韓與香港均採取退稅措施;新加坡與澳門則採取發放現金的作法;目前只有日本採行消費券的方式。

基本上退稅與發放現金並無不同,都是政府直接將鈔票送給社會大眾;雖然執行成本最低,但社會大眾是否會因此提高消費,無人能確定。社會大眾若擔憂未來經濟前景,提高預防性儲蓄,則提振民間消費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反觀,發放消費券則沒有預防性儲蓄增加問題;無論消費券以何種方式發放、轉移,都會促使民間消費增加;而且為準備發放消費券所產生的成本,亦可以增加經濟產值。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該如何發放消費券?如何發放到有需要的民眾手上?

觀察日本政府今年十月卅日公布發放消費券的政策,日本的「支援生活定額給付金」發放原則是「無排富條款」,即每人發放價值一萬二千日圓的現金或抵用券,但十八歲以下和六十五歲以上者加發價值八千日圓現金或抵用券。

我國應該吸取日本發放消費券的經驗,在發放消費券時,根據繳稅資料與稅捐機構登記地址寄發消費券,也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而在年度繳交所得稅或地價稅,搭配銀行存款資料,將某個稅率級距或存款金額以上者,排除在發放名單外,即可達到排富目的。至於部分低收入戶、無稅捐資料者或遊民流浪漢的發送,則請社會福利相關機構協助,將消費券發送至此部分民眾。

整體而言,在極度經濟不景氣時,提振民間消費是刻不容緩的,因為提振企業投資緩不濟急。而發放消費券則是最具有提振民間消費的效果,至於排富的實際執行並不是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2770
冷眼集》發給誰?怎麼發?別亂發!
2008/11/15 09:10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特稿】 2008.11.14 03:14 pm 
 
行政院研擬發放消費券,政府紓困對象從企業到了小老百姓。這呼應了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表示,為了救經濟政府赤字已非最優先的考量。但是籌錢容易發錢難,發給誰,該怎麼發,都必須謹慎執行。

行政院研擬循日本模式,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景氣。這讓人想起幾個月前補助近貧戶的工作所得補貼方案,立意雖然良善,但是執行起來卻漏洞百出。包括里長、教授、電視台記者,紛紛被通知去領錢,讓這些自認不算近貧戶的人,哭笑不得。

會造成這種錯誤,主要原因是內政部對近貧戶的釐清沒有掌握到最新的資料,有些人兩年前沒工作,後來有工作了,但是內政府仍拿著兩三年前的資料匆促執行,讓這些人仍然成為工作所得補貼的嘉惠對象。

為了突破舉債上限的瓶頸,政府將愛台12建設經費隱藏到建設基金當中,想辦法挪出空間來舉債,因此目前看來發放消費券財源是有著落了。行政院救經濟的藥是越下越猛,就像抗生素從第一線用藥到第三線用藥,醫師必須步步為營再三斟酌,政府既然突破重重困難大膽舉債,那就得小心執行。

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最困難的就是資產調查,採取繳稅資料是目前最常見的做法,國內約有700萬戶家庭,繳稅戶則約有500萬戶,沒有繳稅的200萬戶可能是M型社會的兩端,怎麼釐清,內政部這次得好好想辦法。

專家觀點》乾脆發儲值卡 環保又方便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孫中英/台北報導】 2008.11.15 02:51 am 
 
學者認為,消費券屬於刺激景氣的短期政策,根本之道還是應該以基礎建設,包括健全法令制度、加強政府效能、擴大政府支出為主,不斷創造就業機會才能見效。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發放消費券的確會有效,因目前國內的外銷表現太壞,且無法掌握,只好從內需著手,而提振內需有很多方法,上上策當然是以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的公共建設為主,可惜的是這種擴大內需政策,通常存有時間落差,效果很難馬上見效。

為了舒緩景氣快速惡化的痛苦程度,政府不得不採取若干短期措施,梁國源說,發放消費券就是一種短期政策,整體效果當然不如擴大公共投資來得好,但這種視同於普遍減稅的方式,多少可以帶來一些刺激消費的成效。不過,梁國源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失業情況繼續惡化,才不會讓民怨不斷攀升。

永豐金控董事長陳←昨天說,為激勵內需及刺激消費,與其發消費券,不如直接發儲值卡給民眾,更環保且方便。他指出,消費券等於讓民眾一般消費時再補強,最終目的是要讓市場的消費動起來。

但陳←表示,發消費券其實可以改成發儲值卡,因為消費券要一張一張逐戶發出,每次用「紙張」發放,太浪費人力也不環保。現在儲值卡很流行,民眾也知道怎麼使用,重點是儲值卡科技比較先進,可以直接在系統中做儲值:政府只要先發出一張儲值卡給民眾,政府發錢時,民眾只要拿儲值卡去「指定加值」,金額就會入帳,可以直接使用,會更有效率。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之強說,刺激消費只能縮短不景氣時間,無法根本解決景氣低迷的現象,如何審慎從事屬於經濟體質改善的基礎建設,包括健全法令制度、加強政府效能等公共投資,才是振興長期經濟的關鍵因素。

徐之強強調,不論是刺激消費或是擴大內需,不是只有「錢發下去就好」,後續的執行管考更是重要。

但學者專家們都同意,現階段「救經濟」比「顧財政」重要,台灣可以參考國外作法,暫時把「救經濟」放在「顧財政」之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102679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