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群眾運動不是請客吃飯
 瀏覽880|回應1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09 中國時報 【梁文傑】

     民進黨在陳雲林來台期間的一連串活動,不但逼得陳雲林無法走出晶華酒店,也讓馬英九臨時更改會見陳雲林的時間,五分鐘快閃。國共兩黨努力營造兩岸一家親,《美聯社》卻報導台灣中國好像兩個星球。從運動的目標來衡量,民進黨的勝利遠超出原有的預期;但從活動中的脫序和衝突現象,也可以看出執政八年後,民進黨搞群眾運動的能力大幅退化。

     群眾運動的本質就是帶著一群亳無訓練、甚至彼此素未謀面的士兵上戰場。一般而言,運動發起者根本不知道會吸引哪些人來參加,也無從預料這些人會採取哪些行動。但運動一旦發起,所有人的行為都要由發起者來承擔責任,不能因為有些人不請自來,他們的行為就責任自負。這就要求運動發起者必須擁有一支有能力維持秩序的部隊,並在活動過程中隨時保持指揮權統一不旁落。但這兩個條件民進黨都沒有。

     民進黨在野時曾經發展出一支訓練有素的「糾察隊」。這些人等同民進黨的「義消」,平日聯誼感情,在運動場上則身穿代表權威的糾察隊制服,或者站在第一線隔離群眾與警察,或者在有人不服指揮喊衝喊打時第一時間出面制止。由於他們經驗豐富,甚至本身就是嫻熟的街頭戰將出身,對於哪些老面孔會衝會打早就一目了然,也知道用什麼手段加以勸服或嚇阻。但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們只看到稀稀落落的黨工(甚至多數為女性黨工)穿著和一般群眾相同的服裝努力維持秩序。他們的指揮不但對「衝組」民眾毫無權威可言,連相對服從的民眾也不知道他們發出的指令究竟代表誰。

     民進黨過去搞群眾運動一定會設立最高總指揮及相關幹部,建立明確的指揮系統。總指揮等同野戰司令官,是下令進攻或撤退的實際決策者,也是和警方交涉的權威代表。他不但要有豐富的運動經驗,也要對警民雙方的心理動向有充分了解。這個人通常不是黨主席,因為黨主席主要是負責場面上的演講和激勵士氣,而總指揮必須從頭到尾站在場內最高的指揮車上,披著醒目的「總指揮」肩帶,隨時根據現場狀況以場內音量最大的喇叭下達指令。他必須掌握現場所有麥克風和宣傳車的指揮權,確保場內沒有任何一支麥克風不是自己的幹部所控制。當有人發出不同甚至相反的指令時,他更必須指示幹部立即制止這種形同「奪權」的行為,對群眾施以強力的羈糜。

     反觀這次,根本不知道民進黨的總指揮是誰,似乎完全是由黨主席蔡英文自行判斷。現場民眾看不到也聽不到最高指令來自何方,而民進黨似乎也放任來自各地的宣傳車自行主導周邊民眾。於是當王淑慧前立委在另一台宣傳車上用喇叭鼓動群眾往圓山方向挺進時,群眾會以為這是黨中央的指令,而群眾一旦開始移動,黨中央也無法制止。

     群眾運動不是請客吃飯,但民進黨執政八年來卻早已習慣「政權在手,警方配合演出」的請客吃飯式活動,大家上街做戲給媒體看。當年的「糾察隊」成員因為排不上用場而煙消雲散,每次活動也都設立一堆「總指揮」、「總督導」、「總策畫」、「總領隊」等榮譽職,讓黨內四大天王或八大神將掛個頭銜向群眾揮手。

     群眾活動,蔡英文沒有經驗,就連黨內經驗豐富的幹部們也都快忘得一乾二淨。民進黨在圓山衝突後急於對外辯解,倒不如真心檢討,趕快重拾領導群眾運動的能力。(作者為台灣新社會智庫副總幹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94330
 回應文章
遊行順利靠預防與溝通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1-09 中國時報 【黃錦堂】

     海協會長陳雲林來台五天,遊行過程衝突不斷。最直接且激烈者發生於周四晚上圓山中山橋,失序群眾和鎮暴警察發生數十波流血衝突,台灣民主與法治成就受創。

     我國有「集會遊行法」做為依據,由於條文中有不確定法律概念與裁量,相關法律解釋適用從而須回到憲法高度。集會遊行權事涉溝通、人民意志展現及民主競爭等重要價值,應被高度評價;集會遊行必須秉持和平原則,這是先進國家公認的集會遊行權的內在限制。和平的遊行應被許可,集會遊行法第十一條所稱「有明顯事實足認為有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或公共利益者」、「有明顯事實足認為有危害生命、身體、自由或對財物造成重大損壞者」、「同一時間、處所、路線已有他人申請並經許可者」之不予許可,應從嚴解釋與認定。

     為平衡示威者與公共利益,警方應衡量有關因素並在核准的時間地點與糾察或安全措施等方面要求主辦者遵行。本件涉及深層的國家認同差異、藍綠的政治攻防以及對四項協議效益與公平、兩岸協商進程快慢拿捏、主權有無矮化糾葛,凡此為泛綠群眾所高度關切;本次更面臨陳雲林尊嚴與人身保護,事涉兩岸進展與國際觀感的高度壓力,而這也是新總統秉持民意所得推動者。

     正出於此等壓力,警方一開始的執法就不無強烈性,而這也是第一階段最大爭執所在並引發後續效果。出於集會遊行權的重要意義以及本件涉及的兩岸發展意義,經府院討論與督促之後,台北市警察局乃同意核准遊行申請,誠屬妥當。馬總統公開宣示「只要是和平、沒有暴力的,都沒有關係」,凸顯重大爭執時堅守憲法人權價值的必要。

     於重大爭議引發遊行案件的執法,警方應積極採行預防性措施,常見者為在重要路口盤查進入者有無攜帶石頭棍棒等武器,或建立不准進入地區以緩衝衝撞衝突,或考量各種可能的緩解措施,例如建議相關議程的時間與地點的妥善挑選及布置迅速有效避開抗爭現場的途徑等。若不採預防性措施,則於近身接觸可能時,為防範口頭汙辱或身體衝撞及抬離堵道群眾的成本,將難以估計。

     德國法建立「巨型示威遊行,申請者與主管機關間於各階段的溝通協商」要求;雙方愈能夠真誠溝通甚或建立互信,則愈能減少不必要的誤會,也愈能降低衝突與損傷。台灣早知要進行溝通協商,但畢竟不免存有粗糙性。

     舉例言之,就周四的「圍城抗議」,據報載,民進黨方曾找國安局長,希望能夠協調警政單位開放路權,並強調將會約束群眾使遊行和平落幕。隨後府院乃派遣內政部長到民進黨中央溝通協商,獲得相關口頭保證。

     為求公允與公共檢證,未來可考慮公布溝通協商的過程與結論。事實上,於事發之後,面對泛藍的指責,民進黨反擊指出晶華酒店的衝突不在該黨的承諾範圍,也顯示雙方都知道承諾必須遵守的道理。

     其他的溝通案例或機會,例如,就警方強行拆除民眾示威旗幟所引發的爭議,馬總統親自闡明政府立場,應有積極正面意義,此時執法機關得進一步公開宣示並重新溝通。就唱片行事件的後續處理與溝通建立互信,以及各種火花爭執,也都有溝通協商空間。

     針對周四上午,馬陳會挪前舉行而民進黨提前舉行遊行致發生推倒拒馬的衝突過程中,雙方都不應該放棄溝通。最後,以中山橋流血衝突為例,若民進黨在傍晚解散時,或甚至於中山橋逐漸往暴力衝突攀升時,若蔡英文主席能夠率領黨職幹部「公開」呼籲或嚴正要求,則相關衝突或許能夠降低,而警方有無適時之溝通?

     集會遊行法實施後,每次巨型案件都難讓各方滿意。不過,各界的檢討多已經指向預防原則與溝通原則,這算是寶貴的一課。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094349